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怎样提出问题?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w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达到自己会“学”,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笔者开始进行“培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力”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自主阅读和教师课堂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学习力”是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提出的,主要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质量的体现,其实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程度的一种体现。那么,什么是提升“学习力”的最佳途径?简单地说,能够让学生学起来,且有成效,就是提升“学习力”的最佳途径。这当然不能简单地从学习的结果去考虑,而应当从学习的过程去考虑。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标》将“激发主动意识”改为“激发问题意识”,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提出问题,首先解决“读什么”的问题。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依托课内精讲课文,整合相关阅读材料进行专题式阅读。相关阅读材料主要指跟本专题能够构成某种关联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北京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整合北京版必修四《前赤壁赋》和人教版苏轼的《定风波》,补充《后赤壁赋》,拓展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芳《喜欢苏东坡》、朱增泉《文赤壁》,布置学生课下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专题学习的基本特点就是“综合”,它加大了教学的力度。学生要在若干学习内容之间进行分辨、比较、组合、筛选,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有帮助的。专题的确立,应当是教学内容的整合点、教学过程的切入点、学生能力的提升点、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当然,教学中也会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单篇文章的精读。
  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思考怎样提出问题。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一直对提出“课堂问题”情有独钟,几个好问题能串起一节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到底怎样提出问题呢?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发现问题。
  那么,怎样提出问题呢?
  从文字直接呈现中发现问题
  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直接鲜明,有的含蓄蕴藉。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基础、经验、能力、阅历等因素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依托自己的固有经验,通过个人学习和合作交流去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不同,教师的教学既要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高端”问题,也要做到使一般的同学提出能够促使他发展的问题。通过文本的阅读,指导学生从文字直接呈现中发现问题,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方式。
  例如,学习李商隐《锦瑟》,尾联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很多学生就不太理解作者为什么“惘然”,这其实就是文字直接呈现的问题,它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前面三联,尤其是几个典故的内涵,从而达到解决“为什么惘然”的问题。
  通过文字的直接呈现发现问题,其试金石其实就是学生对文字理解与否,如果不理解,问题就自然产生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提出来,他就拥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像这样通过文字的直接呈现发现问题,是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的提问方式。尤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这样的提问方式让他们很有自信。他們会觉得自己也很会发现问题,从而更加自信,对语文就会更有兴趣,对教师就会更加信赖。
  从文本初步分析中提出问题
  当然,仅仅从直接呈现的文字中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更多、更深、更有价值的问题。
  文本分析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会比较多的从体裁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且不同的体裁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小说体裁多分析三要素,尤其是对人物的分析;诗歌体裁多分析意象和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一般通过抓住线索和理清思路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戏剧体裁多通过分析矛盾冲突来体会人物形象和主题……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分析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下面笔者说说在文本初步分析中如何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一般会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怎样的形象呢?正直,善良,勤劳等,学生一般都能分析出来。比较容易引起争论的是“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的问题。从她拒绝再嫁的行为来看,似乎有反抗性,但是,聪明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她拒绝再嫁是为了保持贞洁,遵守封建伦理和道德,这恰恰是没有反抗性的表现。这个问题恰恰是理解主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文本初步分析中,学生会在学习和争论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又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在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这一幕中,学生发现周朴园一方面保留了很多跟鲁侍萍在一起时的旧东西、旧习惯,一方面在鲁侍萍揭示身份后又对她疾言厉色,于是,学生就会提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直指作品的主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相对比较有深度。
  从文本初步分析中提出问题,这是相较于学生通过文字的直接呈现发现问题,应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层次。从文字的表面发现问题,到通过对文本的初步分析发现文字背后的问题,这就是把学生引入对文本的内容、情感、风格等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力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对内容的评价和推断中提出问题   在对内容的评价和推断中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问方式。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承载着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内容的评价和推断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的心灵真正获得成长。如果语文课不能引导学生面对今后的人生,不能让他们的心灵充盈着对人生百味的体验,不能给他们一把开启心灵困惑的钥匙,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语文课很难说是有价值的。笔者努力在语文课上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思考关乎人生和心灵的问题,力图让他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成长、成熟,从而今后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欢乐和痛苦,顺境和逆境。
  例如,笔者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组织学生进行“走近苏东坡”的专题阅读,整合了有关苏轼的多篇阅读材料。在最后总结时,提出问题:通过苏轼专题作品阅读,谈谈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是不平坦的,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困境,你会怎么面对呢?苏轼仕途失意,人生几乎陷入绝境,他的儒家理想遭遇腰斩,尽管他痛苦绝望,却最终在释道思想中解放了自己,成就了豁达乐观的情怀,最终在人生的另一座山峰登上绝顶,即成为千古文豪。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他们在人生困境中各有选择,基本上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心灵成长史,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他面对人生困境的选择对学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再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一个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跟鲨鱼的搏斗,最后是空手而归。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就是通过对内容的推断提出问题。学生的答案,有人说“成功”,有人说“失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在今天的社会中,特别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成功”“幸福”的定义。立德树人,是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在语文课中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去落实,最终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心灵真正获得成长。
  当然,提出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做了以上嘗试,并且试图引导学生也通过这几种方式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效果上看,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学习力明显提高了,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多名同学获得全国作文创新大赛一等奖。
  本文系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Outstanding Teacher Programme)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其他文献
阳泉市郊区环抱整个阳泉市区,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区,下辖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境内南部靠近市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主要耕地集中在区域北部.南部的李家庄乡、义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机工业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机产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
企业社会责任是媒体一贯关注的话题,企业在追求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企业的慈善捐赠作为一种相对易量化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正成为企
世贸组织体制下的多哈回合从2001年启动,如今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中间几度中止重启,至今仍无太大进展,使得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不胜唏嘘。与多边贸易体制谈判进程缓慢不同,区域性贸易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是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用童谣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巧用童谣摇身变,表达能力得体现。  发现特点仿童谣  要想让学生了解童谣、仿编童谣,就必须引导他们搜集童谣,发现特点,才能试着仿编。在这一模块中,笔者采取了仿编童谣“四步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