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以来收治的22例患儿进行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的方法。结果22例患儿经过西药抗病毒、中药的辅助治疗以及积极的对症治疗,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20天。结论中西医结合对于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主要是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急性发热以及咽部疱疹性溃疡为主要特征,主要以粪口传播为主要的传染途径,该病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高发的季节,病程一般4个月左右,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7岁的儿童。2012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共22例,现对其临床治疗进行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共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夏秋季发病最多,18例,其余4例为春冬季发病。
1.2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骤发热,可以持续高热,体温一般在37.5度-39度之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主诉咽部疼痛,尤其是患儿在吞咽食物的时候。对于不会表述的婴幼儿主要变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口水以及呕吐等;部分患儿出现了颌下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均咽部充血,咽峡部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大小约为4mm,个数不一。
1.3辅助检查心肌酶谱检查可见LDH、cTnT、CK-MB不同程度的增高;心电图检查可见期前收缩7例,ST-T改变9例,6例患儿的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10.0-12.2×109/L。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采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僵蚕、蝉蜕各10g,甘草5g,桔梗10g,射干5g,黄芩、板蓝根各10g,竹叶5g。高热者加生石膏15g;大便干者加大黄5g;呕吐者加姜竹茹5g;流涎者加黄连5g;无汗恶寒或风寒化热者加荆芥10g;穴位贴敷:吴茱萸5g,醋调敷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1-4h,3次为1个疗程;喷咽:绿袍散2g喷喉,每日2-3次。
2.2西药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气雾剂喷患儿的咽峡部,在第一天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时,应该保持每小时喷3-4次,以后改为每一小时喷一次,第二天改为每天喷4次,联用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儿抗生素对症治疗,利巴韦林10-15mg/(kg·d)分二次加入5%葡萄糖100-250ml静脉滴注,程3-5天。对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强心药、护心药。对于发热的患儿可以给予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止惊风,可以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对于合并惊厥、呕吐可以给予对症的中枢神经的降温措施,同时辅助以维生素,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3结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住院时间较单纯的采用西医治疗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7天,同时患儿2-4个月内回访未见出现临床并发证。
4讨论
4.1疱疹性咽峡炎是急性传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也可以由其它肠道病毒引起。临床特征急骤高热,同时伴有咽痛以及头疼以及厌食颈部腹部以及四肢疼痛。临床上除咽部出现疱疹外,口腔黏膜也可出现疱疹。疱疹多呈现灰白色,周圍绕红晕,部位多见于扁桃体的前部,也可以见于软腭、扁桃体等,发病后的24小时,疱疹可以破溃成溃疡。
4.2发病原因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没有鼻毛等阻断空气中粗糙异物的功能,在加上患儿的呼吸道黏膜较为柔嫩,受到刺激容易发生充血以及炎症反应;同时患儿由于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等的免疫物质明显不足,不能够充分地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患儿呼吸道的自己清洁功能较差,正常成人的呼吸道内的纤毛能够将呼吸道黏膜上的异物病菌清扫到喉部,通过咳嗽的方式将病毒排除,但是患儿由于发育不成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4.3治疗对于本病的治疗,现在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治标,中药治本。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属于湿热喉痹,主要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部所导致,常用清热解毒,化湿退热以及解毒利咽的方法;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连翘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主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所有我们用到的中药不但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效缓解咽喉肿痛,且可泻热通便,对发热起辅助降温作用,同时部分中药具有凉血利咽,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辅助多种维生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机溃疡愈合。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岳鑫凤.吴茱萸贴敷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4):29.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2-133.
[3]洪建国,李 臻,曹兰芳,等.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525-528.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主要是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急性发热以及咽部疱疹性溃疡为主要特征,主要以粪口传播为主要的传染途径,该病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高发的季节,病程一般4个月左右,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7岁的儿童。2012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共22例,现对其临床治疗进行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共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夏秋季发病最多,18例,其余4例为春冬季发病。
1.2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骤发热,可以持续高热,体温一般在37.5度-39度之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主诉咽部疼痛,尤其是患儿在吞咽食物的时候。对于不会表述的婴幼儿主要变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口水以及呕吐等;部分患儿出现了颌下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均咽部充血,咽峡部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大小约为4mm,个数不一。
1.3辅助检查心肌酶谱检查可见LDH、cTnT、CK-MB不同程度的增高;心电图检查可见期前收缩7例,ST-T改变9例,6例患儿的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10.0-12.2×109/L。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采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僵蚕、蝉蜕各10g,甘草5g,桔梗10g,射干5g,黄芩、板蓝根各10g,竹叶5g。高热者加生石膏15g;大便干者加大黄5g;呕吐者加姜竹茹5g;流涎者加黄连5g;无汗恶寒或风寒化热者加荆芥10g;穴位贴敷:吴茱萸5g,醋调敷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1-4h,3次为1个疗程;喷咽:绿袍散2g喷喉,每日2-3次。
2.2西药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气雾剂喷患儿的咽峡部,在第一天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时,应该保持每小时喷3-4次,以后改为每一小时喷一次,第二天改为每天喷4次,联用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儿抗生素对症治疗,利巴韦林10-15mg/(kg·d)分二次加入5%葡萄糖100-250ml静脉滴注,程3-5天。对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强心药、护心药。对于发热的患儿可以给予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止惊风,可以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对于合并惊厥、呕吐可以给予对症的中枢神经的降温措施,同时辅助以维生素,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3结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住院时间较单纯的采用西医治疗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7天,同时患儿2-4个月内回访未见出现临床并发证。
4讨论
4.1疱疹性咽峡炎是急性传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也可以由其它肠道病毒引起。临床特征急骤高热,同时伴有咽痛以及头疼以及厌食颈部腹部以及四肢疼痛。临床上除咽部出现疱疹外,口腔黏膜也可出现疱疹。疱疹多呈现灰白色,周圍绕红晕,部位多见于扁桃体的前部,也可以见于软腭、扁桃体等,发病后的24小时,疱疹可以破溃成溃疡。
4.2发病原因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没有鼻毛等阻断空气中粗糙异物的功能,在加上患儿的呼吸道黏膜较为柔嫩,受到刺激容易发生充血以及炎症反应;同时患儿由于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等的免疫物质明显不足,不能够充分地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患儿呼吸道的自己清洁功能较差,正常成人的呼吸道内的纤毛能够将呼吸道黏膜上的异物病菌清扫到喉部,通过咳嗽的方式将病毒排除,但是患儿由于发育不成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4.3治疗对于本病的治疗,现在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治标,中药治本。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属于湿热喉痹,主要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部所导致,常用清热解毒,化湿退热以及解毒利咽的方法;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连翘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主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所有我们用到的中药不但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效缓解咽喉肿痛,且可泻热通便,对发热起辅助降温作用,同时部分中药具有凉血利咽,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辅助多种维生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机溃疡愈合。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岳鑫凤.吴茱萸贴敷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4):29.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2-133.
[3]洪建国,李 臻,曹兰芳,等.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