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月以来,南充的天气就显得格外异常。往年要到七八月份才滚滚发烫的沥青路面,今年却异乎寻常地提前几个月就让人站着感觉烫脚。道路两边成片成片的玉米林干得快着火,用手捏着一片叶子轻轻一搓,玉米叶瞬间就变成了灰,就连最耐旱的红苕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根红苕藤蔫蔫地趴在地上。
看着这些情景,杜丕胜的心情特别沉重。
25年之后再聚首,家乡大旱揪人心
1979年,杜丕胜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偏僻的农村光荣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战士。1982年。杜丕胜退伍被分配到南充市交通监理所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后转为交通警察。在这一行一千就是20多年。
杜丕胜的家在农村,妻子至今仍然还是农村户口。一家四口人,全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而幸福。
2006年5月18日是杜丕胜和1979年一起坐闷罐车去河南当兵的战友们一年一度的聚会日。提前几天,杜丕胜就和战友里面的几个人沟通了一下,大家都提出“家乡大旱,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又想不出来一个明确的答案,于是准备在战友聚会上再提一提。杜丕胜的战友袁志仁当年就是他的排长。在战友中有着比较高的威信。18号晚上,22个战友陆续到齐以后,袁志仁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
随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没有水确实是苦,但是靠我们几个人的力量又能怎么办?”接着就有人说:“这不管,咱们能尽多大力就尽多大力,不呈匹夫之勇,但要尽匹夫之责。”有的又说:“现在水稻、包谷早就干死了,就看能不能保住广柑树,也好挽回一点损失。”大家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于是决定明天一起去旱情最严重的字库碑村实地看一看。
字库碑村的实际情况比他们想象的更为严重。村里有一口上百年的老井,据当地老人介绍,从自己懂事开始就没听说老井的水位下降过。可是今年,原本水量丰富的老井都快见底了,附近几十户人家的吃水也面临困难。村边还有一条从上游水库延伸下来的引水渠,但是由于蒸发量太大,加上沿途的各乡也需要水。所以虽然上游经常放水但是到这里的时候几乎就无水可用了。60年代当地村民修的一口堰塘也早已经见底。
村民目前用水需要到5公里外的地方去拉。由于山路崎岖,来回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就是因为缺水,村里小学停了课,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到背水、找水的行列里面。大一点的孩子用背篼背,而小一点的则拿塑料桶提,更小一些的孩子只好用捡来的饮料瓶、可乐瓶装。看着孩子们在烈日下艰难前进着的身影,这些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都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战友们就在字库碑村的空地上开了一个短会。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先想办法弄几车水来,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其次才是想办法凑资金在村里打一口深井彻底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在确定行动方向后,22个战友随即踏上了回城的车,各自找朋友想办法。
战友魏小毛在石油单位工作,他们公司里有一辆清洁用的洒水车。于是,魏小毛找到单位领导,把这个事情简单陈述了一下,领导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但是,由于这个车当时上牌照的时候上的轮式专用机械,也就是说需要H照才能驾驶,刚巧该车的驾驶员又去成都学习了。这可难坏了魏小毛,他思来想去还是给杜丕胜打了个电话,希望他能找到有H照的驾驶员。
杜丕胜接到电话后,只简单说了句:“等着我,我马上过来开。”杜丕胜来到魏小毛的单位,出示了自己的驾照,只见他的驾驶证上赫然写着A M H三个字母。魏小毛问:“老杜,你好久学的这个啊?”杜丕胜憨厚一笑,“你忘了我曾经当了差不多10年驾校教练?”当天两人忙活了一夜,硬是连续给村民们拉去了满满3车水,基本上把字库碑村所有村民家的水缸都装得满满的,暂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一口深井,拳拳爱心慰乡亲
干旱仍然在持续,从lO年不遇到30年不遇再到60年、100年不遇,就连往常巨浪滔天的嘉陵江也变得异常温顺,水位也在直线下降。
负责联系打井队的战友迅速把消息反馈了回来。一口深井,150米左右大约需要资金2万元。22个战友再次坐到了一起,杜丕胜率先拿出了5000块放在桌子上,他说:“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和这个夏天每天30块的高温、灰尘补助。我先捐出来。”
眼见老杜率先表明了态度,大家也纷纷解囊。袁志仁3000,魏小毛300,杜能平3000……不大一会2万块就凑够了。大家马上联系打井队决定第二天就进村打井,并且电话通知了字库碑村村民小组长陈嘉强,希望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晚上,杜丕胜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中,毕竟快50的人了,岁月不饶人啊,刚进家门杜丕胜就一下子瘫倒在了沙发上。这时,他爱人给他端来了一杯清茶,说:“大娃子马上要开学了,学费钱怎么办哦?今天听你同事说你们发了几千块补助,再去找亲戚借点也够了。”杜丕胜精心隐瞒着的事情却被同事无意间泄露,他不由得有点火。他照例把手一挥说:“工作上的事情你莫管,也莫问,大娃子的学费我自己晓得想办法。”老婆听了这话,委屈地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第二天一大早,打井队分别用两辆车拉着打井机器设备向字库碑村开去。因为路太颠簸,一辆车在半路抛锚了。随打井队一起去的魏小毛焦急万分。这时,前面山路上浩浩荡荡地出现了一支队伍,他们有的拿着撬棍,有的拿着棒棒。原来,这是村民小组长陈嘉强带着村民前来帮助他们了。在陈嘉强的带领下,村民先把车上的设备卸了下来,然后硬是把抛锚车推回去了公里找到修车点把车修好后,才开回来装上设备。
6月5日,150米的深井终于打好了。甘甜的井水哗哗往外冒。该井的水量比预计的大了许多,足够全村人饮用和浇灌一部分农作物的了。
8月16日,字库碑村全体村民请22名战友到村里吃顿饭,并且给这口救命井取个名字。川北农村所特有的“坝坝席”早已经在村民小组的院坝里摆开了。席上没有山珍海味,有的只是村民们用这口井水种出来的新鲜蔬菜。满山挂满果实的广柑树似乎也对这22位战友充满了感激。村长陈嘉强提出给井取个名字,22名战友都说:“让我们记住今年的旱灾吧,就叫她2006。”
由于村里的堰塘经过这次旱灾后,有的地方已经严重裂缝,将给未来的蓄水造成隐患。22名战友当即表态,要想方设法在雨季来临前帮助村民重新修好堰塘……
看着这些情景,杜丕胜的心情特别沉重。
25年之后再聚首,家乡大旱揪人心
1979年,杜丕胜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偏僻的农村光荣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战士。1982年。杜丕胜退伍被分配到南充市交通监理所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后转为交通警察。在这一行一千就是20多年。
杜丕胜的家在农村,妻子至今仍然还是农村户口。一家四口人,全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而幸福。
2006年5月18日是杜丕胜和1979年一起坐闷罐车去河南当兵的战友们一年一度的聚会日。提前几天,杜丕胜就和战友里面的几个人沟通了一下,大家都提出“家乡大旱,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又想不出来一个明确的答案,于是准备在战友聚会上再提一提。杜丕胜的战友袁志仁当年就是他的排长。在战友中有着比较高的威信。18号晚上,22个战友陆续到齐以后,袁志仁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
随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没有水确实是苦,但是靠我们几个人的力量又能怎么办?”接着就有人说:“这不管,咱们能尽多大力就尽多大力,不呈匹夫之勇,但要尽匹夫之责。”有的又说:“现在水稻、包谷早就干死了,就看能不能保住广柑树,也好挽回一点损失。”大家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于是决定明天一起去旱情最严重的字库碑村实地看一看。
字库碑村的实际情况比他们想象的更为严重。村里有一口上百年的老井,据当地老人介绍,从自己懂事开始就没听说老井的水位下降过。可是今年,原本水量丰富的老井都快见底了,附近几十户人家的吃水也面临困难。村边还有一条从上游水库延伸下来的引水渠,但是由于蒸发量太大,加上沿途的各乡也需要水。所以虽然上游经常放水但是到这里的时候几乎就无水可用了。60年代当地村民修的一口堰塘也早已经见底。
村民目前用水需要到5公里外的地方去拉。由于山路崎岖,来回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就是因为缺水,村里小学停了课,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到背水、找水的行列里面。大一点的孩子用背篼背,而小一点的则拿塑料桶提,更小一些的孩子只好用捡来的饮料瓶、可乐瓶装。看着孩子们在烈日下艰难前进着的身影,这些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都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战友们就在字库碑村的空地上开了一个短会。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先想办法弄几车水来,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其次才是想办法凑资金在村里打一口深井彻底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在确定行动方向后,22个战友随即踏上了回城的车,各自找朋友想办法。
战友魏小毛在石油单位工作,他们公司里有一辆清洁用的洒水车。于是,魏小毛找到单位领导,把这个事情简单陈述了一下,领导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但是,由于这个车当时上牌照的时候上的轮式专用机械,也就是说需要H照才能驾驶,刚巧该车的驾驶员又去成都学习了。这可难坏了魏小毛,他思来想去还是给杜丕胜打了个电话,希望他能找到有H照的驾驶员。
杜丕胜接到电话后,只简单说了句:“等着我,我马上过来开。”杜丕胜来到魏小毛的单位,出示了自己的驾照,只见他的驾驶证上赫然写着A M H三个字母。魏小毛问:“老杜,你好久学的这个啊?”杜丕胜憨厚一笑,“你忘了我曾经当了差不多10年驾校教练?”当天两人忙活了一夜,硬是连续给村民们拉去了满满3车水,基本上把字库碑村所有村民家的水缸都装得满满的,暂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一口深井,拳拳爱心慰乡亲
干旱仍然在持续,从lO年不遇到30年不遇再到60年、100年不遇,就连往常巨浪滔天的嘉陵江也变得异常温顺,水位也在直线下降。
负责联系打井队的战友迅速把消息反馈了回来。一口深井,150米左右大约需要资金2万元。22个战友再次坐到了一起,杜丕胜率先拿出了5000块放在桌子上,他说:“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和这个夏天每天30块的高温、灰尘补助。我先捐出来。”
眼见老杜率先表明了态度,大家也纷纷解囊。袁志仁3000,魏小毛300,杜能平3000……不大一会2万块就凑够了。大家马上联系打井队决定第二天就进村打井,并且电话通知了字库碑村村民小组长陈嘉强,希望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晚上,杜丕胜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中,毕竟快50的人了,岁月不饶人啊,刚进家门杜丕胜就一下子瘫倒在了沙发上。这时,他爱人给他端来了一杯清茶,说:“大娃子马上要开学了,学费钱怎么办哦?今天听你同事说你们发了几千块补助,再去找亲戚借点也够了。”杜丕胜精心隐瞒着的事情却被同事无意间泄露,他不由得有点火。他照例把手一挥说:“工作上的事情你莫管,也莫问,大娃子的学费我自己晓得想办法。”老婆听了这话,委屈地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第二天一大早,打井队分别用两辆车拉着打井机器设备向字库碑村开去。因为路太颠簸,一辆车在半路抛锚了。随打井队一起去的魏小毛焦急万分。这时,前面山路上浩浩荡荡地出现了一支队伍,他们有的拿着撬棍,有的拿着棒棒。原来,这是村民小组长陈嘉强带着村民前来帮助他们了。在陈嘉强的带领下,村民先把车上的设备卸了下来,然后硬是把抛锚车推回去了公里找到修车点把车修好后,才开回来装上设备。
6月5日,150米的深井终于打好了。甘甜的井水哗哗往外冒。该井的水量比预计的大了许多,足够全村人饮用和浇灌一部分农作物的了。
8月16日,字库碑村全体村民请22名战友到村里吃顿饭,并且给这口救命井取个名字。川北农村所特有的“坝坝席”早已经在村民小组的院坝里摆开了。席上没有山珍海味,有的只是村民们用这口井水种出来的新鲜蔬菜。满山挂满果实的广柑树似乎也对这22位战友充满了感激。村长陈嘉强提出给井取个名字,22名战友都说:“让我们记住今年的旱灾吧,就叫她2006。”
由于村里的堰塘经过这次旱灾后,有的地方已经严重裂缝,将给未来的蓄水造成隐患。22名战友当即表态,要想方设法在雨季来临前帮助村民重新修好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