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本土领导力的当代涵义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讲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也就是说,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做人是领导力之本
  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促使中国领导者对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恰恰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启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早年研习历史与军事,近十年着眼于从历史的角度看管理与领导力。在本刊专访中,宫玉振教授提出“本土领导力,其实是儒法兼顾,法里儒表”,“企业家无为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制度的有为”,“中国本土领导力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创新精神”,“中国传统宗教需要一场宗教改革运动”等观点。
  儒法兼顾,法里儒表
  :中国历史上不乏伟大的领导者,中国情境下的领导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对于从西方舶来的理论、观念、故事、现象,我们不妨把这部分知识称为“本土领导力”。您怎么看本土领导力的特点?这对当代的企业家有什么启示?
  宫玉振:所谓本土领导力,其实是儒法兼顾,法里儒表。
  要了解本土领导力,要先明白其形成的基本背景,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历代王朝的天下都是靠武力得来的,也是依靠武力来维持统治。历代王朝的制度设计,都是以维护皇位的稳固、防止臣子造反为出发点的,所谓的“居中驭外,居重驭轻”。但如果仅仅是这种防范的关系,就太冷冰冰了。儒家、法家都是为君主服务的。法家从制度上防范造反,儒家从心理上让人臣服,道家则强调无为,让人没有权力的欲望;三方面结合,帝王的地位就稳固了。
  尽管目标是一致的,但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假设是不同的。儒家和法家在人性假设上的区别,很像麦格雷戈X、Y理论的差别。儒家强调人性善,人是有一种向善的可能的,因此是可以通过道德来影响、来教化、来打动的的。《论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认为君子对小人的感召力,如同风向决定草的朝向。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由求利的本性驱动的。韩非子曾经挑战儒家说,做车的工匠做好了车,就希望富贵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多越好。并不是做车的道德多么高尚,做棺材的道德多么败坏,而是利益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行为。法家对管理学的启示是,激励下属,满足其利益需求是第一位的,在道德上要求别人“做好人”是没有意义的。儒家认为“德生力”,道德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法家则强调“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有权力就有权威,有权威就有道德。儒家讲究和谐,是温情脉脉的,法家很冷酷,认为人的关系本质是一种争夺的关系。如果说儒家更关注人的向善的可能,那么法家就更强调人的现实的一面。人性的判断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者对人性有了这些基本的判断和洞察,管理行为就会改变。法家为什么讲究制度?因为制度是强制的,限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儒家讲道德,讲修养,更强调自觉性,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有向善的可能,也有求利的本性;所以,管理要把儒家和法家的东西结合起来。如果一位企业老板口头上讲“企业就是员工的家”,实际上财务大权掌握在亲信手中,他实际上就是在做儒法结合的管理。
  :曾仕强有个理念说,管理基层适用法家,管理中层适用儒家,管理高层适用道家。您怎么看?
  宫玉振: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对不同层次的下属,确实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理念,因为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基层的员工更多是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一位每月工资三千元的基层员工,他要考虑吃饭住宿的问题,如果有人肯给他加到五千元,他很可能是会跳槽的。一位企业的核心管理者,月薪已经五万元了,你就是给他加一万元,对他的诱惑力可能也没有多大。激励基层员工,毫无疑问要满足其利益需要,要给他们物质,给他们看得见的东西,同是在制度上要进行严格的要求,法家讲的就是利益制度;中层的管理者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对上要忠,对朋友要义,对下属要爱,所以领导者要在情感方面关心他们,儒家讲的就是仁爱情义;高层管理者利益和感情需求基本满足了,这时候就需要“道”,这个“道”主要是要与老板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追求。同时高层管理者要有大局观,对于个人的得失东西要放下,要看开,道家的理念显然与此更接近。所以说,你提到的分层管理方式尽管是比较粗糙的,但也抓住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过要注意,一方面,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要有不同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不意味着其他方面就不重要。像基层的员工固然要以利益为主进行管理,但也需要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高层的管理者固然要以价值为主,但也需要利益的满足。因此,对于各个层级的管理,都需要综合运用各家的理念,只是各家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谈领导有时候是特指高管。您讲“法里儒表”,但是汉朝皇帝一度推崇黄老之术,现在很多企业家也讲究无为。这个该如何理解?
  宫玉振:汉朝一度在文帝景帝时期用过黄老,强调休养生息,其“无为而治”是为了纠正秦朝过度有为的苛政。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的繁荣成为国家有为的条件。对外,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人,组建骑兵集团,打败匈奴以保证长治久安。对内,他颁布新法,注重刑罚的作用。对于大国而言,无为只是相对的,有为才是绝对的。
  现在的企业是必须有为的,企业家可以无为。但要注意,企业家无为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制度的有为。湘军为什么能打仗?就是因为曾国藩建立了一套让将士有为的制度。无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每位领导都希望做到无为而治,但如果是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所谓的放权,所谓的无为,只能使企业陷入混乱。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遇到不同的问题,自然做出了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用后者取代前者,而是把三家精髓完美融合在一起。儒家给曾国藩的是理想和追求,是要做圣贤,要兼济天下。法家给他的是清醒和现实,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道家给他的是成熟和灵活,让他变得很从容,很圆融。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三者的融合。曾国藩正是吸纳了三家的精髓,才留下“三不朽”的功业。   真正的本土领导力一定是融合的,仅靠哪一家的思想是成不了事的。儒家的圣贤,孔子、孟子和荀子多半是思想家,没有真正建功立业;法家中的商鞅、吴起、李斯、韩非子都做成了很多事,但都没有好下场;道家追求的是小国寡民,从管理理念上来说并不太适于大的组织。谭嗣同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法家虽然名声不好,但管用。在实际管理中,领导者一般以法家为本,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调和这个比例。
  内圣外王,修己安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的冲击都要求领导者有更强、更快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时代,企业家该如何“修己安人”?
  宫玉振:互联网的冲击确实很大,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浮躁的心态。人性有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人性不变,管理最深层的东西也是不变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谈本土领导力的意义所在。“修己安人”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浮躁的时代、快速变革的时代更要把握自己的内心和节奏,这样才能定下来,静下来,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当大势来的时候,人们最容易被冲得浮起来而失去自我。我们说守正出奇,守得住,才能展得开。守正,就是守住一些商业世界中最基本的逻辑和原则。出奇,就是要把握大势,要敢于创新;守正才能出奇,出奇不是没有根基的出奇。在互联网时代,商业依然是以产品为核心的。产品永远是商业的本质,如果抛弃了本质,所有的花样都是泡沫。这是一个容易出现泡沫的时代。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依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很快,机会很多,人很容易浮躁起来。领导者更要加强心性的修炼,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机会主义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所有的机会主义都会失败。人都有求利的本性,商业又是追逐利益的世界。但是利益有短利和长利,一时的暴发并不一定意味着长远的成功。真正有企业家精神、有事业心的人,会放弃短期行为。因为这会让你偏离事业的主体,掏空你的根基。所有的泡沫最终都会破裂。在我们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企业家尤其要沉得住气、定得住心。
  :如果概括一下,本土领导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宫玉振:中国本土领导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在中国人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层资格:有“圣”人修己之体,然后才能为“王”者治人之用。中国人讲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也就是说,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做人是领导力之本。
  :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发挥本土领导的优势,抑制其劣势?
  宫玉振:中国本土领导力最大的不足,是创新精神有所欠缺。儒家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其实更多是针对自我修养的。中国本土领导力的成长环境是农耕社会,而且是大一统的帝国,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冒险精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道家声称“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郑和下西洋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驱动。西方发现了美洲,中国却在关起门来过日子。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本土领导力的不足之处。中国人讲尊卑有序,很多企业家在企业里读《弟子规》,还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尽其本分。西方文化强调平等、自由、个性、张扬,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得不到鼓励的,一定程度上也妨害了创新。所以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期待形成一种新的领导力,它既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从传统文化里取经,并不是把传统文化完全照搬过来。
  在一个平等、开放、创新的年代,企业家必须有开放的心态。中国古人认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从战国时期的《六韬》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有关于这种理念的阐述。拿到今天企业的环境里,企业家也需要更大的胸怀。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处理“人”与“我”的关系。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打通“人我”、融汇“人我”的过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做企业不仅仅是做企业,也是心性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企业最终还是属于社会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用到企业的层面就是说,企业家进行经营,不要着眼于自己的私利,企业其实是天下的公器。企业家应该有一种天下的情怀,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员工共同的事业发展平台,让所有人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回报。这样的企业家,才可能真正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现在的80后、90后员工可能刚刚进入企业,就希望知道组织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他们对答案感到不满,可能就会跳槽。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的格局也许会受到挑战。您怎么看80后、90后员工的管理?
  宫玉振:80后、90后追求的价值可能与他们的前辈不同。每个人身上都带有时代的烙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就起来的人,受集体主义的影响比较大,这样的人群你跟他谈忠诚、谈奉献、谈服从,他往往是会有强烈的共鸣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阶段成长起来的80后,更多地是考虑物质上的直接回报。而90年后的员工,成长的时代是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丰裕社会,生存已经不是问题,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多包袱,更多地追求内心的感受,追求自我的意识,自我实现的需求非常强烈,高兴就好,想做就做,希望自身价值能够最大化,不会为了企业的目标和父辈的期望而委屈了自己。比如喜欢玩游戏的年轻人,加入一家游戏公司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虽然父辈未必理解和认同。
  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其管理在我们看来可能像幼儿园一样,没有等级制,让大家快乐工作,秀出自己。时代的冲击力不可忽视,传统的本土领导力是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冲击。领导力、文化的建构,不是理论问题,更多是实践的问题。我们说“年轻人永远是对的”,因为他们代表未来。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种趋势,就是很多年轻的90后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反而对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你看他们的汉服,他们的cosplay,也是很有趣的。他们希望有“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希望有个性。其实他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为我所用”。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和元素,成为他们张扬自己个性的元素,这其实也是本土领导力发展的未来方向。   可以感受、可以学习的领导力
  :您认为领导和管理的不同之处在哪里?领导者应该如何来拿捏?
  宫玉振:其实学者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论述。领导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变革,管理更多的是解决现实的问题;领导更多的是对人,管理更多的是做事;如果一个组织只有管理没有领导力,那它最多只能维持常态。领导者是着眼于未来的,是要突破现状的,是带领组织往前走的。
  当然,也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高层次的领导者也可能是个管理者,普通管理者也需要具备领导力。经常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不过在我看来,领导力一定要融在管理过程之中,没有领导力的管理是要失败的。
  作为领导者,你必须懂得设计一套合理的制度,还要打造组织的文化,包括关注现金流,人力资源,制定战略。这些其实都是管理的范畴,但是领导者可以授权给他人一起来做事,并赋予组织以强大的愿意,也就是使众人行。这里面体现的就是整合在一起的领导力。
  :如何判断某位领导者是否拥有领导力?
  宫玉振:看一个人有没有领导力,最现实的标准可能就是看其结果。领导力是藏不住的,有领导力的人自然可以形成一种感召的力量。领导力也有很多种:有人的领导力就是一种气场,大家都能感受到;另一些人可能很沉静,但可以把企业做得很好,他们的领导力需要时间来证明。领导力跟管理跟打仗的道理是通的,都是要靠结果来说话的。当然,如果领导力不能随着情境变化而发展,也可能会遭遇失败。所以,领导力也是动态的,是需要不断突破的。领导力有三个要素:领导者、情境、追随者。中国的情境、追随者决定了本土领导力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在现今的中国,有时候组织的发展远远快于团队的能力,远远超出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必须终生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
  :领导力是可以学习的吗?你在讲授领导力课程的时候如何因材施教?
  宫玉振:可以打一个比方,钻石的形成三个条件:碳元素、热量、压力。三者缺一不可。碳元素对于钻石是基础,就像特定的领导力天赋对于特定的领导力构成基础一样。但是光有碳元素还不够,还要热量和压力,对于领导力的发展来说,就是学习与实践。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些人更适合做专业技术人才,有些人更适合做管理人才;有些人天生就有商业的直觉,有些人天生就适合跟人打交道。不具有特定的领导力天赋的人要去开发特定的领导力是很困难的,所以领导者一定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但是具备一定领导力天赋的人如果不学习和不付诸实践,同样也无法充分开发出领导力出来。领导力的内涵有很多,譬如一个人的格局、视野、胆略、冒险意识、直觉,这些东西大多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去开发和提升。通过交往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学习案例和理论,以及经历更多的历练,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我在授课的时候会留心群体特点。与学者交流和与企业家交流是不同的。企业家有他们的特点,我会去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年龄等,来调整我讲课的思路和节奏。不同的企业家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企业家教育背景好,理解能力强,就可以多讲一些理论。有些企业家教育背景不是特别强,但实践经验丰富,对于这样的企业家,多讲一些案例或故事,用鲜活的案例阐述深刻的道理,会更容易得到共鸣。教授可能掌握很多理论,但理论一定要经过转换的过程。好的课程可以做到“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关键是要善于用最易懂的语言讲出最有启发意义的道理出来。
  中国需要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中国之所以出现食品安全等问题,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事实上,根据皮尤论坛2010年“世界宗教图景”的评估,有一半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包括基督教、佛教和大量民间宗教。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宫玉振:关于中国目前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有丰富的宗教信仰资源,你看过去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城里城外往往有土地庙、观音庙、关帝庙、城隍庙等等,今天也有很多寺庙道观在重建或新建。应该说,几乎所有宗教都是宣传扬善惩恶的,都有相当的教化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宗教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大部分宗教是世俗化的。很多人烧香拜佛,是追求现实的回报,如消灾,弥祸,求官,求子,求财,等等。这就使得人们对到寺庙里拜佛,与到官府里送钱的心态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是把信仰变成了交易,这其实不是真正的信仰。有宗教,无信仰,无疑也就弱化了宗教的神圣性。今天的西方人到教堂里去,主要是求得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超越。中国的宗教从某种意义说,需要一场宗教改革运动,需要实现从追求求现实回报到追求精神超越的转变。这样宗教才能重新在人们心中有神圣的地位,从而更好地起到净化人心、重建价值、规范行为的作用。
其他文献
管理者决定聘用一个人,多半基于对其工作技能的判断,然而常常追悔莫及。当然,衡量一个人是否“好员工”,技能因素的确是重要的,但不应该因此而低估组织文化扮演的角色。这才是决定新雇员成败的因素。  组织文化是一个意义共享系统,它表达了大多数组织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例如,爱尔兰瑞安航空公司(Ryanair)的组织文化核心价值是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与此相反,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是公社
期刊
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上任后,却十分反感娄的办事拖沓和过于谨慎,将其排挤外放。武则天后来察觉到狄对娄的不满,就问狄对娄如何看?狄回答说,娄谨慎小心,但是否贤能、是否知人就说不清了。武则天告诉狄,你当宰相,就是娄推荐的。一句话,把狄说得惭愧不已,“方知不逮娄公远矣”。在娄当宰相时,他弟弟受任代州刺史,上任前,娄担心弟弟同别人争执,就问他:如果有人唾在你脸上怎么办?其弟回答:我不计较,自
期刊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年幼家穷,靠母亲启蒙,抄书求学。天圣九年中进士,赴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他的顶头上司钱惟演是知名文人,对青年才俊格外宽厚,欧阳修在洛阳,与梅尧臣、尹洙、谢绛等人结为好友,衡文论道,“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出仕之时,刘太后结束垂帘,仁宗亲政,天下翘望。因得罪太后被贬的范仲淹也被召回中枢担任司谏
期刊
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和变幻莫测的今天,移动互联网让不同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冲击,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变得明显。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典型现象: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变得很短暂。宝洁(P&G)曾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但近几年的销售额增速一再放缓,竞争优势被本土品牌和其他外资品牌削弱。第二,行业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由互联网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货币基金,
期刊
企业最核心的使命就是将“原料”转化为能够为人和社会所能使用的“产品”;其延伸使命包括盈利、缴税、安排就业、培养人才,当然也会帮助企业人和与企业有关的人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何为企业?  企业,是当今中国最多也是最普遍的组织,不论是作为企业人还是其他社会人,对企业的认识、理解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这个社会成熟的程度。  企业是做什么的?我们抛开企业在不同产业、不同形态的差别,可以说企业最核心的使命
期刊
后人论及范仲淹,往往称道他的操守和事功。但从管理思想角度看,范仲淹的重要性并非在直言进谏、抗击西夏、主持新政这些方面,而是在他确立的士大夫精神方面。  所谓士大夫精神,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治理天下之志的结合。孟子曾经强调,普通人的思想与态度与其物质产业相匹配,“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那些德行修炼达到一定高度的士,才能不依赖于产业支撑而成为社会中坚。“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范仲淹则把这种思想
期刊
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考虑到目前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发展往往受到限制。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其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不妨来看一下美国的做法。  目前,美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800多万,吸收了美国近一半的就业人口。此外,中小企业是美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每年新增长的就业率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小企业,因此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期刊
员工又一次错过了最后期限,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最自然的做法是减少工作负担,以保证分配给员工的任务能够按时完成。毕竟,如果他们已经落后了,为什么还要给员工更多的任务或者催促他们去做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呢?  但是,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种传统思路是全盘错误的。实际上,那些不断向爱拖延的员工强调“忙碌”的管理者——强调员工在不久的将来仍需完成的工作量——反而会让员工觉得火烧眉毛并改变懈怠的状态以提高效率。
期刊
现在各种媒体不断向人们推送着花样繁多的信息和知识,发达的搜索工具可以帮人便捷地答疑解惑,大量难以验证甚或冲突的信息或知识使人们常陷入高阶困惑。若事不关己或无足轻重大可一笑了之,但当事情重大时又该如何处置?我们已从“惧怕无知”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知有畏”的时代,而且,“空气雾霾、水质污染、食品问题”以及各种“疾病、凶杀、恐怖、灾难”等连续不断地扑面而来,使长期习惯了安宁的人类心灵难以承载重负,往往陷
期刊
2003年,英国的广告先锋弗兰克·罗(Frank Lowe)离开了世界知名的广告与传播集团IPG(Interpublic Group),创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带走了前一家公司价值五千万英镑的特易购客户。对任何一家依赖客户关系的公司来说,这一场景就代表着终极噩梦。确实,离职高管利用他们的私人关系从前公司窃取有价值的客户的恐怖故事比比皆是。  当一个企业把客户关系主要寄托于一个高管身上时,如果这个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