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观视角下《好逑传》帕西译本的英译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76680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好逑传》作为首部译至西方世界的中国长篇小说,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模型对《好逑传》的帕西译本开展探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对编译本的语篇认知、注释、认知构造等方面进行讨论,关注译文的“创新性”“语篇性”“认知世界”和“理想世界”,总结帕西译本的注释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好逑传》 翻译
  《好逑传》作为中国首部译介至西方世界的古典小说,18世纪左右传入欧洲。在所有英译本中,帕西译本尤其对中文古典小说外译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译本中译文和注释与原文的不相符现象。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共生发展下,认知翻译观实证模式诞生,根据这种模式探索某一部译作的翻译模式,首先要关注译者大脑“黑匣子”的运作过程。借助认知翻译学,我们可以透析几百年前西方传教士的心路历程,探索《好逑传》这部充满中国古代风俗、道德准则的古典小说是如何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传播的。
  一、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王寅构建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主观地将原作品进行了“再创作”。这里的“再创作”并非指译者根据目的语的环境改变了原文的内容,而是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认知转化,达到了目的语与源语的平衡,即“和谐”。王寅根据这种模式,提出了认知科学下的翻译视角即认知翻译视角,构建了认知语言学翻译模型,从中展示了六大主要理论。
  (一)翻译的体验性 根据具体化哲学理论,认知、概念、意义等意象都是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体验构成的。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其体现的功能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具有体验性。而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享有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由此才有了大致相同的思维,这样的体验性认知形成了一种认知基础,确保不同文化、语言间具有互译性。首先,作者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都来自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第二,译者和读者的认知和理解也来自这种生活体验,并通过他们的经验捕捉创造意图。
  (二)翻译的互动性 “翻译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活动”,这里所说的多重互动包括几种关系:“现实与主体(作者、译者、读者),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翻译过程的关键就是对这几种互动关系的把握,以此译者就可以正确理解作者和作品,同时也能处理好作品与译作的关系,相当于建立起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做到“和谐”。
  (三)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具有主观性的特点,那么其创造性就是必然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任着认知主体的角色,而思维的创造性保证不同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认知、理解、诠释。从根本来说,由于翻译活动的特点,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必定会形成不同的映射性转译,这个过程就涉及不同译者和不同的认知世界,所以,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译者一定会有不同的译文。从理论上来说,翻译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传声筒”,译文中除了作者本人的声音之外还加入了译者的声音,这都是创作型认知过程的体现。
  (四)翻译的语篇性 翻译的认知模式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也应译出语篇的整体意义,反映语篇的风格。译者在翻译中也要考虑语篇的整体意义,对整体进行认知分析,更加深入地思考语篇中的字句、段落的意义。
  (五)翻译的和谐性 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强调翻译过程中对“作者”“读者”“文本”这三个要素的兼顾,由此倡导和谐翻译。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功能,目的就是要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以语言交际为目标,以此为标准才能称为“和谐翻译”。
  (六)翻译的“两个世界” “两个世界”是指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它们是话语产生的基础和词语、句子,都反映了这两个世界。现实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此;而认知世界是由经验和客体构成的主观世界认知学科知识。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把话语的信息复制到两个世界中去。译者应尽力再现原文的两个世界。为了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整体信息和各种意义,并在译文中正确地再现它们,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中作者倾向于构建的两个世界。
  二、认知翻译观视角下的《好逑传》帕西译本
  (一)翻译过程的认知“屏障” 根据记载,《好逑传》 最早于18世纪就已在英国出版发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除了传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对中文以及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更不必说达到翻译整本小说的程度。一位匿名作者在1829年的《季度回顾》(The Quarterly Review)中质疑帕西翻译中文小说的能力,并怀疑译文无法真正反映小说原文。事实上,帕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了威尔金森(Wilkinson)的英文手稿和后四分之一的葡文;也就是说,帕西的译文并不是从中文原稿译成的,而是结合他人手稿的二次翻译。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帕西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理解原文,对故事发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即“现实世界”也没有概念与认识,也就无法对原文捕捉意图理解,打破了翻译的“体验性”。 同时,《好逑传》又是一部充满中国古代民俗与道德准则的作品,帕西对中文文本的思考不得而知,因此无法对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译法进行分析,而应集中考虑译文的语篇性、和谐性。
  (二)帕西译本中的“创造性” 《好逑传》能成为第一部传入西方世界的长篇小说并非偶然,帕西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进行编译,是因为这是一部“完整的关于中国的长篇故事,不同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权威‘中国百科’《中华帝国全志》中收录的片段故事,具有獨特性和真实性”。而耶稣会译介的中文短篇故事无法满足西方读者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中国长篇小说,也希望体会中国作者长篇叙事的方式。相比单纯的宗教目的文章译介,《好逑传》显得十分生动,是中国故事有血有肉的体现。同时,《好逑传》得到出版的根本原因是文中的道德准则与人物性格品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化作用,在当时国内市场充斥着诲淫诲盗故事的情况下,这部来自中国的小说,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劝善惩恶的作用的确符合英国主流价值观。帕西恰恰利用这一点在译本中以注释的方式描绘中国形象,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以帕西本人作为认知主体来看,《好逑传》中加入了帕西本人的“声音”,以他的视角为西方读者带来了一个不同于前的中国形象,创造性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省略为例,西方小说的语言更为简洁;相比之下《好逑传》的很多情节冗长繁杂,帕西认为原文涉及了大量不相关的叙述,十分枯燥,而 “这种归因本身就完全是一种源语译者自身文化立场的主观判断,既不客观,也不公允”。可以看出,帕西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观增加了源语环境的认知思维,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种做法正是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中的“创造性”体现。由此,帕西对原文改写的行为并不难理解,恰恰符合认知翻译学的基本观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哈代的小说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它们反映了英国社会从宗法制农村向工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变迁。本文结合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几部重要小说,探究小说文本中的悲剧性表现,并从创作主体的悲剧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究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小说创作 悲剧性  卢那查尔斯基曾经说:“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耸立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a托马斯·哈代是
2017年4月6日至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会晤,并达成了广泛共识。  海湖庄园的“习特会”,自然让人们想起了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的“习奥会”。美国为什么热衷“庄园外交”?中美领导人之间到底有多少“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的美国套路  “庄园会晤”是美国传统的外交形式。无论是美国总统度假胜地戴维营还是历任总统的私人宅邸,通常都坐落在青
摘 要:较于《呐喊》中的小说,《彷徨》中“我”大量参与在小说中,出现了《在酒楼上》《孤独者》这样俨然鲁迅在自我对话的篇目,可见“第二次绝望”后,鲁迅更多地转向自身的绝望,进而到达《野草》。那么,从第一次绝望过渡到第二次绝望,小说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变化,这是否可见鲁迅的精神历程?本章选取《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同样面对故乡人事,这两次的重回“故乡”之旅,究竟暗含了“我”怎样的精神变化
摘 要:语言不仅承担着向对方表达自己目的的任务,还受语言环境、说话双方身份、话语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学家研究指出,人们在交流时需要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红楼梦》中的语言丰富,充满特点。本文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中截取片段,分析合作原则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从而更深一步地理解《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合作原则 《红楼梦》 刘姥姥  在语用学中,语言学家格莱斯曾提出“合作原
摘 要: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被世人亲切地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其中,《贵族之家》的女主人公丽莎便是一个气质超群、高贵善良的少女,是俄罗斯文学中典型的“圣徒式女性形象”,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神性与人性的碰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关键词:《贵族之家》 丽莎 神性与人性 宗教信仰 情感矛盾  《贵族之家》创作于185
1970年之后的中美关系解冻,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这是毛泽东开启中国与世界接轨进程的大转折。  美国198名专家呼吁改变对华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公然与中国为敌。毛泽东希望和西方经贸往来的愿望落空。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提出了向美国学习、向西方国家派留学生以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见,但受到了美国的带头阻
因为缺乏运动,我的体重有所增加。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致力于减肥。减肥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节食,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于是就想少吃点饭。我习惯每顿饭吃一碗米饭,决定减肥后,我只吃半碗。可是,吃半碗米饭,总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每当吃下半碗米饭,我都忍不住再去盛一点吃。  一次洗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不如把平日里用的碗换一下。我家的碗很大,几乎比小碗大一半,所以我决定换小一号的碗试试。小一号的碗买回来了,我
美国女孩海莉·加德纳为其畸形手掌画上各式搞笑表情,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系列故事,引发不少人围观。  16岁的海莉来自美国艾奥瓦州马克斯堡,左手因羊膜带综合征导致的先天供血不足而畸形,没有成形的五指。她学会了接受自己的缺陷,甚至很乐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别之处”。她用马克笔给左手画上眼睛和笑容,将它取名“弗雷德”,引人捧腹。  海莉说,“小时候无聊,我就在自己的手上画画。大多画的是脸,我注意到左手的大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之后,以范烟桥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在时代转型与战争里程影响下,开始了新的创作。《长相思》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影视的典型代表,其既呈现了范烟桥对传统道德价值的追思与缅怀,也揭示他对传统道德与生活方式终将消失的幻灭感。由此可以理解,以范氏代表的文人在40年代末期的社会再次转型过程中的犹疑与寂寥之感。  关键词:范烟桥 《长相思》 文人心态  1947年,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制
摘 要:2016年上映的《鲨滩》讲述了一位美女在海上冲浪,无意闯入了鲨鱼进食区,被攻击而困于礁石,如何抗争并自我解救的故事。与以往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该片并没有大量画面展现鲨鱼的滥杀、过多的人物和场景转换,在视觉风格和场景上都给观众一种新的体验。其主题的鲜明,镜头的集中和干脆利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唤起了人们内心原始的恐惧及思考。  关键词:《鲨滩》 抗争 生命 勇气 希望  1975年,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