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理论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研究;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对于以上三个方面,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已经陆续发表、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文章和著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25-02
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主调,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已经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本文试将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有的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内在要求,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衰败教训的深刻警示和古今中外治国安邦历史经验的启示。另有学者指出了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和谐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等等。
贵州民族学院刘胜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夏国兴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创新性认识。这一理论突破,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对执政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因此,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呢?从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高度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总书记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吴忠民进一步指出和谐社会(狭义上的和谐社会)应该有四个标志: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四是社会结构应当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状。具备了以上四个标志,才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朱西周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且都结合了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层含义。第一,这个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第二,这个社会是一个和睦的、协调的社会。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社会,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是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华东政法学院张明军教授认为,应该加强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执政党在价值观念理论、政策等方面的思想整合功能;第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策决策、执行和评价体系;第三,加强执政党的优良执政的品格,使其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人民日报在《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一文中论述,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一般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一个搭建社会发展制度平台的转型期。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完善体制和制度体系显得更为必要、更为紧迫。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放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上多下功夫,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权益。
陈伟从发展健全工作机制来论述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认为,应该建立科学分工和总体协调而又充满活力的责任机制,发展健全社会舆论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社会预警应急机制等社会工作机制来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谢迪斌则指出了社会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社会风险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汪锡奎教授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主要从民主和法制渠道入手,为此,需要首先建立有效的政府。山东大学的葛荃教授也认为和谐社会建立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因为政府掌握权力、公共资源,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是在几位学者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不同看法,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达到社会全面和谐;二是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三是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六种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系统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抓住几个着力点: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推进社会公平。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我党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一是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二是努力提高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三是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努力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解决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体,重视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二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三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四是协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局面,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削弱对立,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压快等慢”,搞齐头并进、平均发展,而是让快更快、慢的加速,和谐发展的深刻价值在于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更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王安庆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25-02
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主调,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已经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本文试将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有的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内在要求,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衰败教训的深刻警示和古今中外治国安邦历史经验的启示。另有学者指出了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和谐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等等。
贵州民族学院刘胜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夏国兴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创新性认识。这一理论突破,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对执政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因此,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呢?从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高度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总书记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吴忠民进一步指出和谐社会(狭义上的和谐社会)应该有四个标志: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四是社会结构应当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状。具备了以上四个标志,才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朱西周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且都结合了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层含义。第一,这个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第二,这个社会是一个和睦的、协调的社会。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社会,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是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华东政法学院张明军教授认为,应该加强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执政党在价值观念理论、政策等方面的思想整合功能;第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策决策、执行和评价体系;第三,加强执政党的优良执政的品格,使其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人民日报在《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一文中论述,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一般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一个搭建社会发展制度平台的转型期。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完善体制和制度体系显得更为必要、更为紧迫。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放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上多下功夫,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权益。
陈伟从发展健全工作机制来论述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认为,应该建立科学分工和总体协调而又充满活力的责任机制,发展健全社会舆论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社会预警应急机制等社会工作机制来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谢迪斌则指出了社会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社会风险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汪锡奎教授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主要从民主和法制渠道入手,为此,需要首先建立有效的政府。山东大学的葛荃教授也认为和谐社会建立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因为政府掌握权力、公共资源,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是在几位学者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不同看法,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达到社会全面和谐;二是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三是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六种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系统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抓住几个着力点: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推进社会公平。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我党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一是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二是努力提高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三是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努力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解决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体,重视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二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三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四是协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局面,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削弱对立,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压快等慢”,搞齐头并进、平均发展,而是让快更快、慢的加速,和谐发展的深刻价值在于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更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王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