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依据学生实际有效设计预习卡并正确实施,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预习卡 实施 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39
  “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它旨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较为详尽的学习流程,让学生在预习中学有所获,并在自主学习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以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的成效。“预习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并使学生能在长期坚持中获得自学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预习卡的设计实施
  (一)预习卡的内容
  我们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预习卡,预习卡的基本内容框架包括“学习目标” “方法与技巧” “练一练” “自我评价”四个部分。
  “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清楚本次预习的目的和方向,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方法与技巧”是检验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能够达到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并对将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个简单概括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总结;“练一练”这一环节并没有对学生做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将自己认为能够解决的问题呈现给老师和同学,进而清楚哪些问题是通过预习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必须要上课认真听讲才能完成;“自我评价”环节是学生对本次预习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概括,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新课的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新课的掌握程度,及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预习卡的实施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介绍预习卡使用的目的和方法,以及课堂上教师的运用等问题,征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2.正确使用预习卡。课前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份预习卡,让他们按照学习目标要求自学课本,完成其他内容;再通过“自我评价”环节,反思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与同学交流解决。
  第一步,先把预习卡认真读两遍。要求:读流利,解决不认识的字。目的是让学生对预习卡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预习做好准备。
  第二步,再把课本的预习内容看两遍。要求:观察主题图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你问我说”里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看书上的介绍与自己思考的有什么异同。
  第三步,结合预习卡的提示,有目的地阅读,并回答问题。要求:预习卡上的问题,读一道试着解决一道,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第四步,记录疑问。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询问老师或和同学交流解决。
  3.学会交流预习卡。先由小组长读预习卡上的第一个问题,并分别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回答,如果答案不完整,可互相补充,直至完善。交流完预习卡后,小组内要根据交流的情况选出最优答案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4.教学部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预习卡使用展评,让学生、教师轮流参观。通过展评,学生使用预习卡的热情越来越高,而且也让教师在参观交流中相互学习、成果共享,进一步促进了预习卡的设计、使用。
  二、对预习卡的认识和讨论
  预习卡的使用设想很好,但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效果就会打折扣。
  首先,预习过程本身产生了学生分层。由于学生基础及生活环境有异,学习的习惯、积极性不同,以及家长的配合程度差别,导致预习结果各式各样,在检查预习卡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有部分学生往往连概念都找不全,更谈不上完成过关检测,这样导致课一开始就出现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教师应及时进行个别教育,悉心辅导,让学生明白使用预习卡的好处,同时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提高其预习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课型预习卡的设计还不完善。数学课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四种基本课型,每一种课型使用预习卡的形式和目标要求是不同的,现在的实践仅限于新授课和复习课,并不完善。而且,在使用中也出现了题量过大、个别题目偏难的问题。对此,组内老师应及时交流修改,认真反思,积累经验及资料,为以后其他教师对预习卡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总之,预习卡的设计是依据学生实际设计的,减少了教师对教辅材料的过度依赖,使课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角。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是人们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历来受到广泛关注。课堂教学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实践领域,其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公平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理解  1.现实的解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思想:相同的就是公平的。认为教师给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学生则利用这种机会,从而取得较高的成就。表面上是给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到听了八巨中心小学苏娟老师的译林牛津六年级下册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节英语课后我才对这句话有了具体的了解。苏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听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应变能力的至关重要。细细品味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聋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与同龄的正常学生相比,存在着对事物感知浮于表面、以自我为中心、抗诱惑力较差等问题。因此,抓住一、二年级这个行为习惯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意外”,“意外”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其特有的精彩之处。  【案例一】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进行音乐课的一个环节——体态律动游戏:学生分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动物,合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律动。突然,有个学生伸直两只胳膊吐
[摘 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使命。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必须多样化、情感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 演绎 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6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三二六”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
当今的美术教坛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练”的“讲——听——练”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授之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从而达到指导学生练习、创作的目的。它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美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学生获取艺术灵感的方式是多途径的、立体化的。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故而仅凭此种授业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不同
借班上课指的是教师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上课环境,给一批素不相识的学生上课,师生彼此之间不熟悉亦不了解,与常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别。无疑,这给执教者和学生都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听课人数的增加。  听课教师人数多,少则十几,多则几百上千。课堂上众多听课教师间点评交流时的议论纷纷会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干扰学生学习,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2.上课地点的变换。  借班上课大多安排在多功
[摘 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师可通过诵读积累、唤醒激趣、感悟运用、学习创造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潜能。  [关键词]古诗词 运用 教材空间 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情景一:体育课上玩“追逐跑”,在后面追的学生小邦总是用手指狠狠地戳在前面跑的小兵,遭到小兵的多次埋怨。这是一种没有冲突但是却偶然发生攻击性的行为。  情景二:技巧课上,小德和小健同时跑向垫子,都想自己先开始。他们为了谁能优先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不久,他们开始又推又拽,攻击性由此产生。学生们行为的目的是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起对物件的控制。遗憾的是,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是伤害性的。  情景三: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