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对30例口腔癌患者术后口腔软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对颏下岛状皮瓣的修复效果、优缺点、手术并发症、术后口腔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制备的岛状皮瓣最小4 cm×6 cm,最大6 cm×15 cm;1例皮瓣术后发生浅层坏死,1例皮瓣完全坏死,修复成功率为96.7%(29/30);手术时间4.5~7.5 h,平均6.8 h;住院时间11~18 d,平均13 d;13例(43.3%)采用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手术后发生面神经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1例,颈部血肿1例,颌下区积液7例,切口感染2例;手术后开口度:恢复正常23例,轻度开口受限6例,重度开口受限1例;语音功能恢复情况优良29例,差1例;吞咽功能:普食26例,可进软食3例,仅能进流质饮食1例;本组患者随访6~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期内出现局部复发4例,颈部复发2例。

结论

颏下岛状皮瓣具有安全、可靠、简便的优点,适合修复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术后的中小型软组织缺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声带白斑临床病理特征与咽喉反流特征。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喉显微手术的138例声带白斑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根据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量表和反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 score,RFS)量表分析其咽喉反流特征。结果男性129例,女性9例;平均(x±s)年龄(53.4&#177
为节约版面,本刊自2008年起对一些临床医师比较熟悉的常用词汇作如下规定。以下词汇在正文中(摘要除外)首次出现时给出中文全称和英文缩略语即可,不再要求给出英文全称,再次出现时可直接用缩略语。
儿童咽喉反流是食管外反流的一种,与胃食管反流既有紧密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一种疾病[1]。由于儿童咽喉反流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及客观检查的局限,目前尚无指南性文件进行有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于儿童咽喉反流的认识更是因检查手段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对儿童呼吸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深入,遇到与反流相关的儿童上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有更多的学者发现儿童吞咽困难、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及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常见病与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及昆明市儿童医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拟于2014年9月上旬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主办,安徽省立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六届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于2014年9月11日(周四)-14日(周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咽喉反流(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耳鼻咽喉科医生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渐渐对如杓间黏膜红斑、水肿等相关体征予以关注,并将解决反流问题作为治疗反流相关疾病的重要考虑。研究表明,在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患者中,4%~10%存在与反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而实际情况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在喉部和嗓音疾病的患者中,约有半数与咽喉反流密切相关。因此,
近20年来咽喉反流性疾病逐渐被广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为它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些疾病的源头病因,治疗咽喉反流使得一些顽固性咽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内咽喉科医师紧跟最新研究结果,广泛开展了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经验性治疗,但是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治仍存在许多问题,诊断和治疗不规范,临床和基础研究也比较薄弱。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与多道睡眠仪相结合的方法判断上气道阻塞部位的临床价值。方法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诊断标准患者47例,第一夜用澳大利亚Compumedics公司生产的Somte型号多道睡眠仪监测;第二夜整夜佩戴鼻咽通气管,同时行多道睡眠图(PSG)监测;第三夜行睡眠监测及上气道阻塞定位系统ApneaGraph监测。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0次/h且降低幅度≥50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