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不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半年后复查,统计口腔溃疡复发率。结果 半年复查时,观察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有29例复发,复发率为78.38%,P<0.005。观察组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结论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降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复发率。
关键词: 抗幽门螺杆菌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84-02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指周期性复发为特点的口腔粘膜自限性浅表性溃疡类损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感染病因学说在众多的引发R O U的病因学理论里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报道,R O U的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一定的关联性[1],H 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是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而口腔粘膜与胃粘膜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因此R O U的发病与口腔内H p的感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腔内菌斑、唾液中均可培养出Hp,且与胃内的Hp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和免疫学特征。本文旨在探讨抗H p治疗在R O U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ROU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1)观察组42例,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18~76岁,平均34岁,病程1~10年;(2)对照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16~72岁,平均33岁,病程1~10年。2组患者在病程、年龄、临床表现上均无显著差异。纳入标准:ROU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口腔内科学第3版。排除标准:患其它确诊的口腔粘膜病者及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者;不能遵医嘱用药者;有长期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治疗2周内有其它抗生素使用者。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甲硝唑0.4g,每日2次,连续2周;阿莫西林0.25g,每日3次,连续2周;丽珠得乐饭前30min110mg/次,每日4次,连续4周,局部贴氯已啶口腔溃疡膜,每日2次,连续2周。对照组不行抗Hp治疗,局部治疗同观察组。半年后复查,统计ROU复发率,半年内只要有过1次ROU,即为复发。
1.3 统计方法
2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半年复查时,失访1例,失访率1.25%,复诊率98.75%,证明此资料可信。观察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有29例复发,复发率为78.38%,P<0.005。观察组经三联治疗后ROU复发率明显下降。
3 讨论
ROU是当前一种非常普遍的口腔粘膜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作有自限性和周期性,间歇期几天或2~3个月不等,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从我们的门诊病人资料来看,中青年人容易在口腔出现溃疡,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着很大联系。
H p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而采用抗H P治疗慢性消化道溃疡,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和胃肠道同属消化器官,其解剖结构与胃肠道有不可割舍的联系。有不少学者从口腔溃疡的创口组织内分离、培养出Hp,其H p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和免疫学特性都与消化道溃疡分离出的Hp十分相似[2]。从消化道的解剖结果我们也可以知道,食物的细菌很容易混入胃内的菌群,口腔内的细菌也容易跟随吞咽进入胃中,使得胃和口腔中的菌群有着某种联系。故此,也有学者推论,口腔内的Hp也很可能是胃肠中H p的重要来源。这为Hp在慢性胃炎和ROU发病机制有同源性提供了线索。另外,食管返流时,也容易造成胃内细菌上移到口腔,消化道疾病与口腔疾病之间很可能存在相互传播。进一步提示口腔和胃H p可能为同一种细菌[3]。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如下的共同发病机制: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诱发初期粘膜损害→免疫复合物→局部激活补体→细胞溶解→多形核细胞浸润→炎症产生→灶状粘膜损害→溃疡形成。
目前,R O U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只能缓解病情,促进愈合,不能阻止再次发作,我们在ROU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三联法治疗Hp的感染,三联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Hp的最佳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R O U和H P相关性,但尚需要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慧,陈柯.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消化道疾病伴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和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5):274~278.
[2] Nasrolahei M,Maleki I,Emadian O.Helicobacter pylori coloniza-tion in dental plaque and gastric infection[J].Rom J Gastroenterol,2003,2(4):293~296.
[3] 张慧,陈柯.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3):245~246.
关键词: 抗幽门螺杆菌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84-02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指周期性复发为特点的口腔粘膜自限性浅表性溃疡类损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感染病因学说在众多的引发R O U的病因学理论里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报道,R O U的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一定的关联性[1],H 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是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而口腔粘膜与胃粘膜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因此R O U的发病与口腔内H p的感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腔内菌斑、唾液中均可培养出Hp,且与胃内的Hp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和免疫学特征。本文旨在探讨抗H p治疗在R O U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ROU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1)观察组42例,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18~76岁,平均34岁,病程1~10年;(2)对照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16~72岁,平均33岁,病程1~10年。2组患者在病程、年龄、临床表现上均无显著差异。纳入标准:ROU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口腔内科学第3版。排除标准:患其它确诊的口腔粘膜病者及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者;不能遵医嘱用药者;有长期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治疗2周内有其它抗生素使用者。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甲硝唑0.4g,每日2次,连续2周;阿莫西林0.25g,每日3次,连续2周;丽珠得乐饭前30min110mg/次,每日4次,连续4周,局部贴氯已啶口腔溃疡膜,每日2次,连续2周。对照组不行抗Hp治疗,局部治疗同观察组。半年后复查,统计ROU复发率,半年内只要有过1次ROU,即为复发。
1.3 统计方法
2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半年复查时,失访1例,失访率1.25%,复诊率98.75%,证明此资料可信。观察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有29例复发,复发率为78.38%,P<0.005。观察组经三联治疗后ROU复发率明显下降。
3 讨论
ROU是当前一种非常普遍的口腔粘膜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作有自限性和周期性,间歇期几天或2~3个月不等,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从我们的门诊病人资料来看,中青年人容易在口腔出现溃疡,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着很大联系。
H p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而采用抗H P治疗慢性消化道溃疡,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和胃肠道同属消化器官,其解剖结构与胃肠道有不可割舍的联系。有不少学者从口腔溃疡的创口组织内分离、培养出Hp,其H p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和免疫学特性都与消化道溃疡分离出的Hp十分相似[2]。从消化道的解剖结果我们也可以知道,食物的细菌很容易混入胃内的菌群,口腔内的细菌也容易跟随吞咽进入胃中,使得胃和口腔中的菌群有着某种联系。故此,也有学者推论,口腔内的Hp也很可能是胃肠中H p的重要来源。这为Hp在慢性胃炎和ROU发病机制有同源性提供了线索。另外,食管返流时,也容易造成胃内细菌上移到口腔,消化道疾病与口腔疾病之间很可能存在相互传播。进一步提示口腔和胃H p可能为同一种细菌[3]。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如下的共同发病机制: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诱发初期粘膜损害→免疫复合物→局部激活补体→细胞溶解→多形核细胞浸润→炎症产生→灶状粘膜损害→溃疡形成。
目前,R O U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只能缓解病情,促进愈合,不能阻止再次发作,我们在ROU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三联法治疗Hp的感染,三联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Hp的最佳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R O U和H P相关性,但尚需要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慧,陈柯.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消化道疾病伴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和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5):274~278.
[2] Nasrolahei M,Maleki I,Emadian O.Helicobacter pylori coloniza-tion in dental plaque and gastric infection[J].Rom J Gastroenterol,2003,2(4):293~296.
[3] 张慧,陈柯.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