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普通的家书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t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雷家书》这是一本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考验的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是一部丰富精神、完善人格的经典教科书,是素质教育的范本,更是入選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可见其价值之高。
  这是一本不普通的家书,充满了父爱教子的名篇。可是我读得并不快乐。
  十几岁的我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思想的萌芽刚刚破土而出,因而质疑一切、反权威也成为我们彰显自我个性的一种标志。父母、老师的高压管理让学生时期的我们很是痛苦,《傅雷家书》长篇累牍的文字让我更多地想到的是父母的唠叨,尤其是其中父母对儿女的那种成龙成凤的期望,事无巨细地规划,那种理想主义式的期待怎能不叫人害怕,这样子说教式意味浓厚的书籍并不能引起一个思想幼稚的学生的兴趣。当时的我匆匆翻过几页,就迫不及待地妄下结论给这本书打上“道德说教”的标签。
  在我长大后再次翻阅这本书后,才明白了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傅雷家书》并不是写给初中的学生看的,这是一个四五十岁的父亲写给已经成年的二十多岁的儿子的书信。等你长大,二十岁左右,最好是远离父母去求学后,再去看它你会感到强烈的震撼,并且会明白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优秀杰出的儿女,傅雷作为父亲也不例外。傅雷无疑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严格、睿智、博学、正直,意志力顽强,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他对待艺术和人生都是十分严格的,既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而他严格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成为国际钢琴大师的傅聪。严格管教在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压抑,但傅雷严格管教的基础上愿意以别的身份来参与儿子的生活,你会发现傅雷他扮演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角色,还有导师、朋友、长者等多重角色。父母把儿女当做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正是这样的坦诚,那么当子女是会理解父母的苦心,并且也会把父母当做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朋友、亲人、依靠,才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忧伤、烦恼,这样,两代人才能和谐地沟通。《傅雷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从这封长信上看,傅雷傅聪这对父子之间所聊的话题无疑是非常广阔的。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的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和人生。傅雷在音乐、绘画、传统文化、语言方面非常有造诣的,但是他不是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自居,他写信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儿子的想法,语气平和,如同与多年好友在聊天。他们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很多话题都是围绕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的,他们从一部艺术作品的特点,谈到艺术家的风格,进而聊到艺术的特征,乃至延伸至人生的哲学。他们皆学识广博、通古博今,仍真诚相对,彼此分享自己的见解。
  傅雷也经常告诫儿子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是艺术家、钢琴家。傅聪也深受教诲,他说,我父亲一直教导我要先学会做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我在做人方面的成绩和缺点跟在音乐上的成绩和缺点是相通的,而有时在做人上的缺点在音乐上却很有用,比如赤子之心,虽然在生活中经常吃亏,但我宁愿一直保持着。他在非洲时,因为对殖民者的愤怒而拒绝演出,却愿意为当地的非洲人民义演。傅雷在回信里非常热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正义行为的赞赏,说,你不愧是我的儿子,我好不得意啊,我们为你的正义行为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妈妈和我对你的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我们一定会更加爱你的。
  在信中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信中有很大的篇幅表达他们对儿子婚姻状态的关心与担忧,他们深知一场成功的婚姻对人生幸福的重要程度,因此教导儿子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如何经营一个家庭。另外他们还教导儿子如何为人处事,事无巨细,比如建议儿子要经常给恩师写信问候、请教,不能光有心意没有行动;教导儿子基本的生活礼仪;教导儿子如何在金钱上过日子,更是把自己多年来家庭记账细节加心得一一奉上,教导儿子处理财务问题;等等。我想没有几个父亲能这样既有能力,又耗费大量心血地培养儿子。
  这样一位全方位的人生导师,自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上大学后,开始拥有人生的第一个手机,那时候的手机还是按键式的诺基亚,当手机提示内存不足的时候,我想要删除那些没用的信息,我翻到和父母的短信,我的父母都是很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对艺术哲学并不懂,几百条短信,每一条都很简单,寥寥数语皆是父母对我的担心和思念。我舍不得删去这些信息,工作后换了好几个手机后,也一直保留着这些信息。这些短信虽然很简单,却和这部家书一样有着同样的感情,那就是他们作为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当一个小孩逐渐长大后,尤其是远离父母后,被迫一个人成长起来后会经历很多东西。在这些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感到迷茫,就像误入迷宫后却怎么也找不到方向。这种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陪在身边带领我们走出迷宫,度过那段迷茫孤单的时期。
  傅聪和我们不一样,他是个幸运儿。正是有傅雷这样的好父亲,才陶冶出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傅聪像风筝一样漂泊在外,傅雷用书信的方式一直牵着儿子,给他以指点,给他以温暖,正是有这样可靠的父亲,儿子在前进的道路上才不会迷茫。父亲成就了儿子,儿子也成就了父亲。
  读读傅雷傅聪这对父子的书信,听听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前行的路也不再迷茫和孤单。
其他文献
画工笔的人,天生就有一种对自然的敏感。我自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后,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且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生阶段受岭南画派对景写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影响,注重视觉对象感受的真实性。如何从传统的写生中分解、整合、提炼、创造出符合特定时代的图示语言与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语言升华为个性才情和精神境界的载体,表达对生命最本真的感受是我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方向。  作为一个瓷画艺术家,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担负起宣传抗战思想、动员全体民众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木刻能够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美术工作者开始借鉴门神年画这类民间美术形式来进行创作,赖少其的《抗战门神》就是一个范例,他将新内容和传统门神年画形式相结合,较为成功地进行了木刻艺术的民族化形式探索,为之后民族化探索的深入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以赖少其的《抗战门神》为观察中心,联系同时期的木刻作品,结合文献和图像,重点论述战时木
期刊
衣食二字,无疑是人生最为基本的构成要件,不可或缺。有之,人存活;无之,人消亡。  以对人的紧迫性来排序,食在前,衣在后。也就是说,衣虽难与食并肩,却仅有半步之遥。三日无食,人如油已耗尽的灯焰,奄奄一息;三日无衣,只要天气和暖,人还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衣一石多鸟,关乎于保暖,关乎于遮羞,关乎于美观,关乎于尊严,甚至关乎于身份。衣最初的功能,仅限于前二者,但随着人越来越虚荣,越来越注重对外观的装饰,
期刊
周晓枫是多变的,除了散文作家,她曾经的身份还有儿童文学编辑,电影文学策划,儿童文学作家。周晓枫又是不变的,她一直保持写作的状态,并始终强调写作中修辞准确性的重要性。对于文风和题材,她不会自我设限,她说希望每次写作都是重新出发。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写作之路的同学们,她认为“从写作文到写作,我并不存在切换模式”。并建议“要在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前提下,努力说真话”。  在她的新书《幻兽之吻》中,她说,作家
期刊
军训,是每一位高一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军训不仅可以强心健体,锤炼人格,展现美好,塑造自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为高一新生的你,对刚刚结束的军训有何体验?请你以“军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细节逼真;语言流畅,结构清晰;有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个题目为情景类话题作文。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好本题,需要做到以下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鲁鲁莽莽的初中三年就从指间溜去,回忆起那些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笑容总是写在脸上。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还没有好好放纵自己,崭新的高中生活已经向我们走来。训练前  进入高中,第一课就是军训了。我听了陈克勤校长的总动员,便跃跃欲试了。  下午,班里的同学正在打打闹闹,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叫了我和几个兄弟去搬东西。须臾,我们已经大汗淋淋,累得气喘吁吁。  正当我们踉踉跄跄回到教室
期刊
长夏炎天气郁蒸,火云酷烈烟光凝。在这种天气状况下,陆续有同学体力不支,脸色发白,更有甚者,已经接近晕厥。一场开学典礼,四十分钟,身体不适者高达五十四人。我难以想象之后的军训会有多困难。还好,这第一关我算是勉强挺过来了。  晚上解散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整理内务。我们按老班的提示依次将行李摆放整齐,被子要叠成豆腐块的模样,个人用品都要自觉收拾。军训的第一个晚上,我学会了严于律己。  旭日东升,我们开
期刊
语文课本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认识文学的第一个桥梁,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奇崛瑰丽的诗篇,体会到激昂慷慨或多愁善感的情愫。我们不妨顺着课本的脉络,走近诗词和诗人,多个角度去体味文学。本期我们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南宋诗人杨万里“正心诚意”的一生,也和蒙曼女士商榷一下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解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名句,也是我们的启蒙诗之
期刊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2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文学》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3,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期刊
陈楠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把魏晋小说分为志人与志怪两大类,其中的志人小说记录的是当时世人并不见于正史记载的逸闻琐事。其创作目的有很強的娱乐性,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此做过论述:“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证。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大盛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  志人小说所记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