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再发展,尤其在平面设计中,这是现代设计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的结果,促进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文化借鉴,本文就平面设计中二十四节气文化再设计进行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平面设计;视觉形象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环境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何种方式保留和发扬,成为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节气·抽象视觉形象再设计》的背景及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而形成的知识系统,认识到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饮食和生活。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一套歷法,它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日文化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候进行长期观察所总结出来的农耕经验,即是科学的理论,又是一种对时间变化美的总结。
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平面设计”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插画、摄影的采用,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目的,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以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1]相较于西方平面设计经历过多次的风格运动,我国的平面设计起步较晚,后期逐渐学习到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平面设计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人类一直在寻找利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呈现出复兴之势,如今的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对本土文化探索与创新的需求变的更加强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提供新的、更符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创新元素。“坚持艺术创作的民族性, 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僵化,反而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 [2]二十四节气视觉形象的再设计,对现代设计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出发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现代化的形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蕴涵的理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了解、记忆,并传承下去。
二、节气视觉形象再设计
(一)二十四节气元素图形化
二十四节气蕴藏的是中国古人的存在主义和价值观,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与生存哲学。不论我们今人如何继承与发扬光大自己的本民族视觉语言。“世界视觉语言”的形成都将成为发展的趋势。[3]所以节气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能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节气·抽象》二十四节气的平面化的视觉形象再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既要有中国民族的地域特色,又富有现代化的审美特点。合理地运用视觉语言,对于平面设计中设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节气·抽象—视觉形象再设计》这一作品由二十四张节气招贴组成。招贴由抽象简化的图形,背景晕开的圆形墨点,以及变化的文字设计三部分构成,颜色采用黑白灰三色,将各节气相关的气候规律,物候变化,或是民风民俗,用抽象的点、线、面,加以概括凝练总结,用抽象替代具象,以简单替代复杂,使构成的图案富有创新性,表现上更加具有张力和延展性。
《节气·抽象》中抽象图形用几何图形和线将具象事物简化抽象,用图形代替语言,用图形直接与受众交流。以春为例:立春,圆代表了太阳,以白色为填充,营造出温暖和不强烈的氛围,五边形代表萌生的幼芽,中间的黑色部分体现了幼芽的生命力;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以五边形和菱形代表雨水;惊蛰,“蛰”为虫,几何图形拼凑出虫的形状,顶部的三角形与下部分离,体现“惊醒”之意;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图形将圆形分割为黑白两部分,体现出昼夜等分;清明,多地有放风筝的行为,图中的风筝更加平面化,外轮廓边上的几条细线模拟风,给静止的图以动态感;谷雨,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设计中通过线对几何图形的分割表现出谷物的形态,并以不同的形状,映射谷雨时节“雨生百谷”的说法。
传统水墨画对空间的应用,虚与实的考量,阴阳的关系等等,都是设计师应该好好借鉴的。[4]所以在画面背景中加入水墨元素,让设计充满中国气息,使整个画面虚实结合,内容更加丰富。
(二)二十四节气文字设计
文字作为视觉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中和图形一样,都在传递信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形能够直观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而在准确性方面文字则更占优势,造成歧义的概率更小。中国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汉字。在《节气·抽象》中的文字应用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字体,一是节气名称采用的宋体,另一个是对节气描述采用的行楷。宋体是在印刷和平面设计领域较常见的一种字体,宋体往往给人一种正式严谨的感觉,为了使文字与图形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在课题中对字体进行了再设计,文字的形态删繁就简,又不失辨识性,更加吸引浏览者的目光,加深印象。描述部分的文字采用的行楷,与工整的宋体相比,更加放松,增强画面的丰富感,使整体文字排列松弛有度。
三、总结
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而是作为血液融入了日常的生活中。本文将二十四节气的形象视觉化再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希望能都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方法借鉴,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 1]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 2] 绉文《美术社会观: 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师麒,女 ,山东省,汉族,1995年1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 3] 邓庆尧《视觉传达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 4] 张健 《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图形设计语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 , 2001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平面设计;视觉形象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环境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何种方式保留和发扬,成为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节气·抽象视觉形象再设计》的背景及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而形成的知识系统,认识到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饮食和生活。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一套歷法,它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日文化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候进行长期观察所总结出来的农耕经验,即是科学的理论,又是一种对时间变化美的总结。
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平面设计”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插画、摄影的采用,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目的,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以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1]相较于西方平面设计经历过多次的风格运动,我国的平面设计起步较晚,后期逐渐学习到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平面设计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人类一直在寻找利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呈现出复兴之势,如今的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对本土文化探索与创新的需求变的更加强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提供新的、更符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创新元素。“坚持艺术创作的民族性, 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僵化,反而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 [2]二十四节气视觉形象的再设计,对现代设计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出发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现代化的形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蕴涵的理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了解、记忆,并传承下去。
二、节气视觉形象再设计
(一)二十四节气元素图形化
二十四节气蕴藏的是中国古人的存在主义和价值观,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与生存哲学。不论我们今人如何继承与发扬光大自己的本民族视觉语言。“世界视觉语言”的形成都将成为发展的趋势。[3]所以节气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能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节气·抽象》二十四节气的平面化的视觉形象再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既要有中国民族的地域特色,又富有现代化的审美特点。合理地运用视觉语言,对于平面设计中设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节气·抽象—视觉形象再设计》这一作品由二十四张节气招贴组成。招贴由抽象简化的图形,背景晕开的圆形墨点,以及变化的文字设计三部分构成,颜色采用黑白灰三色,将各节气相关的气候规律,物候变化,或是民风民俗,用抽象的点、线、面,加以概括凝练总结,用抽象替代具象,以简单替代复杂,使构成的图案富有创新性,表现上更加具有张力和延展性。
《节气·抽象》中抽象图形用几何图形和线将具象事物简化抽象,用图形代替语言,用图形直接与受众交流。以春为例:立春,圆代表了太阳,以白色为填充,营造出温暖和不强烈的氛围,五边形代表萌生的幼芽,中间的黑色部分体现了幼芽的生命力;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以五边形和菱形代表雨水;惊蛰,“蛰”为虫,几何图形拼凑出虫的形状,顶部的三角形与下部分离,体现“惊醒”之意;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图形将圆形分割为黑白两部分,体现出昼夜等分;清明,多地有放风筝的行为,图中的风筝更加平面化,外轮廓边上的几条细线模拟风,给静止的图以动态感;谷雨,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设计中通过线对几何图形的分割表现出谷物的形态,并以不同的形状,映射谷雨时节“雨生百谷”的说法。
传统水墨画对空间的应用,虚与实的考量,阴阳的关系等等,都是设计师应该好好借鉴的。[4]所以在画面背景中加入水墨元素,让设计充满中国气息,使整个画面虚实结合,内容更加丰富。
(二)二十四节气文字设计
文字作为视觉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中和图形一样,都在传递信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形能够直观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而在准确性方面文字则更占优势,造成歧义的概率更小。中国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汉字。在《节气·抽象》中的文字应用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字体,一是节气名称采用的宋体,另一个是对节气描述采用的行楷。宋体是在印刷和平面设计领域较常见的一种字体,宋体往往给人一种正式严谨的感觉,为了使文字与图形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在课题中对字体进行了再设计,文字的形态删繁就简,又不失辨识性,更加吸引浏览者的目光,加深印象。描述部分的文字采用的行楷,与工整的宋体相比,更加放松,增强画面的丰富感,使整体文字排列松弛有度。
三、总结
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而是作为血液融入了日常的生活中。本文将二十四节气的形象视觉化再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希望能都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方法借鉴,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 1]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 2] 绉文《美术社会观: 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师麒,女 ,山东省,汉族,1995年1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 3] 邓庆尧《视觉传达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 4] 张健 《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图形设计语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