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小练笔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小练笔,但也出现了练笔华而不实、千篇一律、寡淡无味、浅尝辄止等问题。多数教师在布置小练笔时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练笔安排缺乏深度。而事实上,任何训练都有一个合理的序、量、度的问题,一册书、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一、 梳理文本,明确练笔侧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之作,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主题编排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
(一) 解读教材
课文是最好的范本,但并不是每一类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到适合的练笔点。教师首先要梳理文本,对整册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重点掌握的训练点。如梳理二年级上册的文本之后,明确写话目标是:
(1)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 确定重点
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课堂练笔是凭借阅读课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课文,也不能过多地挤占阅读时间,喧宾夺主;要紧扣课文,读写结合,讲求真实有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琢磨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指导学生适时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安排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练笔,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下面是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随文练笔:
这样的随文练笔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只出现了三次,要完成写话目标,是有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见表1):
另外,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地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斟酌“练笔”内容,以激起学生动脑动笔的兴趣。
(三) 制定目标
在设计课堂练笔时还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分析各年级段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重点,寻找各个年级段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渗透点,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我依据二年级上册的写话目标,整理出第四、第五单元课堂练笔目录(见表2)。
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二、 挖掘文本,找寻练笔落脚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合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 经典之处巧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1. 仿典型句式。学习《秋天的雨》第二段时,紧扣“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此处放上仿写这一练笔设计,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参照物,而且通过看秋景图,会觉得有话可写,同时体会到了文中的语言之美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秋雨把 给了 。”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 仿典型段落。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要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精彩文段,如下面是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学生仿写的段落: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一棵大松树下,他看见松鼠正摆着尾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松鼠大婶,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没有了尾巴,我会从树上摔下去的,而且晚上睡觉时,我还要把尾巴当被子盖呢!”
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由“模仿”走向“开放”,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 仿篇章结构。如教学《假如》一课,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让学生很受感动,而且这首小诗结构简单,是仿写的好例子,于是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小诗。于是,一首首感人的小诗展现在我眼前: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无家可归的孩子
画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们有爸爸和妈妈,
得到父母的关爱。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失学的儿童
画一所学校,
让他们能高高兴兴上学去。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画许多环保购物袋,
让人们不再乱扔白色垃圾。
……
(二) 余韵之处巧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1. 词语补白。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盘古开天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除了文中所写的之外,盘古还用他的什么东西创造了什么?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放眼望去:______。我知道,这是______。
(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如:飘拂的白云、巍峨的群山、潺潺的溪流……)
生:放眼望去:那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我知道,这是盘古欢乐的泪水。
生:放眼望去:天上那弯弯的月亮像银钩。我知道,这是盘古笑看大地。
生:放眼望去:那纵横交错的山间小道一直伸向远方。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掌纹。
这个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同时在练笔中让学生感受到盘古那勇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2. 标点补白。在教学中,一些文本中的省略号与破折号都有其内在的深意,抓住标点填补空白,既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标点,又能使学生领会标点之后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我直接出示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并让他们做做小作家,学着前面的样子给省略号的位置补上几句话: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3. 结尾补白。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如《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
开心——我们跑到磨坊东寻西找,发现“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喊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
伤心——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幸福鸟”,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 合理训练,把握练笔疏密度
教师在开发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不要急于求成。对待课堂练笔,教师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练几次,在什么时候练,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决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否则,最终只可能练没了学生的兴趣,练枯了学生的热情。
(一) 因势利导,争论处巧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难忘的过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学生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一大批学生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回来”和“反对回来”两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摆出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 情动辞发,感慨处巧练笔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手写我心”。
《一次成功的实验》上完后,我借助课后的问题“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让学生从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说起,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三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写写自己对实验成功的感悟。
“我真佩服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危急时刻能急中生智,心中想到他人,正因为她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才使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三) 顺势延伸,小结处巧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文而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当你们砍树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它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当这些生命不再存在,人类的生命也将去之不远了!快醒醒吧!可怜的人类。
生: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生:小村庄的人们,快行动起来吧!加入到植树环保的行列中来。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重新变回以前的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四、 有效评价,激发练笔自信心
(一) 多放少束
小练笔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思维的束缚,不要人为地给学生的写话设置障碍,拔高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写话方式。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写一两句话也行。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二) 多褒少贬
表扬和肯定是学生爱上写作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学生,发现优点,鼓励进步。学生在小练笔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教师可标示出来予以表扬;学生的绝妙句段,可当成范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无疑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凡此种种,让学生在“喝彩”中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在“喝彩”中喜欢写话,真正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 多成少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被外界认同的强烈愿望,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引燃孩子心中信心的火把,照亮他们写作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我专门在班级里设计了一块“小练笔”专栏,把学生的小练笔成果陆续在这里展示出来,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同时,挑选优秀的习作去投稿,每当有学生的习作录用时,我都会发喜报予以奖励。如虞慧琳同学的习作发表在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她的习作在同学们中间传阅……每当这时,学生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并不难,并逐渐喜欢上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就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拥有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水平的魔力。
(浙江省德清县武康英溪小学 313200)
一、 梳理文本,明确练笔侧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之作,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主题编排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
(一) 解读教材
课文是最好的范本,但并不是每一类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到适合的练笔点。教师首先要梳理文本,对整册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重点掌握的训练点。如梳理二年级上册的文本之后,明确写话目标是:
(1)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 确定重点
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课堂练笔是凭借阅读课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课文,也不能过多地挤占阅读时间,喧宾夺主;要紧扣课文,读写结合,讲求真实有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琢磨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指导学生适时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安排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练笔,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下面是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随文练笔:
这样的随文练笔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只出现了三次,要完成写话目标,是有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见表1):
另外,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地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斟酌“练笔”内容,以激起学生动脑动笔的兴趣。
(三) 制定目标
在设计课堂练笔时还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分析各年级段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重点,寻找各个年级段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渗透点,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我依据二年级上册的写话目标,整理出第四、第五单元课堂练笔目录(见表2)。
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二、 挖掘文本,找寻练笔落脚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合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 经典之处巧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1. 仿典型句式。学习《秋天的雨》第二段时,紧扣“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此处放上仿写这一练笔设计,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参照物,而且通过看秋景图,会觉得有话可写,同时体会到了文中的语言之美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秋雨把 给了 。”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 仿典型段落。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要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精彩文段,如下面是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学生仿写的段落: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一棵大松树下,他看见松鼠正摆着尾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松鼠大婶,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没有了尾巴,我会从树上摔下去的,而且晚上睡觉时,我还要把尾巴当被子盖呢!”
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由“模仿”走向“开放”,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 仿篇章结构。如教学《假如》一课,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让学生很受感动,而且这首小诗结构简单,是仿写的好例子,于是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小诗。于是,一首首感人的小诗展现在我眼前: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无家可归的孩子
画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们有爸爸和妈妈,
得到父母的关爱。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失学的儿童
画一所学校,
让他们能高高兴兴上学去。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画许多环保购物袋,
让人们不再乱扔白色垃圾。
……
(二) 余韵之处巧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1. 词语补白。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盘古开天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除了文中所写的之外,盘古还用他的什么东西创造了什么?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放眼望去:______。我知道,这是______。
(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如:飘拂的白云、巍峨的群山、潺潺的溪流……)
生:放眼望去:那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我知道,这是盘古欢乐的泪水。
生:放眼望去:天上那弯弯的月亮像银钩。我知道,这是盘古笑看大地。
生:放眼望去:那纵横交错的山间小道一直伸向远方。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掌纹。
这个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同时在练笔中让学生感受到盘古那勇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2. 标点补白。在教学中,一些文本中的省略号与破折号都有其内在的深意,抓住标点填补空白,既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标点,又能使学生领会标点之后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我直接出示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并让他们做做小作家,学着前面的样子给省略号的位置补上几句话: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3. 结尾补白。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如《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
开心——我们跑到磨坊东寻西找,发现“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喊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
伤心——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幸福鸟”,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 合理训练,把握练笔疏密度
教师在开发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不要急于求成。对待课堂练笔,教师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练几次,在什么时候练,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决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否则,最终只可能练没了学生的兴趣,练枯了学生的热情。
(一) 因势利导,争论处巧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难忘的过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学生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一大批学生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回来”和“反对回来”两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摆出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 情动辞发,感慨处巧练笔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手写我心”。
《一次成功的实验》上完后,我借助课后的问题“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让学生从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说起,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三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写写自己对实验成功的感悟。
“我真佩服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危急时刻能急中生智,心中想到他人,正因为她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才使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三) 顺势延伸,小结处巧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文而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当你们砍树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它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当这些生命不再存在,人类的生命也将去之不远了!快醒醒吧!可怜的人类。
生: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生:小村庄的人们,快行动起来吧!加入到植树环保的行列中来。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重新变回以前的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四、 有效评价,激发练笔自信心
(一) 多放少束
小练笔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思维的束缚,不要人为地给学生的写话设置障碍,拔高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写话方式。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写一两句话也行。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二) 多褒少贬
表扬和肯定是学生爱上写作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学生,发现优点,鼓励进步。学生在小练笔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教师可标示出来予以表扬;学生的绝妙句段,可当成范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无疑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凡此种种,让学生在“喝彩”中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在“喝彩”中喜欢写话,真正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 多成少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被外界认同的强烈愿望,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引燃孩子心中信心的火把,照亮他们写作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我专门在班级里设计了一块“小练笔”专栏,把学生的小练笔成果陆续在这里展示出来,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同时,挑选优秀的习作去投稿,每当有学生的习作录用时,我都会发喜报予以奖励。如虞慧琳同学的习作发表在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她的习作在同学们中间传阅……每当这时,学生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并不难,并逐渐喜欢上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就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拥有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水平的魔力。
(浙江省德清县武康英溪小学 3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