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访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富有特色的公民进行制度化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的途径,更是党和国家与群众进行互动的桥梁,是政府为民办事的重要窗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信访为百姓解决了大量的事件,为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当下,国家在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处于“换档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信访遇到的新的挑战,及时就地信访成为新常态下必然要求。
一、社会转型期信访工作的新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矛盾引发新问题,给信访工作带了新的挑战。面对日益加大的信访压力,出路何在?是例行化地应付还是积极地探索新工作机制?本文拟通过对转型期信访工作的新挑战进行探讨,找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要讨论社会转型期信访工作的问题,首先要理解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宏观背景及其特征。而当下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及其引发的诸多信访问题,正是当下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充分理解当下社会背景现实,便无法充分理解信访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特征。
1、社会转型
在传统型社会中,人的流动范围有限,我们的父辈们因户籍、交通、教育、社会开放程度等限制,未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流动(“上山下乡”除外)。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历转型,现代型社会加强了人的交流,地区间、城乡间,人员交流加大,以马鞍山为例,2014年底,常住人员为80万,比70年前建市增加了10倍,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繁荣了经济、活跃了文化,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流动人口管理难度,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农村人来到城市的不适应症;外来人员和本地人的冲突;外来人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2、非均衡发展
中国的改革属于“增量式”改革,也是“渐进式”改革,经济改革要快于政治改革,东南沿海改革快于中西部,城市好于农村。这样在改革成果上就会形成一部分人先富,贫富差距再拉大,进而就形成了体制内人和体制外人,更出现了不同时期人的不同分配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等不均衡的发展现象,这些不均衡就会产生一种心里失衡,这种失衡是需要一个窗口给予抚平的。
3、网络社会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是把“双刃剑”今天,没有网络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它同样也给信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都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当前是“正能量”传递不足,“负能量”如“蝴蝶效应”般通过网络膨胀,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小事变大事,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二、新阶段信访工作的新特点
1、上访主体多样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人民利益群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从下岗职工到退休职工、从建房民工到买房人员、从失地农民到难困居民、从青年人到老年人,不同群体、都可能成为矛盾的主体。具有相同利益的人员对共同利益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形成集体上访,群体性上访比较明显
2、利益诉求主导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分配模式遏制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利益最大化成了人们的追求目标,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在逐步完善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对利益追求权的压抑感所造成的反弹,人们的利益追求强烈。据统计,因利益纠纷产生的社会矛盾占此61%以上。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工资社保等方面。
3、热点问题集中
以信访渠道所了解到的矛盾问题来看,热点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生活困难、劳动社保、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涉及人员广而皆与个人利益挂钩,是不容忽视的突出信访问题。
4、行为容易过激
少数群众思想中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倾向,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于是,共同利益者互相串联、结成同盟,集体上访。一些上访人情绪过份激动,围堵大门、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想籍此引起社会关注、扩大事态,逼迫有关方面按自己的要求解决问题。
5、主客错位严重
心理期待高、法律意识淡、自我意识强,使矛盾调节难度大,上访人心中既定一个目标,主观想要的结果与客观能达到的存在严重错位,这是上访人心里长期失衡所致,更有是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上访人自我矛盾想象突出,一边相信政府为自己做主,一边又认为政府机关人员“官官相护”;一边信“访”,一边不信法。
三、新常态下及时就地信访问题的建议
推动信访问题的及时就地解决,要坚持源头预防,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1、提高信访人员的素质、晴暖信访者
信访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清廉务实、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队伍,接访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发展形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访人的服务意识,“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信访要为服务型政府做好使者,做到“对信访者有回音,件件事有着落”。
2、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防止信访问题累积、矛盾上行
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处理好初信初访问题,是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众的第一次来信、第一次来访,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按照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加以解决;推动各地各部门普遍采取首问、首办责任制,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依法按政策解决到位,有效防止初信初访转化为重信重访,甚至转化为新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 3、边排查、边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
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信访工作关口前移,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化解上来,做到及早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工作主动性,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避免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中全力化解现有信访积案
当前,应进一步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力度,通过对信访积案化解的分类指导、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联合接访、案件会商、挂牌督办、帮扶救助和建立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等多项措施,把“骨头案”、“钉子案”和“无头案”等信访积案全力化解掉,有效减少信访问题存量,为信访问题的及时就地解决扫清障碍。
5、夯实基层基础,加大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化解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投入,把工作力量、工作保障向基层倾斜,实现基层信访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对政策性、关联性、“三跨三分离”等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解决力度。
6、加强源头预防,预防和减少矛盾和问题的产生
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坚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要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健全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开展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在出台重大政策、上马重点工程项目前,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做到大多数群众不支持、不赞成的暂缓实施;部分群众不支持、不赞成的慎重决策,有效避免群体性利益矛盾的产生。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政策攻关,深入分析政策性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预防和减少政策性信访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仕听.论信访不信法[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张海波,童星.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J].中州学刊,2012,(5).
[3]徐令义.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路上前行[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委党校)
一、社会转型期信访工作的新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矛盾引发新问题,给信访工作带了新的挑战。面对日益加大的信访压力,出路何在?是例行化地应付还是积极地探索新工作机制?本文拟通过对转型期信访工作的新挑战进行探讨,找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要讨论社会转型期信访工作的问题,首先要理解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宏观背景及其特征。而当下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及其引发的诸多信访问题,正是当下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充分理解当下社会背景现实,便无法充分理解信访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特征。
1、社会转型
在传统型社会中,人的流动范围有限,我们的父辈们因户籍、交通、教育、社会开放程度等限制,未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流动(“上山下乡”除外)。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历转型,现代型社会加强了人的交流,地区间、城乡间,人员交流加大,以马鞍山为例,2014年底,常住人员为80万,比70年前建市增加了10倍,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繁荣了经济、活跃了文化,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流动人口管理难度,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农村人来到城市的不适应症;外来人员和本地人的冲突;外来人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2、非均衡发展
中国的改革属于“增量式”改革,也是“渐进式”改革,经济改革要快于政治改革,东南沿海改革快于中西部,城市好于农村。这样在改革成果上就会形成一部分人先富,贫富差距再拉大,进而就形成了体制内人和体制外人,更出现了不同时期人的不同分配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等不均衡的发展现象,这些不均衡就会产生一种心里失衡,这种失衡是需要一个窗口给予抚平的。
3、网络社会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是把“双刃剑”今天,没有网络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它同样也给信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都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当前是“正能量”传递不足,“负能量”如“蝴蝶效应”般通过网络膨胀,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小事变大事,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二、新阶段信访工作的新特点
1、上访主体多样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人民利益群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从下岗职工到退休职工、从建房民工到买房人员、从失地农民到难困居民、从青年人到老年人,不同群体、都可能成为矛盾的主体。具有相同利益的人员对共同利益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形成集体上访,群体性上访比较明显
2、利益诉求主导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分配模式遏制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利益最大化成了人们的追求目标,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在逐步完善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对利益追求权的压抑感所造成的反弹,人们的利益追求强烈。据统计,因利益纠纷产生的社会矛盾占此61%以上。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工资社保等方面。
3、热点问题集中
以信访渠道所了解到的矛盾问题来看,热点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生活困难、劳动社保、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涉及人员广而皆与个人利益挂钩,是不容忽视的突出信访问题。
4、行为容易过激
少数群众思想中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倾向,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于是,共同利益者互相串联、结成同盟,集体上访。一些上访人情绪过份激动,围堵大门、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想籍此引起社会关注、扩大事态,逼迫有关方面按自己的要求解决问题。
5、主客错位严重
心理期待高、法律意识淡、自我意识强,使矛盾调节难度大,上访人心中既定一个目标,主观想要的结果与客观能达到的存在严重错位,这是上访人心里长期失衡所致,更有是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上访人自我矛盾想象突出,一边相信政府为自己做主,一边又认为政府机关人员“官官相护”;一边信“访”,一边不信法。
三、新常态下及时就地信访问题的建议
推动信访问题的及时就地解决,要坚持源头预防,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1、提高信访人员的素质、晴暖信访者
信访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清廉务实、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队伍,接访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发展形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访人的服务意识,“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信访要为服务型政府做好使者,做到“对信访者有回音,件件事有着落”。
2、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防止信访问题累积、矛盾上行
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处理好初信初访问题,是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众的第一次来信、第一次来访,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按照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加以解决;推动各地各部门普遍采取首问、首办责任制,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依法按政策解决到位,有效防止初信初访转化为重信重访,甚至转化为新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 3、边排查、边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
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信访工作关口前移,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化解上来,做到及早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工作主动性,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避免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中全力化解现有信访积案
当前,应进一步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力度,通过对信访积案化解的分类指导、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联合接访、案件会商、挂牌督办、帮扶救助和建立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等多项措施,把“骨头案”、“钉子案”和“无头案”等信访积案全力化解掉,有效减少信访问题存量,为信访问题的及时就地解决扫清障碍。
5、夯实基层基础,加大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化解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投入,把工作力量、工作保障向基层倾斜,实现基层信访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对政策性、关联性、“三跨三分离”等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解决力度。
6、加强源头预防,预防和减少矛盾和问题的产生
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坚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要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健全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开展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在出台重大政策、上马重点工程项目前,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做到大多数群众不支持、不赞成的暂缓实施;部分群众不支持、不赞成的慎重决策,有效避免群体性利益矛盾的产生。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政策攻关,深入分析政策性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预防和减少政策性信访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仕听.论信访不信法[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张海波,童星.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J].中州学刊,2012,(5).
[3]徐令义.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路上前行[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