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向学生们传授人文知识、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同时,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专业特色,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实践活动
一、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交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会选取例如中外名篇、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们阅读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整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同时,通过语文课堂上即兴演讲、辩论赛等口语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们临场发挥和运用语言清楚、流利、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高职语文中的写作锻炼,在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促进了其社交能力的进步和提升。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职业道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外在的、附近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其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要成才先成人。可见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素质。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知识点时,应将职业道德理念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于当今时代的实际特征就是将人文同自然的理性相结合,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为学生提供良多的语文课程,使其在丰富自身文化涵养的同时,提高交流交际方面的能力。走进社会,就不再是单一的理科与文科明显的界定,而是将二者融成一体,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需要的不仅是准确的数字,还有良好的语言阐述能力,使多数人所理解其中的高深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健发展。高校要培养出面向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使之成为区别普通本科学校与大专学校的重要标志。因其注重的是实践应用技能,而非理论的高标准局限,所以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有足够强的适应能力面对真实的工作形式,以娴熟的工作技艺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新要求,并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教育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开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其面对社会竞争的技能优势,改进学生获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把以后所要从事的对口专业的工作特点同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将语文专业化,在日后工作中树立专业性的高标准要求,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高职语文对职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语文的特定语言学习环境对沟通理解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进步空间。在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一些道理,也更能从心底产生更系统化的想法和创意,对创新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其次,语文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对人文精神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即受语言文学的熏陶而有一种人格魅力,进而提升职业能力。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必须站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高校的语文教学改革,重新审视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语文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做到语文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解决当前语文课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与专业课程需求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整体规划设计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结构体系、教学模式,进而按照实践导向,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形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导的语文课程观。
(二)强化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语文课程设置,确定语文教学计划,构建课程结构,形成适应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语文教材做好选择,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更新教材观念,丰富教材内容,构建立体化教材平台。高职语文教师应根据学校所设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特点及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删减或添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积极探究不同模块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相关契合点,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结合所教专业的特色和内涵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有层次、有重点的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在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文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在教材的选定上注意“因材施教”,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与教师相异的观点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共同研究,寻求正确结论。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否丰富,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学生进行提示,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大胆解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自己或以分组形式,主动提出疑难。
(五)树立职业道德,培养健全人格。《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所授专业的特色,通过名篇、名段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职业素养信息,在向学生们渗透诸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基本职业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社会观察小组、就业市场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而促使学生们在就业大潮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伍海霞,付玉东.基于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J]. 2011(02)
[2]马振华.职业能力培养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6)
[3]邓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1(08)
作者简介:吴菁莉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实践活动
一、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交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会选取例如中外名篇、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们阅读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整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同时,通过语文课堂上即兴演讲、辩论赛等口语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们临场发挥和运用语言清楚、流利、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高职语文中的写作锻炼,在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促进了其社交能力的进步和提升。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职业道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外在的、附近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其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要成才先成人。可见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素质。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知识点时,应将职业道德理念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于当今时代的实际特征就是将人文同自然的理性相结合,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为学生提供良多的语文课程,使其在丰富自身文化涵养的同时,提高交流交际方面的能力。走进社会,就不再是单一的理科与文科明显的界定,而是将二者融成一体,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需要的不仅是准确的数字,还有良好的语言阐述能力,使多数人所理解其中的高深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健发展。高校要培养出面向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使之成为区别普通本科学校与大专学校的重要标志。因其注重的是实践应用技能,而非理论的高标准局限,所以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有足够强的适应能力面对真实的工作形式,以娴熟的工作技艺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新要求,并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教育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开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其面对社会竞争的技能优势,改进学生获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把以后所要从事的对口专业的工作特点同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将语文专业化,在日后工作中树立专业性的高标准要求,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高职语文对职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语文的特定语言学习环境对沟通理解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进步空间。在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一些道理,也更能从心底产生更系统化的想法和创意,对创新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其次,语文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对人文精神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即受语言文学的熏陶而有一种人格魅力,进而提升职业能力。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必须站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高校的语文教学改革,重新审视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语文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做到语文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解决当前语文课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与专业课程需求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整体规划设计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结构体系、教学模式,进而按照实践导向,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形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导的语文课程观。
(二)强化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语文课程设置,确定语文教学计划,构建课程结构,形成适应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语文教材做好选择,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更新教材观念,丰富教材内容,构建立体化教材平台。高职语文教师应根据学校所设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特点及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删减或添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积极探究不同模块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相关契合点,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结合所教专业的特色和内涵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有层次、有重点的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在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文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在教材的选定上注意“因材施教”,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与教师相异的观点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共同研究,寻求正确结论。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否丰富,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学生进行提示,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大胆解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自己或以分组形式,主动提出疑难。
(五)树立职业道德,培养健全人格。《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所授专业的特色,通过名篇、名段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职业素养信息,在向学生们渗透诸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基本职业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社会观察小组、就业市场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而促使学生们在就业大潮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伍海霞,付玉东.基于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J]. 2011(02)
[2]马振华.职业能力培养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6)
[3]邓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1(08)
作者简介:吴菁莉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