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融合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加全面、自由地流动,因此各国各地区内部经济的发展与外部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贸易与投资日益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主要归因于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上一统全球,真正的全球市场得以形成,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通讯与交通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WTO的建立等一系列的变革则为之推波助澜。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给经济贸易创新带来了机遇。而贸易的创新又对我国对外贸易策略的选择,对外贸易提升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新发展创造了机遇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些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依靠资本力量从事大规模生产能获得成本优势;依靠独特的管理方法能降低交易成本,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二、贸易的新发展对我国外贸理论的影响
继续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就能平衡经济发展速度和扩大就业这两个一般来说互为冲突的问题,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不完全竞争的当代经济中,贸易是按包括了竞争优势在内的广义比较优势进行的,我们应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中不断渗入竞争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中的世界里,而竞争优势则建构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的比较优势与现代的竞争优势的区别所在。在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比较优势仅仅表明了价格竞争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事实上,比较利益的获得是要以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中,不存在规模经济,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故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因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有了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例如出口成本低的国家,有大量贸易左的国家以及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却不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有的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一时扩大了出口:有的国家被动地采取低价出口的方式,都不能说竞争力很强。笔者认为将竞争优势概念纳入到广义的比较优势体系中去,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的国际贸易政策具有战略眼光。
三、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一)重视国内市场
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应立足点放在国内市场上,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国内多样性的消费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努力保护国内市场而非以损害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
(二)要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三)战略性贸易保护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為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有发展前途并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利益和发展都会有利的。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但是贸易保护要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下灵活运用。在加入WTO以后,尽快保护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保护不是无限制的保护,而是一定范围的保护,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一定时期的保护。即只对那些具有发展前途而目前尚不成熟的少数产品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进行保护;度的设置以其免受国外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围困而又能充分感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从而激发其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为准则,逐渐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竞争力,最后作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将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新发展创造了机遇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些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依靠资本力量从事大规模生产能获得成本优势;依靠独特的管理方法能降低交易成本,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二、贸易的新发展对我国外贸理论的影响
继续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就能平衡经济发展速度和扩大就业这两个一般来说互为冲突的问题,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不完全竞争的当代经济中,贸易是按包括了竞争优势在内的广义比较优势进行的,我们应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中不断渗入竞争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中的世界里,而竞争优势则建构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的比较优势与现代的竞争优势的区别所在。在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比较优势仅仅表明了价格竞争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事实上,比较利益的获得是要以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中,不存在规模经济,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故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因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有了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例如出口成本低的国家,有大量贸易左的国家以及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却不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有的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一时扩大了出口:有的国家被动地采取低价出口的方式,都不能说竞争力很强。笔者认为将竞争优势概念纳入到广义的比较优势体系中去,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的国际贸易政策具有战略眼光。
三、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一)重视国内市场
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应立足点放在国内市场上,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国内多样性的消费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努力保护国内市场而非以损害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
(二)要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三)战略性贸易保护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為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有发展前途并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利益和发展都会有利的。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但是贸易保护要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下灵活运用。在加入WTO以后,尽快保护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保护不是无限制的保护,而是一定范围的保护,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一定时期的保护。即只对那些具有发展前途而目前尚不成熟的少数产品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进行保护;度的设置以其免受国外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围困而又能充分感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从而激发其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为准则,逐渐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竞争力,最后作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将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