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四大财险公司的高成长以巨亏为代价,领军人最近被免职,公司艰难引资
《财经》记者 陈慧颖 于宁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在亏损加剧、引资受阻的困境中,悄悄经历了一场高层人事变动。
3月中旬,执掌这家中国第四大财险公司十余年的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月生被免职;大股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建设兵团)国资委副主任张崇进“空降”,经董事会选举为董事长;总经理一职则由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英接任。保监会4月10日公布了对张崇进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其担任中华联合董事、董事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人事调整,意味着中华联合对处理历史问题,正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积极寻求化解亏损之道。
从远在边陲、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而成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中华联合成为片面追求保费收入以“做大做强”这一策略的受害者。逐年“大跃进”式的发展之后,中华联合低价扩张战略的副作用开始凸显。根据《中国保险年鉴》披露的数据,注册资本15亿元的中华联合,在2007年录得原保费183亿元,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期亏损却高达64亿元。
“中华联合主要是过去经营上遗留的问题,但目前现金流是正的,经营也是稳定的。”中华联合新任董事长张崇进,在电话中介绍了中华联合目前的经营情况。
中华联合一方面重拾引资之路,另一方面收缩战线、控制规模。3月中旬,建设兵团国资委和中国保监会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进驻中华联合。
据《财经》记者了解,联合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充实资本,增强偿付能力。
“引资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我们也不想拖,但现在肯定要有新的思路,依靠中央企业和外资来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内控,合法合规,提升管理。”接近中华联合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自2007年底开始,各种引资消息如同潮汐一样来去,至今无果。金融危机削弱了潜在买家的资金实力,亦令中华联合的业务运行环境更加恶劣;再加上刚刚过去的2008年巨灾频发,这些都为中华联合带来了新的困难。
中华联合的境况早已受到保监会的密切关注,后者去年即开始介入引资过程。“中华联合和管理层挪用巨额资金的新华人寿一样,是保监会最关心的几大问题之一。”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疯狂的扩张
孙月生,1949年10月3日出生,山东省曹县人,根据他的年龄,他应该在今年10月退休。1997年,他由建设兵团 101团团长,出任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后出任中华联合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正是在孙月生的主导下,中华联合这家原本以农业保险业务起家的地区性保险公司走出新疆,开始了全国性的发展之路。
中华联合总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始创于1986年7月15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给建设兵团专项拨款1.1亿元注册成立。初始注册的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是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最早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华联合的业务范围扩大至法定保险和外币保险外,经营建设兵团范围内所有的人身和财产保险业务。
2000年7月21日,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区域扩大到新疆全区;2002年9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年后,中华保险公司股改方案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实行“一改三”的整体改制,即成立“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设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法人子公司,但真正开展业务的一直只有财险公司。
从2002年走出新疆,中华联合不到三年就基本完成了全國布局,其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业。
由此,中华联合驶入快车道。2002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只有6.28亿元,2005年保费收入就达到100亿元,跃居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而当时其注册资本金只有2亿元。
这种快速发展不仅遭到业界质疑,在公司内部也引起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称,2005年初,中华联合拟定的业务经营目标是确保完成保费59亿元,力争80亿元,但有些分公司认为完成任务不太可能,并担心保费增长过快会导致很多问题,于是“调整”的呼声一片。对此,孙月生在公司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快速发展,继续做大做强的目标不能动摇”。
当时,孙月生表示,放慢脚步对于疆内分公司来讲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新的分公司还未起步就刹车,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刚起步的公司,我们不能停下来调整,更不能倒退调整,放慢发展速度就意味着退出,最终痛失稍纵即逝的机遇。”
孙甚至将2005年的目标提升到100亿元,认为几地分公司的业绩加起来就足以完成。当年,中华联合保费果真冲上百亿元,市场份额跃居财险公司第四位。
2006年6月,中华联合整体改制为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由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5亿元,建设兵团、员工持股的公司等19家新疆企业共注资13亿元。
其中,建设兵团作为控股股东,持有61%股份。建设兵团国资委、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持股21%,而由员工持股组成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7亿元,拥有18%的股份。其中全系统中心支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必须出资,其余人员可自愿出资。
就在中华联合以集团化综合经营、不断做大规模为发展战略的同时,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巨亏显露
中华联合距离逐渐严格的监管要求越来越遥远。
近年来,保监会要求加强偿付能力监管,这显示了监管层对于保险公司的考核由量到质的转变。中华联合因偿付能力不足,被保监会勒令停止增设分支机构。中华联合在经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也遭到了监管当局开出的多张罚单。仅在2008年6月,广东保监局处罚了中华联合违规报价、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虚开手续费发票、报销营业费用套取资金支付手续费等行为。
中华联合自身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其一,是降低车险比例和控制分公司经营费用;其二,是“踩刹车”控制发展速度,2007年的增速已经降低到20%多。2007年、2008年两年,中华联合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83亿元和191亿元,增速已经大幅度下降。
“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华联合的保费指标,能够从那么快的速度降下来,应该说很不容易。”一位市场人士说。
一位分析师则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华联合保费增速下降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公司战略上的主观变化;另一方面,也有监管限制中华联合进一步扩张的客观原因。
由于偿付能力的压力,刚刚完成了一轮增资的中华联合在2007年开始筹备引资工作,这一次,潜在的投资者变成了国际保险机构。
2007年10月,中华联合进行了引入外资的第一轮竞标。德国安联、法国安盟、法国安盛、英国皇家太阳联合等数家外资保险集团参与了投标。
不过,此时中华联合的经营状况已令投资者不安。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其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150.6亿元,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70.7亿元、未决赔款准备金只有7.3亿元。当年增资到15亿元之后,中华联合即报出近8亿元亏损(未分配利润-6.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一下子降低到8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其业务规模和上市保险公司的同比数据来看,中华联合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严重不足。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在每一财务年度决算以前,保险人对已经索赔尚未赔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或者已经发生保险事故,尚未索赔的保险赔款或给付所提存的资金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各路投资者只能根据行业的平均水平对中华联合的报表进行调整。
2008年《中国保险年鉴》披露了中华联合2007年的业绩,中华联合的实际财务情况终于水落石出——营业收入157亿元,亏损64亿元;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为84亿元和77亿元。
据接近中华联合的人士透露,“2007年年报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是计提充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精算师都出具了意见,”只是“2007年没有好转,亏损更大了”。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华联合的亏损仍是源于不计成本的规模扩张模式。其业务结构中,车险比例曾占到90%。近年来车险几乎全行业亏损,而中华联合又是非常明显地采取低价策略进行扩张。在保费充足率不足的情况下,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
中华联合在财险公司中并非孤例。“财险公司面临的是行业性风险,一般都是通过价格竞争拿到保费,期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财险公司真实的保费充足率很低,往往不能足额收取到保单上载明的保费,此外还要扣除业务获取费、经营管理费用,这意味着保费收入用于支付日常费用和赔款已相当吃力。保险公司只有在净投资收益超过承保损失的情况下,才可能盈利。
“如果新业务能有利润,那么自然是保费增速越高越好,这样可以逐渐用好的业务冲抵不良业务,但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曾经主打低价策略的中华联合很难一下子提升业务的利润率。另一方面,新业务往往是一些公司维持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一位投行分析师说,“中华联合如果能早些转变思路,从求规模变为求效益,或可以扭转局面,但当时全行业都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加之缺乏退出机制,令中华联合步入一种两难境地,饮鸩止渴,欲罢不能。”
到2009年初,业内有消息称,中华联合的亏损还在继续恶化。但该公司迄今未有最新财务数据对外正式公布,由毕马威做的2008年的审计报告尚未出炉。
何去何從
时至今日,中华联合解决沉重的历史包袱,惟有寄望于重组。重组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注入,更需要对其长久形成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2007年的对外引资无果。坊间盛传,法国保险商安盛与中华联合接触最为深入。但安盛驻华代表处在接受《财经》记者查询时表示,未获授权对此事进行任何评论或披露。
曾经部分参与中华联合引资的资本市场人士,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不无忧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大幅回调,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也大不如前,这本身加大了中华联合引资的客观难度。同时,海外投资者需要考虑投资后如何收拾局面,从过往案例来看,中外股东磨合鲜有成功案例。
最核心的问题是,“外资提出,亏损的窟窿怎么办?”一位接近中华联合引资事宜的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这基本使得中华联合的引资陷入困局。一种说法是,外方希望中方投资者配套出资。但即使是中华联合2007年的公开数字高达64亿元的巨亏,又到哪里去觅得有此出资实力和意愿的国内机构?
2008年8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我们下一步,就是对那些经过集中努力后偿付能力仍然不达标的公司采取行动。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寿险公司要通过兼并来解决,这是《保险法》上有明确规定的。保险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涉及面广,寿险保单长达几十年。为增加消费者安全感,所以对保险公司的退出要比较慎重。财险公司,包括其他中介公司可以通过兼并、退出等方式解决。”
此前,保监会少有处置大型财险公司风险的经验,保险业也尚未出现保险公司破产退出的案例。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华联合的大股东建设兵团国资委加强了与保监会财险部的沟通。“引资规模比较大,不可能全部由外资投入,中方也要出资,不能仅依靠兵团,还是要依靠中央企业。”接近引资事宜的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
保险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在中华联合偿付能力不足、市场化引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其潜在风险对于监管当局是一个考验,无论是政策性救助还是令其退出,都需要同时防止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从传统上看,问题保险公司可以寄予希望的重组对象或有两家,一是2005年成立的保险保障基金,二是承担问题金融机构重组的政策性任务的汇金公司。汇金是中国投资公司(CIC)的全资子公司,专司国内金融机构股权的投资和管理。
2008年底,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130亿元,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管理,这一规模还在继续增加。保险保障基金的来源,是保险公司在按照各类业务收取的保费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其运用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按照去年9月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或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时,该基金可用以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事实上,保险保障基金的成立,使得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已有制度上的保障。
保险保障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惟一的运作,是介入处理受困于原董事长关国亮挪用资金案的新华人寿。目前,保险保障基金持有新华人寿约38%的股权。近期《财经》记者获知,保险保障基金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已经国务院批准,将由汇金公司接盘,交易价格则待2008年审计报告和内涵价值评估报告出炉后确定。
成立于2003年底的汇金,历史上承担了多家国有金融机构重组任务。2006年底,汇金还以40亿美元投资了中国再保险公司,持股85.5%。不过,据一位接近汇金的人士称,其并不看好中华联合。
“汇金有条件比较超脱地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诸多问题。”上述人士分析,“但从汇金进入中国再保险后大力改组管理层、强调业绩回报的做法看,汇金对投资标的的价值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必然会将中华联合的实际条件、重组成功的概率判断等商业因素通盘考虑进去。”■
《财经》记者 陈慧颖 于宁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在亏损加剧、引资受阻的困境中,悄悄经历了一场高层人事变动。
3月中旬,执掌这家中国第四大财险公司十余年的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月生被免职;大股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建设兵团)国资委副主任张崇进“空降”,经董事会选举为董事长;总经理一职则由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英接任。保监会4月10日公布了对张崇进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其担任中华联合董事、董事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人事调整,意味着中华联合对处理历史问题,正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积极寻求化解亏损之道。
从远在边陲、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而成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中华联合成为片面追求保费收入以“做大做强”这一策略的受害者。逐年“大跃进”式的发展之后,中华联合低价扩张战略的副作用开始凸显。根据《中国保险年鉴》披露的数据,注册资本15亿元的中华联合,在2007年录得原保费183亿元,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期亏损却高达64亿元。
“中华联合主要是过去经营上遗留的问题,但目前现金流是正的,经营也是稳定的。”中华联合新任董事长张崇进,在电话中介绍了中华联合目前的经营情况。
中华联合一方面重拾引资之路,另一方面收缩战线、控制规模。3月中旬,建设兵团国资委和中国保监会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进驻中华联合。
据《财经》记者了解,联合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充实资本,增强偿付能力。
“引资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我们也不想拖,但现在肯定要有新的思路,依靠中央企业和外资来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内控,合法合规,提升管理。”接近中华联合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自2007年底开始,各种引资消息如同潮汐一样来去,至今无果。金融危机削弱了潜在买家的资金实力,亦令中华联合的业务运行环境更加恶劣;再加上刚刚过去的2008年巨灾频发,这些都为中华联合带来了新的困难。
中华联合的境况早已受到保监会的密切关注,后者去年即开始介入引资过程。“中华联合和管理层挪用巨额资金的新华人寿一样,是保监会最关心的几大问题之一。”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疯狂的扩张
孙月生,1949年10月3日出生,山东省曹县人,根据他的年龄,他应该在今年10月退休。1997年,他由建设兵团 101团团长,出任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后出任中华联合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正是在孙月生的主导下,中华联合这家原本以农业保险业务起家的地区性保险公司走出新疆,开始了全国性的发展之路。
中华联合总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始创于1986年7月15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给建设兵团专项拨款1.1亿元注册成立。初始注册的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是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最早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华联合的业务范围扩大至法定保险和外币保险外,经营建设兵团范围内所有的人身和财产保险业务。
2000年7月21日,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区域扩大到新疆全区;2002年9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年后,中华保险公司股改方案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实行“一改三”的整体改制,即成立“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设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法人子公司,但真正开展业务的一直只有财险公司。
从2002年走出新疆,中华联合不到三年就基本完成了全國布局,其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业。
由此,中华联合驶入快车道。2002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只有6.28亿元,2005年保费收入就达到100亿元,跃居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而当时其注册资本金只有2亿元。
这种快速发展不仅遭到业界质疑,在公司内部也引起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称,2005年初,中华联合拟定的业务经营目标是确保完成保费59亿元,力争80亿元,但有些分公司认为完成任务不太可能,并担心保费增长过快会导致很多问题,于是“调整”的呼声一片。对此,孙月生在公司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快速发展,继续做大做强的目标不能动摇”。
当时,孙月生表示,放慢脚步对于疆内分公司来讲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新的分公司还未起步就刹车,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刚起步的公司,我们不能停下来调整,更不能倒退调整,放慢发展速度就意味着退出,最终痛失稍纵即逝的机遇。”
孙甚至将2005年的目标提升到100亿元,认为几地分公司的业绩加起来就足以完成。当年,中华联合保费果真冲上百亿元,市场份额跃居财险公司第四位。
2006年6月,中华联合整体改制为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由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5亿元,建设兵团、员工持股的公司等19家新疆企业共注资13亿元。
其中,建设兵团作为控股股东,持有61%股份。建设兵团国资委、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持股21%,而由员工持股组成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7亿元,拥有18%的股份。其中全系统中心支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必须出资,其余人员可自愿出资。
就在中华联合以集团化综合经营、不断做大规模为发展战略的同时,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巨亏显露
中华联合距离逐渐严格的监管要求越来越遥远。
近年来,保监会要求加强偿付能力监管,这显示了监管层对于保险公司的考核由量到质的转变。中华联合因偿付能力不足,被保监会勒令停止增设分支机构。中华联合在经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也遭到了监管当局开出的多张罚单。仅在2008年6月,广东保监局处罚了中华联合违规报价、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虚开手续费发票、报销营业费用套取资金支付手续费等行为。
中华联合自身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其一,是降低车险比例和控制分公司经营费用;其二,是“踩刹车”控制发展速度,2007年的增速已经降低到20%多。2007年、2008年两年,中华联合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83亿元和191亿元,增速已经大幅度下降。
“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华联合的保费指标,能够从那么快的速度降下来,应该说很不容易。”一位市场人士说。
一位分析师则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华联合保费增速下降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公司战略上的主观变化;另一方面,也有监管限制中华联合进一步扩张的客观原因。
由于偿付能力的压力,刚刚完成了一轮增资的中华联合在2007年开始筹备引资工作,这一次,潜在的投资者变成了国际保险机构。
2007年10月,中华联合进行了引入外资的第一轮竞标。德国安联、法国安盟、法国安盛、英国皇家太阳联合等数家外资保险集团参与了投标。
不过,此时中华联合的经营状况已令投资者不安。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其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150.6亿元,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70.7亿元、未决赔款准备金只有7.3亿元。当年增资到15亿元之后,中华联合即报出近8亿元亏损(未分配利润-6.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一下子降低到8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其业务规模和上市保险公司的同比数据来看,中华联合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严重不足。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在每一财务年度决算以前,保险人对已经索赔尚未赔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或者已经发生保险事故,尚未索赔的保险赔款或给付所提存的资金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各路投资者只能根据行业的平均水平对中华联合的报表进行调整。
2008年《中国保险年鉴》披露了中华联合2007年的业绩,中华联合的实际财务情况终于水落石出——营业收入157亿元,亏损64亿元;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为84亿元和77亿元。
据接近中华联合的人士透露,“2007年年报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是计提充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精算师都出具了意见,”只是“2007年没有好转,亏损更大了”。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华联合的亏损仍是源于不计成本的规模扩张模式。其业务结构中,车险比例曾占到90%。近年来车险几乎全行业亏损,而中华联合又是非常明显地采取低价策略进行扩张。在保费充足率不足的情况下,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
中华联合在财险公司中并非孤例。“财险公司面临的是行业性风险,一般都是通过价格竞争拿到保费,期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财险公司真实的保费充足率很低,往往不能足额收取到保单上载明的保费,此外还要扣除业务获取费、经营管理费用,这意味着保费收入用于支付日常费用和赔款已相当吃力。保险公司只有在净投资收益超过承保损失的情况下,才可能盈利。
“如果新业务能有利润,那么自然是保费增速越高越好,这样可以逐渐用好的业务冲抵不良业务,但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曾经主打低价策略的中华联合很难一下子提升业务的利润率。另一方面,新业务往往是一些公司维持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一位投行分析师说,“中华联合如果能早些转变思路,从求规模变为求效益,或可以扭转局面,但当时全行业都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加之缺乏退出机制,令中华联合步入一种两难境地,饮鸩止渴,欲罢不能。”
到2009年初,业内有消息称,中华联合的亏损还在继续恶化。但该公司迄今未有最新财务数据对外正式公布,由毕马威做的2008年的审计报告尚未出炉。
何去何從
时至今日,中华联合解决沉重的历史包袱,惟有寄望于重组。重组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注入,更需要对其长久形成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2007年的对外引资无果。坊间盛传,法国保险商安盛与中华联合接触最为深入。但安盛驻华代表处在接受《财经》记者查询时表示,未获授权对此事进行任何评论或披露。
曾经部分参与中华联合引资的资本市场人士,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不无忧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大幅回调,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也大不如前,这本身加大了中华联合引资的客观难度。同时,海外投资者需要考虑投资后如何收拾局面,从过往案例来看,中外股东磨合鲜有成功案例。
最核心的问题是,“外资提出,亏损的窟窿怎么办?”一位接近中华联合引资事宜的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这基本使得中华联合的引资陷入困局。一种说法是,外方希望中方投资者配套出资。但即使是中华联合2007年的公开数字高达64亿元的巨亏,又到哪里去觅得有此出资实力和意愿的国内机构?
2008年8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我们下一步,就是对那些经过集中努力后偿付能力仍然不达标的公司采取行动。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寿险公司要通过兼并来解决,这是《保险法》上有明确规定的。保险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涉及面广,寿险保单长达几十年。为增加消费者安全感,所以对保险公司的退出要比较慎重。财险公司,包括其他中介公司可以通过兼并、退出等方式解决。”
此前,保监会少有处置大型财险公司风险的经验,保险业也尚未出现保险公司破产退出的案例。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华联合的大股东建设兵团国资委加强了与保监会财险部的沟通。“引资规模比较大,不可能全部由外资投入,中方也要出资,不能仅依靠兵团,还是要依靠中央企业。”接近引资事宜的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
保险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在中华联合偿付能力不足、市场化引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其潜在风险对于监管当局是一个考验,无论是政策性救助还是令其退出,都需要同时防止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从传统上看,问题保险公司可以寄予希望的重组对象或有两家,一是2005年成立的保险保障基金,二是承担问题金融机构重组的政策性任务的汇金公司。汇金是中国投资公司(CIC)的全资子公司,专司国内金融机构股权的投资和管理。
2008年底,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130亿元,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管理,这一规模还在继续增加。保险保障基金的来源,是保险公司在按照各类业务收取的保费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其运用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按照去年9月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或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时,该基金可用以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事实上,保险保障基金的成立,使得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已有制度上的保障。
保险保障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惟一的运作,是介入处理受困于原董事长关国亮挪用资金案的新华人寿。目前,保险保障基金持有新华人寿约38%的股权。近期《财经》记者获知,保险保障基金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已经国务院批准,将由汇金公司接盘,交易价格则待2008年审计报告和内涵价值评估报告出炉后确定。
成立于2003年底的汇金,历史上承担了多家国有金融机构重组任务。2006年底,汇金还以40亿美元投资了中国再保险公司,持股85.5%。不过,据一位接近汇金的人士称,其并不看好中华联合。
“汇金有条件比较超脱地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诸多问题。”上述人士分析,“但从汇金进入中国再保险后大力改组管理层、强调业绩回报的做法看,汇金对投资标的的价值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必然会将中华联合的实际条件、重组成功的概率判断等商业因素通盘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