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之鱼”只能饱餐一顿,“授人之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
二、适当选择讲解时政新闻。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时政教学是提倡“小课堂大社会”教改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搞好时政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好时事政治的兴趣,保证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简单地讲,时政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新闻,而且要让学生也讲新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序开展讲新闻活动’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益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电视上,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那些在镜头前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主持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与外表风度令人称赞。但是上课时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叫他站起来回答个问题,他都面红耳赤,躲躲闪闪,不但欠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连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也缺乏。这很大成因是心理素质问题,缺乏锻炼使然。开展讲新闻活动以后,笔者渐渐发现那些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也渐渐地不那么拘谨了。开始时学生是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讲的,后来笔者有意叫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这样对他们的锻炼就更大了。
2、讲新闻、学时政的另一好处就是直接促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培养能为新时代所青睐的人才,就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大功夫。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尽可能地贴近社会需求。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时政识时务,从而能够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育交流。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之鱼”只能饱餐一顿,“授人之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
二、适当选择讲解时政新闻。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时政教学是提倡“小课堂大社会”教改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搞好时政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好时事政治的兴趣,保证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简单地讲,时政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新闻,而且要让学生也讲新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序开展讲新闻活动’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益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电视上,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那些在镜头前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主持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与外表风度令人称赞。但是上课时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叫他站起来回答个问题,他都面红耳赤,躲躲闪闪,不但欠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连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也缺乏。这很大成因是心理素质问题,缺乏锻炼使然。开展讲新闻活动以后,笔者渐渐发现那些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也渐渐地不那么拘谨了。开始时学生是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讲的,后来笔者有意叫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这样对他们的锻炼就更大了。
2、讲新闻、学时政的另一好处就是直接促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培养能为新时代所青睐的人才,就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大功夫。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尽可能地贴近社会需求。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时政识时务,从而能够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育交流。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