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成诗歌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诗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缘由许多诗歌,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读诗,揣摩、领会、理解诗的意境,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诗是要有意境的。意,就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境是诗人艺术构思的结晶。
诗人一般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思想为何,感情为何,而是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在他所描绘的具体的生活画面里,造成情景交融,使景中有意,意中有景。诗的意境总是虚实相结合,虚实相生的,使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产生想象的,有回味的余地,例如教学《敕勒歌》一诗时,如果只用语言描绘草原是如何的辽阔和壮美,那也是显得空泛无力。于是我在教学时,先放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学生的思维。寂静的教室,悠扬动听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的壮丽景色中。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投放影片,展现高耸的阴山,广阔无垠的碧绿草原,成群的牛羊,牧民纵马扬鞭在草原驰骋的画面,这些画面能把四句诗的意境充分显示出来。读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听了音乐、看了这段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很快能够领悟到这首诗歌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对北国草原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再如,教学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也可以结合幻灯图片,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结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要求学生联想除了课文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景物能体现“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通过电教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积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强化要点,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根本所在。要理解诗的意境,离不开读。通过读才能激发出联想和想象来。诗是借助于想象进行创作的,在诗中最明显的特点是集中和跳跃,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诗作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将现实生活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才创造出艺术形象。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要将诗人凝练、集中或省略了的生活和人物,加以补充,使诗的画面充实、完整,就需要进行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还应当是通过分解、组合、推测,进行新的创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从语浅意深、语近意远中理解诗,必须运用语言手段,利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按着诗的感情线索去想象和联想,使诗所描绘的形象浮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去认识诗的意义,自然会进入诗的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需要,如果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用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直观地再现诗词的内容;创设一种感知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对古代诗词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长庄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缘由许多诗歌,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读诗,揣摩、领会、理解诗的意境,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诗是要有意境的。意,就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境是诗人艺术构思的结晶。
诗人一般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思想为何,感情为何,而是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在他所描绘的具体的生活画面里,造成情景交融,使景中有意,意中有景。诗的意境总是虚实相结合,虚实相生的,使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产生想象的,有回味的余地,例如教学《敕勒歌》一诗时,如果只用语言描绘草原是如何的辽阔和壮美,那也是显得空泛无力。于是我在教学时,先放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学生的思维。寂静的教室,悠扬动听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的壮丽景色中。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投放影片,展现高耸的阴山,广阔无垠的碧绿草原,成群的牛羊,牧民纵马扬鞭在草原驰骋的画面,这些画面能把四句诗的意境充分显示出来。读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听了音乐、看了这段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很快能够领悟到这首诗歌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对北国草原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再如,教学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也可以结合幻灯图片,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结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要求学生联想除了课文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景物能体现“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通过电教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积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强化要点,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根本所在。要理解诗的意境,离不开读。通过读才能激发出联想和想象来。诗是借助于想象进行创作的,在诗中最明显的特点是集中和跳跃,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诗作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将现实生活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才创造出艺术形象。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要将诗人凝练、集中或省略了的生活和人物,加以补充,使诗的画面充实、完整,就需要进行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还应当是通过分解、组合、推测,进行新的创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从语浅意深、语近意远中理解诗,必须运用语言手段,利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按着诗的感情线索去想象和联想,使诗所描绘的形象浮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去认识诗的意义,自然会进入诗的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需要,如果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用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直观地再现诗词的内容;创设一种感知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对古代诗词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长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