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的探析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对于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具有问题导向性、整体性、动态开放性、前沿创新性、跨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并能发挥促进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跨学科研究成果质量的功能。个体、组织与互动过程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从构建长效的决策机制与人才选拔体制、建立健全的组织文化机制与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资源协同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运行机制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时代背景要求高校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同外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重大综合性科研项目的有效运行,需要多学科和多部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导范式,日益成为引导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明晰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内涵
  
  1.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定义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以“问题为导向”,横跨多门学科,承担综合性、复杂性的重大项目而建立起来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1]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它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2]当今时代,跨学科研究组织在解决重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协同创新打破了不同学科和部门之间的壁垒,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以横跨多门学科围绕问题而建立的科研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特征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具有六大特征:一是问题导向性。[3]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以“问题为导向”建立起来的,着重进行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攻关,体现出问题导向的本质特征。二是整体性。创新主体之间、各要素之间的联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协同目标、方式、功能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主体的统一性和要素的综合性。三是动态开放性。[4]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聚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组织部门的优秀专业人员,面向高校、企业与政府,依据任务的特性有长期合作也有短期配合。它往往因问题的产生而将人员聚集起来,也通常因问题的解决而离散,人员之间流动性较大,体现出动态开放的特征。四是前沿创新性。不同学科文化背景、组织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员在合作交流中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有利于前沿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五是跨越性。这种跨越性不仅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越,还包括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跨越。六是复杂性。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包括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多重主体,在知识、资源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整合,在协同过程中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等,[5]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运行过程。
  3.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功能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促进科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功能。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打破学科和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跨学科研究成果质量的功能。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协同企业、高校与政府各项资源共同致力于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必然能促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跨学科研究成果在各方协同中更能成绩卓越。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主体和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整合。在运行中,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与互动过程影响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发展。
  1.个体因素
  跨学科协同创新领导者、成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发展。优秀的跨学科协同创新领导者要求具备如下素质:一是跨学科知识背景与协调学科文化差异、组织文化差异的能力。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组织部门,不同的学科文化背景、组织文化背景必然带来合作中的摩擦,这就需要领导者具备协调学科文化差异与组织文化差异的能力,妥善处理分歧,尊重各学科文化、组织文化的独特性,带领团队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二是组织领导能力。在协同创新中,领导者合理的组织领导会直接推进跨学科研究的顺利进行,尤其在重大问题方面,坚强的领导核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不仅需要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还需要令成员信任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体现了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品质,吸引成员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形成团队合作的向心力。成员的素质同样重要,跨学科研究组织要求成员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端正的科研态度、积极的跨学科思维、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从事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基础,端正的科研态度与跨学科思维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推动力量,而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保障。
  2.组织因素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组织目标、结构、规模、文化和任务影响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跨学科研究组织要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清晰的结构、合理的规模、健全的文化和明确的任务。跨学科研究组织因问题而生,组织目标围绕问题解决与知识技术创新而展开,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其前进的方向。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组织结构运行基本有三种形式:矩阵组织运行方式、系统或混合组织运行方式和松散联合组织运行方式。第一种是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形式,适用于同一所高校组织多个系、学院参加重大项目的跨学科研究;第二种是根据某一课题的需要建立起来的跨学科组织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组织要素,这种形式适用于主题式重大科研项目;第三种一般以校内现有的研究为基础,由自愿参加的研究机构为主体,进行跨学科研究,比较灵活。[6]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对于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极其重要。此外,在组织运行中,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强调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注重鼓励成员的自身发展,调动组织成员协同攻关的积极性。
  3.互动过程
  在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知识共享与转移影响其有效运行。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参与、多种资源整合和多种利益的分配,因此,需要成员之间在领导者的组织领导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与分配,合理协调内部分歧与差异,平衡各方利益,使得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前进。
  
  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推动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对于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运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打破学科和部门之间的壁垒,深化主体协同、组织协同与环境协同,确保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取得预期效果。[7]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1.构建长效的决策机制与人才选拔体制
  在由企业、高校和政府组成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系统中,应该采取措施使得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首先,选拔优秀的“学术创新型人才”作为组织的领导者,要求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协调学科文化差异、组织文化差异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个人魅力;其次,建立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组织内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分配,确保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顺利发展;最后,按照自愿、公正的原则选拔不同学科和部门的优秀专业人员作为组织成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端正的科研态度、积极的跨学科思维、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 “学术创新型人才”的领导下,针对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特点和定位以及跨学科研究合作项目的要求,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8]有效的决策机制与人才选拔体制构成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人才保障。
  2.建立健全的组织文化机制与激励机制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不免带有各自领域内的文化特征,这是各个成员的优势也同样会给协同合作带来障碍。因此,需要健全的组织文化来协调这种差异,构建企业—高校—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9]促使三方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融合互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此外,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上优化学科组织建设,创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环境保障,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研究项目的内容与性质以及成员的学科归属与部门归属,合理分配任务,并建立风险承担与责任机制,按照各主体承担风险的大小与任务完成程度来分配收益,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体,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构建完善的资源协同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协同,人才是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核心资源,高校作为人才的集聚地,理应以其人才优势吸引企业和政府人才的加入,协同各方人才,全力攻关。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协同。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指导作用吸引企业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通过社会服务吸引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的投入。再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跨学科、跨部门人员良性互动关系网络的形成,构建良好的信任环境,确保信息渠道的通畅与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确保成员之间民主协商的通畅与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现今的资源共享平台往往以高校为依托,共享性较差,因此,要推动资源平台向企业开放,实现知识共享、成果共享,调动企业积极性,减少冲突,增强合作。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和企业在创新能力中形成动态的互补结构,既能充分利用各自的分工优势与潜能,又能在推动产业创新中耦合起来,形成乘数效应,驱动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9]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要求企业、高校和政府在协同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互补结构,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潜能,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分配,协同各个主体通力合作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使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条件研究”(项目编号:71240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9.
  [2][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3.
  [3]杨连生,文少保.问题制:当今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4.
  [4]周美丽.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11,(4):7.
  [6]张炜.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6.
  [7]任素梅.全面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N].江苏教育报,2013-05-29.
  [8]文少保,杨连生.美国大学自治型跨学科研究组织—结构惰性超越、跨学科合作与运行机制[J].科技与管理,2010,03:135.
  [9]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7.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高校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从1949年的6.8名学生增至2018年的8.6名学生。  □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高校平均每位教职工负担学生数从1949年的2名学生增至2018年的4.2名学生。  □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校均师资规模从1949年平均每校教职工593人增至2018年1,516人,增长了2.6倍;平均每校专任教师从171人增至737人,增长了4.3倍。  □
齐世荣(1926年-201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1945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4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曾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
罗维东,汉族,1956年4月出生,广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学矿山机械专业就读;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原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石油机械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6月~2002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历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2003年1月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
教学楼设计概念的灵感源自校区总规划,即在校园入口处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入口空间。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排布的教室得以实现,同时教室的设置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创造出学生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两幢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沿校园主轴对称的势态,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以回应不同的周边校园环境。两幢建筑分别位于中央台阶式庭院的两侧,从而在视觉和实际空间上形成了与草坪及图书馆的联系。位于中央广场前的大阶梯
邓世还,1930年生,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88年离休后,任离休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一直热心于慈善事业与社区文化建设。16年来捐助“希望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幸福工程”“阳光工程”及灾区爱心款4万余元。她的座右铭是:“心善则宁,何言名利”。  爱心捐助十六载,情系山村失学娃  1994年,邓世还教授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助了爱心款,从此她与一名叫王丽丽的小学生结
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涩、懵懂、迷茫,是青春最原始、最贴切的标签。迷茫只能是阶段性的,迷茫之后,要笃定地走向成熟理性,要决然地做出正确选择,这样才不会是没有意义的迷茫。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那一代青年激荡青春、拒绝迷茫的觉醒与起行,青春有如此的“不迷茫”,是民族的幸事,是青春的幸事。百年前的青春觉醒,有百年前的时代背景。新时代的青春觉醒
内容提要 科技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结构性权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有希望根本改变国家间力量对比趋势,而且正促使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分布极端化。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秩序或将走向包容性减弱,零和博弈上升;开放性减弱,孤立性上升;制度约束力减弱,失序风险上升。安全感的稀缺与恐惧感的上升会是人工智能时代一个国家直接的感受,这或将迫使国家,特别是大国重新思考對外战略——放弃防御性现实
摘 要:从弘扬优良传统,特别是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角度出发,阐述了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学校实际,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长征精神;坚守信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
摘 要:财经类高校行业特色鲜明,其文化建设应与行业文化相结合,突出财经学科特色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要在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通过培育和建立具有财经学科特色的文化价值观,总结凝练大学文化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积极服务社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财经文化体系,培养具有优秀文化素养的财经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
2014年11月28日,由北京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教学督导交流会”成功召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京内外39所高校的1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以“创新督导工作”为主题,总结和推广各高校督导工作经验和成效,探讨和交流新形势下如何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引导,完善和创新督导工作。   新时期下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督导实效意义重大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