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芃,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皮里阳秋
《春秋》是先秦的一部书,相传为孔子编纂,书中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暗含褒贬,因此后世不直接说出口的委婉批评,也可以叫“春秋笔法”。
东晋时有个叫褚裒(chǔ póu)的人,字季野,为人非常清高,平日也不爱说话。可宰相谢安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就像四季变换,气宇非凡。”大臣桓彝(yí)也评价他:“季野有皮里阳秋。”阳秋就是春秋,因为东晋有位皇帝的妈妈叫郑阿春,所以遇到“春”字都要避讳,《春秋》那时也改称《阳秋》。“皮里阳秋”就是“皮里春秋”,是说褚季野的态度并不轻易说出来,只放在心里。
古时候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就是避讳。一国的尊长,他们的名字全国人民都得避讳,可这个被避免不可说的字怎么表达呢?那就找其他字来替换它吧。比如我们都认识的嫦娥,原本叫姮娥,又写作恒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就改叫常娥,也写作嫦娥。
竹皮冠
竹子的皮,可以用来做帽子。汉高祖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非常喜欢用竹皮做帽子,整天戴在头上。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还是喜欢戴这种帽子。这个帽子就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刘氏冠”,也叫“竹皮冠”。不过到这时,竹皮冠也变得“尊贵”起来,一个人没得到一定的爵位,是不可以戴它的。
二毛与潘年
毛可以指人的胡须与头发,头发花白,叫作“二毛”,是说头发出现了黑白两种毛色,常用以指老年人,这个词出自《左传》。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向来以仁义自居,他和楚国约定在泓(hónɡ)水大战,提前率兵到达泓水岸边,却不愿意趁着敌人正在渡河和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击。等楚军完全布好了阵,他才下令迎战,结果被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自己大腿也受了伤。大臣们怨气冲天,都指责宋襄公迂腐。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是君子不能进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俘获老年人。这里的“重”读作chónɡ,重伤在这里指第二次伤害,“禽”则是“擒”的古字。
后来,“二毛”又可以指三十多岁的年龄,这和一位美男子有关。魏晋时期的潘岳是个美男子,因为字安仁,后来被人叫作潘安。潘安是个文学家,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说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有了白发,从此“二毛”不光可以指老年人,还可以指三十多岁的年龄,这个年龄也可以叫作“潘年”,唐诗中有“未及潘年鬓已斑”,还没到三十二岁头发都花白了,用的就是潘岳“始见二毛”的典故。
贵重的凤毛和鹅毛
“凤毛”就是凤凰的羽毛,举世罕见,因此用来指珍稀之物,还可以和“麟角”(麒麟的角)连用,作“凤毛麟角”。而鹅毛就没那么贵重了,哪怕是天鹅的羽毛,也不及凤毛珍贵,但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据传发生在唐代。
那时正处盛世,万邦来朝,有个小国派了位使臣带着天鹅去进献。
没想到路过湖北沔(miǎn)阳湖时,天鹅飞走了,只落下了一根羽毛。
使臣没有办法,他灵机一动,捡起这根羽毛小心翼翼地包好,赶到长安献给皇帝,留下一句著名的“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离不开“皮”的“毛”
我们常说“皮毛”,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是说皮已经没有了,毛还能长在哪里呢?“安”是个疑问词,是“在哪里”的意思,“傅”是依附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左传》。秦国遭了饥荒,向晋国求助,可晋国并没有卖给秦国粮食。有人评价晋国无情无义,因为前一年晋国饥荒时,秦国还曾帮助过他们。面对这种评价,晋惠公的舅舅感慨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他说秦晋之好的根基早就不存在了,反正兩国早就撕破脸,再多做一件得罪秦国的事又算什么呢?这里“皮”是根基,“毛”是指具体的表现。从此看来,古人对于皮和毛的依存关系,早在先秦时就有很深刻的认识了。
皮里阳秋
《春秋》是先秦的一部书,相传为孔子编纂,书中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暗含褒贬,因此后世不直接说出口的委婉批评,也可以叫“春秋笔法”。
东晋时有个叫褚裒(chǔ póu)的人,字季野,为人非常清高,平日也不爱说话。可宰相谢安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就像四季变换,气宇非凡。”大臣桓彝(yí)也评价他:“季野有皮里阳秋。”阳秋就是春秋,因为东晋有位皇帝的妈妈叫郑阿春,所以遇到“春”字都要避讳,《春秋》那时也改称《阳秋》。“皮里阳秋”就是“皮里春秋”,是说褚季野的态度并不轻易说出来,只放在心里。
古时候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就是避讳。一国的尊长,他们的名字全国人民都得避讳,可这个被避免不可说的字怎么表达呢?那就找其他字来替换它吧。比如我们都认识的嫦娥,原本叫姮娥,又写作恒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就改叫常娥,也写作嫦娥。
竹皮冠
竹子的皮,可以用来做帽子。汉高祖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非常喜欢用竹皮做帽子,整天戴在头上。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还是喜欢戴这种帽子。这个帽子就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刘氏冠”,也叫“竹皮冠”。不过到这时,竹皮冠也变得“尊贵”起来,一个人没得到一定的爵位,是不可以戴它的。
二毛与潘年
毛可以指人的胡须与头发,头发花白,叫作“二毛”,是说头发出现了黑白两种毛色,常用以指老年人,这个词出自《左传》。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向来以仁义自居,他和楚国约定在泓(hónɡ)水大战,提前率兵到达泓水岸边,却不愿意趁着敌人正在渡河和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击。等楚军完全布好了阵,他才下令迎战,结果被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自己大腿也受了伤。大臣们怨气冲天,都指责宋襄公迂腐。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是君子不能进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俘获老年人。这里的“重”读作chónɡ,重伤在这里指第二次伤害,“禽”则是“擒”的古字。
后来,“二毛”又可以指三十多岁的年龄,这和一位美男子有关。魏晋时期的潘岳是个美男子,因为字安仁,后来被人叫作潘安。潘安是个文学家,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说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有了白发,从此“二毛”不光可以指老年人,还可以指三十多岁的年龄,这个年龄也可以叫作“潘年”,唐诗中有“未及潘年鬓已斑”,还没到三十二岁头发都花白了,用的就是潘岳“始见二毛”的典故。
贵重的凤毛和鹅毛
“凤毛”就是凤凰的羽毛,举世罕见,因此用来指珍稀之物,还可以和“麟角”(麒麟的角)连用,作“凤毛麟角”。而鹅毛就没那么贵重了,哪怕是天鹅的羽毛,也不及凤毛珍贵,但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据传发生在唐代。
那时正处盛世,万邦来朝,有个小国派了位使臣带着天鹅去进献。
没想到路过湖北沔(miǎn)阳湖时,天鹅飞走了,只落下了一根羽毛。
使臣没有办法,他灵机一动,捡起这根羽毛小心翼翼地包好,赶到长安献给皇帝,留下一句著名的“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离不开“皮”的“毛”
我们常说“皮毛”,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是说皮已经没有了,毛还能长在哪里呢?“安”是个疑问词,是“在哪里”的意思,“傅”是依附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左传》。秦国遭了饥荒,向晋国求助,可晋国并没有卖给秦国粮食。有人评价晋国无情无义,因为前一年晋国饥荒时,秦国还曾帮助过他们。面对这种评价,晋惠公的舅舅感慨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他说秦晋之好的根基早就不存在了,反正兩国早就撕破脸,再多做一件得罪秦国的事又算什么呢?这里“皮”是根基,“毛”是指具体的表现。从此看来,古人对于皮和毛的依存关系,早在先秦时就有很深刻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