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通过男女位置颠倒的设定来讲述日本后宫故事,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表现;其实,该电影对固有的社会性别偏见的“逆转”恰如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生活中种种社会性别偏见: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生儿育女工具、婚姻是女人谋生的手段、政治让女人走开。
[关键词] 《大奥:男女逆转》 男女逆转 性别偏见
一、影片介绍
2010年10月由日本漫画家吉永史的人气系列漫画第一卷改编而成的日本古装宫廷大戏《大奥:男女逆转》剧场版在日本上映,并在上映当月的周末票房排行榜位居亚军。据说,这部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最近又有了新动作,不仅出了电影续集,还出了电视剧续集,分别将在2012年10月、12月公映。
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故事梗概:因只感染男性的传染病大肆流行,男性人口急骤减少,男人人口只有女性人口的四分之一,于是女性成为社会主流,女将军开始统领幕府。而幕府的后宫——“大奥”则开始招募美男子,为女将军服务……大奥也成为了 3000美男服侍女将军的地方。这是一部男女地位完全颠倒的大奥剧,也是一部“历史改变SF”(历史改变科幻剧)。
这部电影无疑受到了喜欢看BL(“Boy’s Love”的简称)漫画的“腐女”们的热烈追捧。网上甚至有人感慨:“连男人心中最温顺妇女代表的日本女人都女权主义抬头了,给力啊!”但是,这部不同于以往的《大奥:男女逆转》真的就是女权主义抬头的代表吗?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偏见” 能就此得到“逆转”吗?是不是从韩国的《野蛮女友》开始了女性的“野蛮风潮”,中国的《河东狮吼》也随之加入了“历史野蛮”的要素,日本的《大奥》就能实现“男女逆转”呢?
本文从对社会的性别“偏见”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
二、性别偏见分析
1、偏见一:男主外,女主内
《大奥:男女逆转》最大的亮点——男女逆转。所谓逆转便是男女颠倒、女尊男卑,女人在外干活养家,男人在家做乖媳妇打点内务,家中由女人当家,国家由女将军掌权,晚上是男花魁游街,勾栏院里的全都是男人在橱窗里卖身,拉客的妈妈桑也摇身一变成了爸爸桑,男子到了一定年岁都被嫁入女方家。这是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的第一个“逆转”。
根据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天生该在外打拼,女人天生该料理家务。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讲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到:“安”字《说文》训“静也,从女在宀下”。就是说,把女孩子关在家里便可以安静,由此可以想见中国古代的女性观念[1]。
在现代社会,多数家庭还属于这样的分工模式。虽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在中国解放后一直很深入人心,但是现实是女性在外要承担“半边天”的工作,在内要承担“整片天”的工作。如果丈夫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劳动,便会得到“勤快”的夸奖。
现代社会中的玩具还有性别差异:女孩的玩具多是厨具、玩偶等,男孩的玩具多是汽车、枪等,这不能不让人相信这种偏见依然存在。玩具的性别差异无疑就给女性在幼年时期就是规定好了“主内”的做饭、照顾孩子的游戏,男孩子则是“主外”的出行、战争的游戏。
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理论,妇女的肌肉不结实,怀孕后负担加重,分娩后得哺乳和照料孩子,所以,注定要让精力充沛的男人多去干外面的事情,女人多照料家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代,还把家务强加给女性独自承担,就是属于性别偏见,显然是已经过时了。职业女性在完成外面的工作后,再完全承担家务意味着每天都是双工,显然是不公平的。
影片中对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进行了逆转,变成了“女主外,男主内”。影片在一开头就出现了女性在各行各业忙碌劳动的身影——包括被普遍认为是“男性”工作的拉车苦力、建筑工匠、搬运工人、抬轿子等。但是,遗憾的是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男性在家里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的情景。“主外”的女性对于属于“内”的事情还是一样要做,比如男主角水野佑之进初恋的“阿信”给水野送自己做的饭团。
这让人想到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上“铁姑娘”盛行的场景:“她们跟男性同样地着装,干同样的工作,性别在她们身上好像已不复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样,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过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建国后都有大批妇女参加,不断冒出第一个‘三八女子测量队’、第一个女炼钢炉长,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女拖拉机手等。”[2]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对现代的女性提出的是“内外兼修”的课题。而影片中对“男主外,女主内”的“逆转”也是这种偏见的体现。
2、偏见二:女人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大奥:男女逆转》中的第二个“逆转”就是:男人成了生孩子的工具。在这种“逆转”的设置中,男人要“嫁入”女方家。不能生育的男人,要被妻家逐出妻门。家境困难的人家,要让男孩子卖身挣钱。
传统社会的性别偏见把女人当做生孩子的工具。
1775年,卢塞尔大夫在《论女人的身心结构》中说,女人像她的生殖器官一样,属于“内人”。按照这种说法,女人的结构,从盆骨宽度、胸骨的排列到肌肉的柔软度,都是她的生育天赋所决定的。女人的美貌是生育能力的反映,是自然的造化,旨在勾引男人,达到性行为的唯一目的——生殖。[3]
传统社会中,男人在家庭户外去满足他们的性欲,而女人的性生活却只是生育,没有任何乐趣;从怀孕、分娩、哺乳到教育子女,女人需要承受生育带来的所有负担。现代社会中,虽然女人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社会生活,但是生育还是对女性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就业女性因接连生育而无法升迁等等。
随着教育的进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妇女生活受到管制的家长制社会里,社会权利是不公正的。“如果我想要,因为我想要,我想要时才要孩子”、“我的肚子是我的”、“我的身体属于我”,20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的这些口号道出了女人的心声,她们要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要区别对待性交与怀孕,反对把生育当作天意、丈夫之命和公民责任。[4] 影片中对这种“生儿育女是女人的天职”的偏见进行了逆转,设定为“男人成了生孩子的工具”。水野在进入大奥后遇到的一个好朋友杉下,就因为结婚几年不能生育而被逐出了“妻门”,无处可以为生,就来到了大奥。“不能生育”这在古代,对女性来说是犯了“七出”之条。影片中设定了这样被“七出”的男性角色,也就是为了对这种偏见“逆转”的需要。但是,被“七出”的男性竟然还能进入将军的“后宫”,和古代的犯了“七出”的女性相比,出路似乎也太好了些。
在这部影片中,女人为了有孩子,要向男人付钱,买“种子”。二宫和也扮演的男主角水野佑之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贫穷武士,从来不为了生计而“卖身”,经常免费帮助那些想要孩子的人。水野的“献身”不仅被那些想要孩子的孤寡大妈奉为“活菩萨”,还被初恋的心上人夸奖“好心肠”。
影片中的男人虽说是被设定为“生孩子的工具”,却更多地展现了比在封建时代家长制社会里还多的优越——帮助别人生孩子,被奉为为“活菩萨”,被夸赞为“好心肠”。在封建社会里,很多女人作为生孩的工具,却地位低下,没有一人被奉为“活菩萨”,也没有一个女人帮助别人生孩子而被感恩戴德地要下跪致谢过。更不要说哪个男人会因为自己的心上人为别人生孩子夸奖“好心肠”了。
影片对男女形式上的逆转,仍然没有提高在女人在生育中价值的认可度。男女平等中,女性的价值更应该被认可的应该还是生育的价值。“女性解放的目标应该是生育价值的承认,而不是走上社会同男子去竞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价值。”[5]
3、偏见三:婚姻是女人谋生的手段
《大奥:男女逆转》中,水野佑之进为了家族的兴盛,拒绝了初恋姑娘的求婚,去大奥寻求发展。去大奥,不同于上战场。男主角水野佑之进期望以自己的“男色”取得侍寝的机会。在进去之后才发现,进了大奥也未必能见到将军。大奥里三千美男共侍一妻,为了争夺将军的宠爱,才貌兼备的美男们明争暗斗、爱恨情仇。这种以“男色”争取机遇、作为谋生手段的场面,是影片的第三个“逆转”。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传统观念认为结婚是女人唯一的命运,结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结婚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使女性摆脱了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关系,尽管许多女性的收入比她们的丈夫的收入低。但是,现代社会中,对女性的婚姻状况的社会关注度还是远远高于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龄,未婚男性可能被称为“钻石王老五”,但是未婚的女性往往被称为“剩女”——其中褒贬,可见一斑。甚至坊间还流传有“本科生是黄蓉,女硕士是李莫愁,女博士是灭绝师太。”的说法。读本科的是天真烂漫的的年龄,女硕士年龄有点大开始着急嫁人,读书读到女博士想嫁人也嫁不出去了。如果女生不及时结婚,“人老色衰”就有可能成为“剩女”。但是人们对男生的结婚年龄就没有这么多的议论。
曾经流行一时的“女强人”,也让人感觉缺少了女性应有的温柔贤淑,或者是给人事业方面成功、家庭方面难以兼顾的印象。因此,在现代社会还流行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比较符合传统观念,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也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婚姻市场中,对女性的容貌的要求也是多余对男性的要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色”问题基本和“女才”一样,是不值一提的,“郎才女貌”才是阴阳相济的正道。
在这部《大奥:男女逆转》电影里,花样美男云集,男花魁、男妃嫔不仅披红戴绿、无限妖娆,而且一直是作为被观赏、被品评的对象。影片中的台词中男性的“美貌”也反复被提到:“行走于大奥的要诀在于俊美的脸庞和为人处世之道”, “才貌双全的人多如牛毛,众人内心却阴暗无比”。 对影片中的男人来说,“才”是“剑术”,“貌”是“俊美”的脸庞,“处世之道”在于各式各样的“断背”恋情。虽然在当今日本社会中,品评“男色”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日本,“中性美”也大行其道,据说在日本女性眼中最流行的男人是“杰尼斯型男”,即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木村拓哉、泷泽秀明、山下智久等“像处女一样清纯,像维纳斯一样温柔”的细嫩单薄型的型男。高仓健型的硬汉男人在日本早就不吃香了,过去的“铮铮铁骨”显然已经让位于如今的“铮铮排骨”了!日本的《妇女周刊》称:“年轻漂亮的小男生比强健的大男人更吸引女人。”[6]
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男人们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过去是“女为悦己者容”,影片中是“男为争宠者容”。影片中大奥里的男人们服装都华丽无比,但裤腿拖地、行动不便。女将军第一场召见众“妃嫔”的时候,大家都穿得五彩缤纷,近似孔雀开屏;女将军第二次召见众“妃嫔”的时候,本来穿着艳丽的男妃嫔们都穿上了黑色礼服。主要是因为男主角水野在被女将军点到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礼服。在后宫中,能不能当上将军的“丈夫”是他们人生最高的目标,但是对于“侍寝”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出人头地的途径。这和以往的后宫类影片中的女人之间的争宠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大奥的这些男人都是自己选择进入大奥的,而且似乎进入大奥还比较容易——只要是个“男”性就可以,连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被“七出”的男人都可以进入。男主角水野没有经过任何选拔的程序,就跟着松岛进了大奥,开始了大奥的生活。虽然影片有意对现实婚姻中的“男女”进行了“逆转”,但是“逆转”后,影片的男人们还是比女人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4、偏见四:政治让女人走开
《大奥:男女逆转》中,作为第一女主角的柴崎幸出演的女将军德川吉宗到了影片过半才出现。不过她气场十足,面对一群花枝招展的男人,那一拍扶手和一句“你们这群蠢男人”活脱脱的一个霸气女王样。让“腐女”们不禁感慨:真是女尊(女尊男卑)电影的典范!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总是以强者的形象出现才能得到肯定与崇拜,而女性总是以弱者的想象出现而获得同情与怜爱,这是一种固定的角色分配。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谓“女人政治”就是宫廷政治、后妃政治,因为只有这些女人才能染指权力。但是,影片中,把南征北战的将军设定为女性,是对偏见的第四个“逆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奥:男女逆转》中的女将军虽然霸气十足,但是表现她的政绩仅限于她微服私访后体察民间疾苦,为了振兴朝纲打算休养生息,遣散大奥绝顶美男,在奢靡后宫推行节衣缩食。作为女一号的女将军的“政绩”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女将军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独自一个人骑马出现,没有一个随从,更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剑道”场面中都是在男性之间,而且其中的大奥总管还提到:大奥的男人肩负着保护将军的重要使命。剑道高手鹤岗比剑负于水野而惨遭松岛抛弃,竟切腹自尽,以示“武士”精神。让人不禁思考:宽进严出的“大奥”里男人怎么“保护”将军?练习“剑道”的怎么只有男人,没有女人?连水野的初恋情人阿信反复做的事情也只是给水野送自己做的饭团。可以说,虽然是“男女逆转”,但是女人还是没有参与政治。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女性从政,相对于男性从政来说,都是比较稀有的。即使在被称为“她时代”的21世纪,女性的从政人数还是比较少。据统计:21世纪初,世界各国有4.7%的政府首脑、11%的政府部长、13%的国会议员、10%的国会议长都是女性。[7]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女性的价值是完全根据男性的最终利益得失来判定的,无论是孝女、贤女、烈女、淑女或是妓女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男子所指定的标准来确定,或是根据男子的需求而诞生的。
影片中的女将军虽然位处政治权利的最高位,但是女将军的所作所为还都比较“女性化”。 因为大将军的第一个男人要被处死,水野佑之进临死前唯一愿望是叫将军的名字“阿信”,这也是自己初恋情人的名字。在电影的结尾,初恋的“阿信”正哭着,看到“复活”的水野——将军并未将水野处死,而是让他隐姓埋名回家跟他爱的阿信好好过日子。他的家里还因此得到了一大笔的抚恤金。女将军想到现在国内男人太少,将大奥内最美的50名男子选出来,让他们回归家乡开枝散叶,而因为姿色欠佳的人担心回家后找不到可以入赘的人家,可以留在大奥继续任职。很难想象,这样心慈手软、温柔体贴的“女将军”会在战场上制造死亡。虽然影片中的主角设定为女将军、男后宫,但是男女的地位逆转,却没有改变男人的“武士”精神,也没有改变女人的“温柔体贴”。
在影片将近结束的时候,水野初恋的“阿信”虽然说出了:“和男人不同,女人是坚强的”这样的话,但是伏在恋人肩膀上哭泣的还是女人。
三、结论:偏见并没有终结
社会上存在的以上的性别偏见,在影片中都被“逆转”了,被“颠覆”了。不了解女权主义的人也许认为这就是女权主义的作品,认为女权主义者都想男性化,想要获得他们认为天生属于男人的东西。于是,所以女权主义者敌视男人,就是想要把自己当做男人并且将男人取而代之。其实真正的女权运动无意用女性统治来取代男性统治。但是,逆转之后的“偏见”还是“偏见”,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性别的差别是存在,并得到认可的。男女性别的差别和差异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偏见,不利于正常秩序的建立。影视作品就像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镜子里的图像和现实中是左右相反的,但是却是现实中的样子,谁也不会因为镜子中自己的左边在镜中人的右边而认为那个图像是颠倒的。逆转之后的“偏见”还是“偏见”,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偏见没有消失或者变淡,反而变得更加明显。性别身份的转换,不是真正的被解放,因为被解放不是施虐者与被虐者的身份转换。女性的解放是从服从男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独立思考,获得完善的自我,而完善的自我意味着尊重别人,不是利用拥有的资源权利向他人施暴,复制一种施虐、受虐的社会关系。正如“小脚媳妇熬成婆”背后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一样,婆婆在做儿媳被自己的婆婆虐待时,却没有反思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当她成为婆婆时又开始虐待儿媳。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香港电影《河东狮吼》、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已经提高到“女尊男卑”、男女颠倒的状况,而正是说明影片反映社会现状,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或“替代性满足”。
这里的“替代性满足”类似于电影所说的“观影认同”:
“观影认同是指观众在潜意识中倾向于银幕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除了观影深层心理涉及的认同以外,观影认同部分还涉及由于文化原因向银幕认同,由于真实原因向银幕认同,由于审美风格向银幕认同等方面。”[8]
但是,正是这种“逆转”才能达到了喜剧的效果,才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正如民间并没有很多男人“怕老婆”,但是却有很多男人“怕老婆”的故事流传广泛,它是人们茶余饭后嘲笑解闷的好材料。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虽然是文化消费产品,但是这种想象也为我们社会构建了一种看似“性别平等”的价值观,恰好是推进女权主义的发展的想象和机会。
注释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
[2]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93.
[3]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24.
[4]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72.
[5]李伟.素质教育在日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7-28.
[6]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89.
[7]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135-136.
[8]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4.
作者简介
吴新兰(1979— ),女,汉族,博士,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大奥:男女逆转》 男女逆转 性别偏见
一、影片介绍
2010年10月由日本漫画家吉永史的人气系列漫画第一卷改编而成的日本古装宫廷大戏《大奥:男女逆转》剧场版在日本上映,并在上映当月的周末票房排行榜位居亚军。据说,这部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最近又有了新动作,不仅出了电影续集,还出了电视剧续集,分别将在2012年10月、12月公映。
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故事梗概:因只感染男性的传染病大肆流行,男性人口急骤减少,男人人口只有女性人口的四分之一,于是女性成为社会主流,女将军开始统领幕府。而幕府的后宫——“大奥”则开始招募美男子,为女将军服务……大奥也成为了 3000美男服侍女将军的地方。这是一部男女地位完全颠倒的大奥剧,也是一部“历史改变SF”(历史改变科幻剧)。
这部电影无疑受到了喜欢看BL(“Boy’s Love”的简称)漫画的“腐女”们的热烈追捧。网上甚至有人感慨:“连男人心中最温顺妇女代表的日本女人都女权主义抬头了,给力啊!”但是,这部不同于以往的《大奥:男女逆转》真的就是女权主义抬头的代表吗?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偏见” 能就此得到“逆转”吗?是不是从韩国的《野蛮女友》开始了女性的“野蛮风潮”,中国的《河东狮吼》也随之加入了“历史野蛮”的要素,日本的《大奥》就能实现“男女逆转”呢?
本文从对社会的性别“偏见”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
二、性别偏见分析
1、偏见一:男主外,女主内
《大奥:男女逆转》最大的亮点——男女逆转。所谓逆转便是男女颠倒、女尊男卑,女人在外干活养家,男人在家做乖媳妇打点内务,家中由女人当家,国家由女将军掌权,晚上是男花魁游街,勾栏院里的全都是男人在橱窗里卖身,拉客的妈妈桑也摇身一变成了爸爸桑,男子到了一定年岁都被嫁入女方家。这是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的第一个“逆转”。
根据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天生该在外打拼,女人天生该料理家务。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讲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到:“安”字《说文》训“静也,从女在宀下”。就是说,把女孩子关在家里便可以安静,由此可以想见中国古代的女性观念[1]。
在现代社会,多数家庭还属于这样的分工模式。虽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在中国解放后一直很深入人心,但是现实是女性在外要承担“半边天”的工作,在内要承担“整片天”的工作。如果丈夫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劳动,便会得到“勤快”的夸奖。
现代社会中的玩具还有性别差异:女孩的玩具多是厨具、玩偶等,男孩的玩具多是汽车、枪等,这不能不让人相信这种偏见依然存在。玩具的性别差异无疑就给女性在幼年时期就是规定好了“主内”的做饭、照顾孩子的游戏,男孩子则是“主外”的出行、战争的游戏。
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理论,妇女的肌肉不结实,怀孕后负担加重,分娩后得哺乳和照料孩子,所以,注定要让精力充沛的男人多去干外面的事情,女人多照料家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代,还把家务强加给女性独自承担,就是属于性别偏见,显然是已经过时了。职业女性在完成外面的工作后,再完全承担家务意味着每天都是双工,显然是不公平的。
影片中对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进行了逆转,变成了“女主外,男主内”。影片在一开头就出现了女性在各行各业忙碌劳动的身影——包括被普遍认为是“男性”工作的拉车苦力、建筑工匠、搬运工人、抬轿子等。但是,遗憾的是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男性在家里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的情景。“主外”的女性对于属于“内”的事情还是一样要做,比如男主角水野佑之进初恋的“阿信”给水野送自己做的饭团。
这让人想到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上“铁姑娘”盛行的场景:“她们跟男性同样地着装,干同样的工作,性别在她们身上好像已不复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样,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过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建国后都有大批妇女参加,不断冒出第一个‘三八女子测量队’、第一个女炼钢炉长,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女拖拉机手等。”[2]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对现代的女性提出的是“内外兼修”的课题。而影片中对“男主外,女主内”的“逆转”也是这种偏见的体现。
2、偏见二:女人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大奥:男女逆转》中的第二个“逆转”就是:男人成了生孩子的工具。在这种“逆转”的设置中,男人要“嫁入”女方家。不能生育的男人,要被妻家逐出妻门。家境困难的人家,要让男孩子卖身挣钱。
传统社会的性别偏见把女人当做生孩子的工具。
1775年,卢塞尔大夫在《论女人的身心结构》中说,女人像她的生殖器官一样,属于“内人”。按照这种说法,女人的结构,从盆骨宽度、胸骨的排列到肌肉的柔软度,都是她的生育天赋所决定的。女人的美貌是生育能力的反映,是自然的造化,旨在勾引男人,达到性行为的唯一目的——生殖。[3]
传统社会中,男人在家庭户外去满足他们的性欲,而女人的性生活却只是生育,没有任何乐趣;从怀孕、分娩、哺乳到教育子女,女人需要承受生育带来的所有负担。现代社会中,虽然女人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社会生活,但是生育还是对女性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就业女性因接连生育而无法升迁等等。
随着教育的进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妇女生活受到管制的家长制社会里,社会权利是不公正的。“如果我想要,因为我想要,我想要时才要孩子”、“我的肚子是我的”、“我的身体属于我”,20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的这些口号道出了女人的心声,她们要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要区别对待性交与怀孕,反对把生育当作天意、丈夫之命和公民责任。[4] 影片中对这种“生儿育女是女人的天职”的偏见进行了逆转,设定为“男人成了生孩子的工具”。水野在进入大奥后遇到的一个好朋友杉下,就因为结婚几年不能生育而被逐出了“妻门”,无处可以为生,就来到了大奥。“不能生育”这在古代,对女性来说是犯了“七出”之条。影片中设定了这样被“七出”的男性角色,也就是为了对这种偏见“逆转”的需要。但是,被“七出”的男性竟然还能进入将军的“后宫”,和古代的犯了“七出”的女性相比,出路似乎也太好了些。
在这部影片中,女人为了有孩子,要向男人付钱,买“种子”。二宫和也扮演的男主角水野佑之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贫穷武士,从来不为了生计而“卖身”,经常免费帮助那些想要孩子的人。水野的“献身”不仅被那些想要孩子的孤寡大妈奉为“活菩萨”,还被初恋的心上人夸奖“好心肠”。
影片中的男人虽说是被设定为“生孩子的工具”,却更多地展现了比在封建时代家长制社会里还多的优越——帮助别人生孩子,被奉为为“活菩萨”,被夸赞为“好心肠”。在封建社会里,很多女人作为生孩的工具,却地位低下,没有一人被奉为“活菩萨”,也没有一个女人帮助别人生孩子而被感恩戴德地要下跪致谢过。更不要说哪个男人会因为自己的心上人为别人生孩子夸奖“好心肠”了。
影片对男女形式上的逆转,仍然没有提高在女人在生育中价值的认可度。男女平等中,女性的价值更应该被认可的应该还是生育的价值。“女性解放的目标应该是生育价值的承认,而不是走上社会同男子去竞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价值。”[5]
3、偏见三:婚姻是女人谋生的手段
《大奥:男女逆转》中,水野佑之进为了家族的兴盛,拒绝了初恋姑娘的求婚,去大奥寻求发展。去大奥,不同于上战场。男主角水野佑之进期望以自己的“男色”取得侍寝的机会。在进去之后才发现,进了大奥也未必能见到将军。大奥里三千美男共侍一妻,为了争夺将军的宠爱,才貌兼备的美男们明争暗斗、爱恨情仇。这种以“男色”争取机遇、作为谋生手段的场面,是影片的第三个“逆转”。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传统观念认为结婚是女人唯一的命运,结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结婚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使女性摆脱了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关系,尽管许多女性的收入比她们的丈夫的收入低。但是,现代社会中,对女性的婚姻状况的社会关注度还是远远高于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龄,未婚男性可能被称为“钻石王老五”,但是未婚的女性往往被称为“剩女”——其中褒贬,可见一斑。甚至坊间还流传有“本科生是黄蓉,女硕士是李莫愁,女博士是灭绝师太。”的说法。读本科的是天真烂漫的的年龄,女硕士年龄有点大开始着急嫁人,读书读到女博士想嫁人也嫁不出去了。如果女生不及时结婚,“人老色衰”就有可能成为“剩女”。但是人们对男生的结婚年龄就没有这么多的议论。
曾经流行一时的“女强人”,也让人感觉缺少了女性应有的温柔贤淑,或者是给人事业方面成功、家庭方面难以兼顾的印象。因此,在现代社会还流行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比较符合传统观念,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也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婚姻市场中,对女性的容貌的要求也是多余对男性的要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色”问题基本和“女才”一样,是不值一提的,“郎才女貌”才是阴阳相济的正道。
在这部《大奥:男女逆转》电影里,花样美男云集,男花魁、男妃嫔不仅披红戴绿、无限妖娆,而且一直是作为被观赏、被品评的对象。影片中的台词中男性的“美貌”也反复被提到:“行走于大奥的要诀在于俊美的脸庞和为人处世之道”, “才貌双全的人多如牛毛,众人内心却阴暗无比”。 对影片中的男人来说,“才”是“剑术”,“貌”是“俊美”的脸庞,“处世之道”在于各式各样的“断背”恋情。虽然在当今日本社会中,品评“男色”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日本,“中性美”也大行其道,据说在日本女性眼中最流行的男人是“杰尼斯型男”,即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木村拓哉、泷泽秀明、山下智久等“像处女一样清纯,像维纳斯一样温柔”的细嫩单薄型的型男。高仓健型的硬汉男人在日本早就不吃香了,过去的“铮铮铁骨”显然已经让位于如今的“铮铮排骨”了!日本的《妇女周刊》称:“年轻漂亮的小男生比强健的大男人更吸引女人。”[6]
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男人们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过去是“女为悦己者容”,影片中是“男为争宠者容”。影片中大奥里的男人们服装都华丽无比,但裤腿拖地、行动不便。女将军第一场召见众“妃嫔”的时候,大家都穿得五彩缤纷,近似孔雀开屏;女将军第二次召见众“妃嫔”的时候,本来穿着艳丽的男妃嫔们都穿上了黑色礼服。主要是因为男主角水野在被女将军点到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礼服。在后宫中,能不能当上将军的“丈夫”是他们人生最高的目标,但是对于“侍寝”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出人头地的途径。这和以往的后宫类影片中的女人之间的争宠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大奥的这些男人都是自己选择进入大奥的,而且似乎进入大奥还比较容易——只要是个“男”性就可以,连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被“七出”的男人都可以进入。男主角水野没有经过任何选拔的程序,就跟着松岛进了大奥,开始了大奥的生活。虽然影片有意对现实婚姻中的“男女”进行了“逆转”,但是“逆转”后,影片的男人们还是比女人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4、偏见四:政治让女人走开
《大奥:男女逆转》中,作为第一女主角的柴崎幸出演的女将军德川吉宗到了影片过半才出现。不过她气场十足,面对一群花枝招展的男人,那一拍扶手和一句“你们这群蠢男人”活脱脱的一个霸气女王样。让“腐女”们不禁感慨:真是女尊(女尊男卑)电影的典范!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总是以强者的形象出现才能得到肯定与崇拜,而女性总是以弱者的想象出现而获得同情与怜爱,这是一种固定的角色分配。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谓“女人政治”就是宫廷政治、后妃政治,因为只有这些女人才能染指权力。但是,影片中,把南征北战的将军设定为女性,是对偏见的第四个“逆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奥:男女逆转》中的女将军虽然霸气十足,但是表现她的政绩仅限于她微服私访后体察民间疾苦,为了振兴朝纲打算休养生息,遣散大奥绝顶美男,在奢靡后宫推行节衣缩食。作为女一号的女将军的“政绩”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女将军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独自一个人骑马出现,没有一个随从,更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剑道”场面中都是在男性之间,而且其中的大奥总管还提到:大奥的男人肩负着保护将军的重要使命。剑道高手鹤岗比剑负于水野而惨遭松岛抛弃,竟切腹自尽,以示“武士”精神。让人不禁思考:宽进严出的“大奥”里男人怎么“保护”将军?练习“剑道”的怎么只有男人,没有女人?连水野的初恋情人阿信反复做的事情也只是给水野送自己做的饭团。可以说,虽然是“男女逆转”,但是女人还是没有参与政治。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女性从政,相对于男性从政来说,都是比较稀有的。即使在被称为“她时代”的21世纪,女性的从政人数还是比较少。据统计:21世纪初,世界各国有4.7%的政府首脑、11%的政府部长、13%的国会议员、10%的国会议长都是女性。[7]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女性的价值是完全根据男性的最终利益得失来判定的,无论是孝女、贤女、烈女、淑女或是妓女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男子所指定的标准来确定,或是根据男子的需求而诞生的。
影片中的女将军虽然位处政治权利的最高位,但是女将军的所作所为还都比较“女性化”。 因为大将军的第一个男人要被处死,水野佑之进临死前唯一愿望是叫将军的名字“阿信”,这也是自己初恋情人的名字。在电影的结尾,初恋的“阿信”正哭着,看到“复活”的水野——将军并未将水野处死,而是让他隐姓埋名回家跟他爱的阿信好好过日子。他的家里还因此得到了一大笔的抚恤金。女将军想到现在国内男人太少,将大奥内最美的50名男子选出来,让他们回归家乡开枝散叶,而因为姿色欠佳的人担心回家后找不到可以入赘的人家,可以留在大奥继续任职。很难想象,这样心慈手软、温柔体贴的“女将军”会在战场上制造死亡。虽然影片中的主角设定为女将军、男后宫,但是男女的地位逆转,却没有改变男人的“武士”精神,也没有改变女人的“温柔体贴”。
在影片将近结束的时候,水野初恋的“阿信”虽然说出了:“和男人不同,女人是坚强的”这样的话,但是伏在恋人肩膀上哭泣的还是女人。
三、结论:偏见并没有终结
社会上存在的以上的性别偏见,在影片中都被“逆转”了,被“颠覆”了。不了解女权主义的人也许认为这就是女权主义的作品,认为女权主义者都想男性化,想要获得他们认为天生属于男人的东西。于是,所以女权主义者敌视男人,就是想要把自己当做男人并且将男人取而代之。其实真正的女权运动无意用女性统治来取代男性统治。但是,逆转之后的“偏见”还是“偏见”,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性别的差别是存在,并得到认可的。男女性别的差别和差异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偏见,不利于正常秩序的建立。影视作品就像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镜子里的图像和现实中是左右相反的,但是却是现实中的样子,谁也不会因为镜子中自己的左边在镜中人的右边而认为那个图像是颠倒的。逆转之后的“偏见”还是“偏见”,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偏见没有消失或者变淡,反而变得更加明显。性别身份的转换,不是真正的被解放,因为被解放不是施虐者与被虐者的身份转换。女性的解放是从服从男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独立思考,获得完善的自我,而完善的自我意味着尊重别人,不是利用拥有的资源权利向他人施暴,复制一种施虐、受虐的社会关系。正如“小脚媳妇熬成婆”背后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一样,婆婆在做儿媳被自己的婆婆虐待时,却没有反思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当她成为婆婆时又开始虐待儿媳。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香港电影《河东狮吼》、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已经提高到“女尊男卑”、男女颠倒的状况,而正是说明影片反映社会现状,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或“替代性满足”。
这里的“替代性满足”类似于电影所说的“观影认同”:
“观影认同是指观众在潜意识中倾向于银幕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除了观影深层心理涉及的认同以外,观影认同部分还涉及由于文化原因向银幕认同,由于真实原因向银幕认同,由于审美风格向银幕认同等方面。”[8]
但是,正是这种“逆转”才能达到了喜剧的效果,才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正如民间并没有很多男人“怕老婆”,但是却有很多男人“怕老婆”的故事流传广泛,它是人们茶余饭后嘲笑解闷的好材料。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虽然是文化消费产品,但是这种想象也为我们社会构建了一种看似“性别平等”的价值观,恰好是推进女权主义的发展的想象和机会。
注释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
[2]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93.
[3]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24.
[4]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72.
[5]李伟.素质教育在日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7-28.
[6]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89.
[7] [法]亚里克?里帕.女人[M].冯光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135-136.
[8]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4.
作者简介
吴新兰(1979— ),女,汉族,博士,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