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每位统帅都在地下建有自己的混凝土堡垒,像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他们的每一座工事,不仅折射出国家的工程经济能量,而且能反射出统治者的个性和世界观。
畏惧空袭的希特勒
在距离柏林20公里的温斯多夫镇一片密密的松林里,隐藏着被称作“沃尔弗尚采”的原希特勒的战地大本营。数米厚的覆盖防爆层说明,“沃尔弗尚采”的驻守者最恐惧的是来自上空的袭击,他们只怕上空。因此希特勒、博尔曼、希姆莱、戈培尔、戈林等人的掩蔽体是由交替的专门的防空护舱组成,并以强大火力保护。
“沃尔弗尚采”是个拥有80套结构的不甚宽大的林木地段,其中有7处重型的护舱,几处中型的,数十处轻型的,称之为“棚子”。“棚子”是混凝土结构的一层建筑,用钢铁闸板开启,重型结构基本上为了防护空中袭击。但其体积相当大,宽30米,长50米,高20米,墙的厚度为4-6米,棚顶厚度6~8米,室内为木间壁,顶棚由装甲板加盖。重型护舱的顶盖有坡型竖边——当空中投弹命中时,顶盖有反弹功能。为使掩护接近天然,护舱之前栽植了许多大树,顶棚还有草坪覆盖。其实,根据专家们的创意,这些工事可以经得住任何空袭轰炸,人也不必离开大厅。
斯大林的混凝土降落伞
斯大林的护舱设计构思是依据托尔斯泰的幻想小说《加加林:工程师的夸张》而发展延伸的。不过托尔斯泰在1926年写作小说时无论如何也不曾预见,同样的矿井会在15年之后在萨马拉几乎紧挨着他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宅子旁边挖掘。
斯大林矿井的底层点,在地表面以下37米的深度。一位美国人称其为“倒插在地下深处的12层摩天大楼。”从坑里挖出的泥土,共用了7500车次运出2.5万多立方米。因为施工时为寒冬季节,从全市运来保温材料,营造巨型暖罐,以保证生产出“特殊材料”。为达到绝对密封的程度,铸铁弓板的接头都用沿线填缝,真堪称是“百年大计”的建造法。一级避弹壕在建筑文证上美其名曰为“斯大林护舱”,它用5米厚的混凝土整块石料砌成,可承受2吨重的炸弹袭击。
在萨马拉国立文化艺术学院里,步入正门向右拐,那儿有一道门,很不起眼,是清扫员放水桶和拖把的地方,可它正是通向秘密地下护舱的门。
拉开神秘的门,便走进上层平台,从这里乘电梯下去。降到14米深的井下,它与横向长廊楼层相连接,这里集中了生活保障机组以及护舱的辅助机件,必要时,其上部楼层用厚实的钢制密封门加盖,它可以承受住每平方米10吨的负载。在通往备用出口的走廊中间,有进护舱主室的入口,一个竖向的防弹筒柱,降至地深23米。
走下第192级台阶,就到了最深的一层,在脚下乌光灯的照射下,踏进最为神秘的斯大林休息室——一处高框架的空间,高4米以上,是按照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风格建造的。
在室内的角落有一扇橡木制的门,哪里也不通,拉开之后是混凝土墙面。这扇假门有什么用处呢?没有人知道。据说,此类假门在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也有。
这里会议室的空间相当宽绰,桌子按T字型摆开,单独备有记录员的长方桌。斯大林的转椅后面是一张1941年末各战线的战略大地图。
浏览大厅,会让你完完全全沉溺于身处克里姆林宫的体验中。会议室的拱顶仿效了莫斯科地铁车站的穹顶,并带有扇型壁画(按建筑师的立意,这象征着降落伞的吊绳)在地下37米深处的政府官员们,体味到身在混凝土“降落伞”之下最可靠的那种安全感觉。
“我将在这里指挥作战”
丘吉尔的隐蔽所位于伦敦市中心。与希特勒的钢筋混凝土巨坑和斯大林的萨马拉地下工事相比,丘吉尔的隐蔽所恐怕只要一枚500公斤的炸弹,就会把不列颠的军事智囊团埋葬在废墟中。
有关国家领导及其司令部需要地下掩蔽工事一事,是1938年夏季在伦敦谈及磋商的。秋季,慕尼黑危机爆发之后,英国人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1940年5月,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一周,在恰尔兹国王街的一间地下室 ,举行了不列颠军事战略第一次会议,也就是丘吉尔声称:“我将在这里指挥作战。”敦刻尔克失败之后,丘吉尔意识到欧洲战役的持久性。7月份,他牢牢地在第65号A护舱内安营扎寨。英国人绝不神化自己的民族英雄,多方强调他的凡人属性,因此丘吉尔的床榻旁边放着一件东西——一只陶制的夜壶,在纪念性的宅室里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军事办公室”的设计酷似战舰舱室的布局——沿侧舷各门开向走廊,走廊在“舰尾”和“舰头”,呈现弯道形状。首相的居室与地图室相邻,门后则是一派司令部的繁忙景况:脚步声、汇报声、电话声、电报声连续不断,当年的英国智囊团即在此处忙碌。
“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自己的今天。”
作为西欧盟军派遣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驻在马耳他。1943年,他在这里也指挥过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行动。当时德军出动轰炸机企图炸毁“艾森豪威尔的护舱”——轰炸机有时一天5次飞此。城市的2/3已被夷为平地。
然而炸弹丝毫无损于岩石下的掩蔽所。不知为何,最常命中的总是歌剧院,其残墙断柱至今仍堆在首都市中心,作为生动的战争备忘录。
让人很难相信的是,歌剧院旁边不远的陡坡绿茵小花园,竟然就是艾森豪威尔秘密护舱的顶棚。
假如人们从花坛走过,靠近断裂的隔离铸铁拦网,就可以发现在岩石墙上有楼外电梯支架的痕迹,这部电梯是升降高级长官到峡谷底的。在那个狭小的井院里,有一个入口通往司令部的掩蔽部。
现在要想降落到那里,就不得不从侧面沿陡峭的拉瓦列塔小街绕过岩石,穿过中世纪陵堡的拱廊,来到安装着设备的峡谷最底层。进入黑暗入口后,很难相信在上面有马耳他耀眼的阳光在沐浴四方,而里面却阴湿晦暗。一折叠床紧靠在石砌的冷墙上,那是当年地下哨兵的卧铺。黯淡的灯光把人们逐渐引向深层,经过低矮的走廊过道门后,终于来到最后的一道装甲密封门,然后踏进一间真正舒适的有光照的大厅。在其后面是宽宽的走廊和钢制的阶梯,引向作战状态的厅室。这里的拱顶很高,高达4米,一个隔间用作车库,内有一辆备而待发的吉普车,从护舱有直达地表的出口。
在艾森豪威尔的护舱出口处,有一块牌子上这样写着:“离开此地时要记住: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自己的今天。”
(寒江雪摘)
(短信代码:070838)
畏惧空袭的希特勒
在距离柏林20公里的温斯多夫镇一片密密的松林里,隐藏着被称作“沃尔弗尚采”的原希特勒的战地大本营。数米厚的覆盖防爆层说明,“沃尔弗尚采”的驻守者最恐惧的是来自上空的袭击,他们只怕上空。因此希特勒、博尔曼、希姆莱、戈培尔、戈林等人的掩蔽体是由交替的专门的防空护舱组成,并以强大火力保护。
“沃尔弗尚采”是个拥有80套结构的不甚宽大的林木地段,其中有7处重型的护舱,几处中型的,数十处轻型的,称之为“棚子”。“棚子”是混凝土结构的一层建筑,用钢铁闸板开启,重型结构基本上为了防护空中袭击。但其体积相当大,宽30米,长50米,高20米,墙的厚度为4-6米,棚顶厚度6~8米,室内为木间壁,顶棚由装甲板加盖。重型护舱的顶盖有坡型竖边——当空中投弹命中时,顶盖有反弹功能。为使掩护接近天然,护舱之前栽植了许多大树,顶棚还有草坪覆盖。其实,根据专家们的创意,这些工事可以经得住任何空袭轰炸,人也不必离开大厅。
斯大林的混凝土降落伞
斯大林的护舱设计构思是依据托尔斯泰的幻想小说《加加林:工程师的夸张》而发展延伸的。不过托尔斯泰在1926年写作小说时无论如何也不曾预见,同样的矿井会在15年之后在萨马拉几乎紧挨着他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宅子旁边挖掘。
斯大林矿井的底层点,在地表面以下37米的深度。一位美国人称其为“倒插在地下深处的12层摩天大楼。”从坑里挖出的泥土,共用了7500车次运出2.5万多立方米。因为施工时为寒冬季节,从全市运来保温材料,营造巨型暖罐,以保证生产出“特殊材料”。为达到绝对密封的程度,铸铁弓板的接头都用沿线填缝,真堪称是“百年大计”的建造法。一级避弹壕在建筑文证上美其名曰为“斯大林护舱”,它用5米厚的混凝土整块石料砌成,可承受2吨重的炸弹袭击。
在萨马拉国立文化艺术学院里,步入正门向右拐,那儿有一道门,很不起眼,是清扫员放水桶和拖把的地方,可它正是通向秘密地下护舱的门。
拉开神秘的门,便走进上层平台,从这里乘电梯下去。降到14米深的井下,它与横向长廊楼层相连接,这里集中了生活保障机组以及护舱的辅助机件,必要时,其上部楼层用厚实的钢制密封门加盖,它可以承受住每平方米10吨的负载。在通往备用出口的走廊中间,有进护舱主室的入口,一个竖向的防弹筒柱,降至地深23米。
走下第192级台阶,就到了最深的一层,在脚下乌光灯的照射下,踏进最为神秘的斯大林休息室——一处高框架的空间,高4米以上,是按照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风格建造的。
在室内的角落有一扇橡木制的门,哪里也不通,拉开之后是混凝土墙面。这扇假门有什么用处呢?没有人知道。据说,此类假门在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也有。
这里会议室的空间相当宽绰,桌子按T字型摆开,单独备有记录员的长方桌。斯大林的转椅后面是一张1941年末各战线的战略大地图。
浏览大厅,会让你完完全全沉溺于身处克里姆林宫的体验中。会议室的拱顶仿效了莫斯科地铁车站的穹顶,并带有扇型壁画(按建筑师的立意,这象征着降落伞的吊绳)在地下37米深处的政府官员们,体味到身在混凝土“降落伞”之下最可靠的那种安全感觉。
“我将在这里指挥作战”
丘吉尔的隐蔽所位于伦敦市中心。与希特勒的钢筋混凝土巨坑和斯大林的萨马拉地下工事相比,丘吉尔的隐蔽所恐怕只要一枚500公斤的炸弹,就会把不列颠的军事智囊团埋葬在废墟中。
有关国家领导及其司令部需要地下掩蔽工事一事,是1938年夏季在伦敦谈及磋商的。秋季,慕尼黑危机爆发之后,英国人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1940年5月,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一周,在恰尔兹国王街的一间地下室 ,举行了不列颠军事战略第一次会议,也就是丘吉尔声称:“我将在这里指挥作战。”敦刻尔克失败之后,丘吉尔意识到欧洲战役的持久性。7月份,他牢牢地在第65号A护舱内安营扎寨。英国人绝不神化自己的民族英雄,多方强调他的凡人属性,因此丘吉尔的床榻旁边放着一件东西——一只陶制的夜壶,在纪念性的宅室里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军事办公室”的设计酷似战舰舱室的布局——沿侧舷各门开向走廊,走廊在“舰尾”和“舰头”,呈现弯道形状。首相的居室与地图室相邻,门后则是一派司令部的繁忙景况:脚步声、汇报声、电话声、电报声连续不断,当年的英国智囊团即在此处忙碌。
“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自己的今天。”
作为西欧盟军派遣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驻在马耳他。1943年,他在这里也指挥过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行动。当时德军出动轰炸机企图炸毁“艾森豪威尔的护舱”——轰炸机有时一天5次飞此。城市的2/3已被夷为平地。
然而炸弹丝毫无损于岩石下的掩蔽所。不知为何,最常命中的总是歌剧院,其残墙断柱至今仍堆在首都市中心,作为生动的战争备忘录。
让人很难相信的是,歌剧院旁边不远的陡坡绿茵小花园,竟然就是艾森豪威尔秘密护舱的顶棚。
假如人们从花坛走过,靠近断裂的隔离铸铁拦网,就可以发现在岩石墙上有楼外电梯支架的痕迹,这部电梯是升降高级长官到峡谷底的。在那个狭小的井院里,有一个入口通往司令部的掩蔽部。
现在要想降落到那里,就不得不从侧面沿陡峭的拉瓦列塔小街绕过岩石,穿过中世纪陵堡的拱廊,来到安装着设备的峡谷最底层。进入黑暗入口后,很难相信在上面有马耳他耀眼的阳光在沐浴四方,而里面却阴湿晦暗。一折叠床紧靠在石砌的冷墙上,那是当年地下哨兵的卧铺。黯淡的灯光把人们逐渐引向深层,经过低矮的走廊过道门后,终于来到最后的一道装甲密封门,然后踏进一间真正舒适的有光照的大厅。在其后面是宽宽的走廊和钢制的阶梯,引向作战状态的厅室。这里的拱顶很高,高达4米,一个隔间用作车库,内有一辆备而待发的吉普车,从护舱有直达地表的出口。
在艾森豪威尔的护舱出口处,有一块牌子上这样写着:“离开此地时要记住: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自己的今天。”
(寒江雪摘)
(短信代码:07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