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报告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推出了我国职教改革路线图,即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并对高等教育进行双线制改革。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即将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向地市级城市以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县级城市推进,所谓双线制,即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由并行的两条线组成,一条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条是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两个教育体系应该有同等的教育地位。
报告认为,这是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报告提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是政府行政人员和学术人才,而是更多的培养技能人才,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职业教育时代,而县市级地区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战场。
创建县市级大学是着眼于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建设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的时候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而提高9亿农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还很低,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素质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大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技一线人才短缺,乡镇专业医师断层、农村使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方面。面对现状,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中小学师资和医疗卫生人才,这无疑为创建县市级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一部分困难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报告指出,当前,日益昂贵的教育费用已经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偏远贫苦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前进脚步。
报告认为,县市级大学低廉的费用可吸引农村生源。社科院在调查中发现,县级高等职业院校的学费和其它高等职业院校相比较低。74.32%的学生年学费在15000-19999元之间,人年均学费17011元,而直辖市、省会级高等职业院校中,44.6%的学生年学费则在20000元以上,人年均高达21888元。
从学生月生活费方面看,县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79.33%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99元以下,人月均313元,而直辖市、省城级高等职业院校中,62.34%的学生月生活费则在400元以上,人月均461元。
报告因而提出,如果在县市创办一批大学,使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就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但免去了在偏远家乡和学校所在的大城市之间的奔波之苦,更重要的是同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成本,不但可以扩大县市周边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源,而且可以培养当地急需的、能留得住的、为本地服务的实用人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教育部门和社会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28万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可用“艰巨”来形容。
报告认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有扩招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大学生同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矛盾”,即“结构性就业难题”。
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就业人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队伍却是倒金字塔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匮乏。
要解决这个就业矛盾,就要在县市级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对于那些呆在大城市的毕业生而言,建立这样一批地方大学,就可以吸引这些人才前往执教,既可以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如果按照再建1792所职业大学估算,就可以吸引174万多人就业。
同时,国家已开始实行撤市建县的改革,有大批的公务员无法安置,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创办一些高等院校完全可能。一些富余干部可以到这些学校做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这也有助缓解人员安置问题。加之这些人的行政职位与大学接轨,这种安排也容易被接受。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后,这样的布局没有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调整。这种差异已造成三大后果。一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成本过高、阶层差异逐渐拉大、城乡间社会断裂、区域教育壁垒。二是大学生“农村包围城市”,每年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只得去大城市上学,毕业后返回本地的人很少,造成城市人才拥挤而农村人才“空壳化”,城市人才就业压力加大而农村基层人才却十分匮乏。报告认为,建立县市级高等职业院校,就可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这种高教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问题。
县市级大学尚未成燎原之势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相比之下,县市级大学则发展缓慢,数量和规模小如星星之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
调查显示,1987年在张家港市创办的沙洲职业工学院是我国最早的县市级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有据可查的不到10所,主要有福建泉州光电信息学院、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清大学等。
报告指出,由于产业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县市级城市需要大量高素质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但由于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很高,不愿到县级城市来发展,而且普通高校精英教育的定位使得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余而实践能力较差,致力于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县市级大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县市级大学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从办学之初就认识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于能否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导向,不断加强优势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培育新型专业。紧跟市场的结果是吸引了相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关注和吸纳。
同大城市普通高校面对的就业压力相比,县市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火爆场面已经成为各地人才招聘会上的亮点。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3年就业率为99.14%,2004年就业率为99.73%,2005为99.85%。
这些学校在为当地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为周边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州光电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上海、苏州、杭州、深圳、厦门等大中城市,并进入上海光学集团、宁波光学集团、TCL集团、泉州港务集团等知名企业。潍坊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应当地之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大专招生685人,中专招生2435人,2006年大专招生已达5649人,中专招生2200人。该院正在积极申办本科院校,争取招生达到10000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县市大学由于教育成本的降低,为原本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这些农村户口的孩子毕业后进入城镇以及大中城市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大城市的高层次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水平发展。
高等教育应实行双线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多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我国高等教育分大专、本科、研究生,读大学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才标准,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仅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读大专,总感到处在受人歧视和轻视的地位。因此报告书进一步提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大学数量的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应该实行双线制改革。
报告书认为,这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正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造成了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等问题,应以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来谋划。在双线制框架下,两个教育体系应该有同等的教育地位。“职业教育体系”应允许设置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层次,并可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本科以上层次交叉,即职业教育大专可以升入普通高校读本科(学分也可以部分带入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普通高校大专、本科亦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读本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研究生。
报告认为,要进行双线制改革,就必须将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长期以来,在我国当前有限的财政性教育资金投入中,普通高等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普通高等教育争取到的政府资金资助项目名目繁多,但其使用效果如何,却无人问津。报告提出,最好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资金使用绩效的均衡比较与激励竞争机制,这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分配公平化的一种办法。这种竞争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教育资金不同投向的绩效评价与比较机制,来决定单位财政资金投向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报告认为,虽然双线制改革着力点在于县市办大学,但绝不是县市政府自身的事情,这种教育空间的布局调整所需要的巨大财政投入,也不是地方财政能够自己承担的。双线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自然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县市政府职业教育专项财政的转移支付规模。近年来,我国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往往要求下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这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县市财政更加难以为继。中央财政在职业教育经费上,不应强求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但可以通过地方投入中央加倍配套激励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大本级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为鼓励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捐资办学行为,报告设想了税收激励措施。第一,如果是企业创办高等职业院校,其投入不仅可以如数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第二,企业和个人对职教机构的捐赠,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扣除比例的限制,可以全额扣除。就取得捐赠收入的职业院校而言,捐赠收入也不作为一般性经营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报告认为,这是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报告提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是政府行政人员和学术人才,而是更多的培养技能人才,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职业教育时代,而县市级地区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战场。
创建县市级大学是着眼于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建设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的时候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而提高9亿农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还很低,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素质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大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技一线人才短缺,乡镇专业医师断层、农村使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方面。面对现状,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中小学师资和医疗卫生人才,这无疑为创建县市级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一部分困难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报告指出,当前,日益昂贵的教育费用已经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偏远贫苦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前进脚步。
报告认为,县市级大学低廉的费用可吸引农村生源。社科院在调查中发现,县级高等职业院校的学费和其它高等职业院校相比较低。74.32%的学生年学费在15000-19999元之间,人年均学费17011元,而直辖市、省会级高等职业院校中,44.6%的学生年学费则在20000元以上,人年均高达21888元。
从学生月生活费方面看,县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79.33%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99元以下,人月均313元,而直辖市、省城级高等职业院校中,62.34%的学生月生活费则在400元以上,人月均461元。
报告因而提出,如果在县市创办一批大学,使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就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但免去了在偏远家乡和学校所在的大城市之间的奔波之苦,更重要的是同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成本,不但可以扩大县市周边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源,而且可以培养当地急需的、能留得住的、为本地服务的实用人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教育部门和社会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28万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可用“艰巨”来形容。
报告认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有扩招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大学生同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矛盾”,即“结构性就业难题”。
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就业人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队伍却是倒金字塔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匮乏。
要解决这个就业矛盾,就要在县市级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对于那些呆在大城市的毕业生而言,建立这样一批地方大学,就可以吸引这些人才前往执教,既可以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如果按照再建1792所职业大学估算,就可以吸引174万多人就业。
同时,国家已开始实行撤市建县的改革,有大批的公务员无法安置,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创办一些高等院校完全可能。一些富余干部可以到这些学校做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这也有助缓解人员安置问题。加之这些人的行政职位与大学接轨,这种安排也容易被接受。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后,这样的布局没有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调整。这种差异已造成三大后果。一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成本过高、阶层差异逐渐拉大、城乡间社会断裂、区域教育壁垒。二是大学生“农村包围城市”,每年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只得去大城市上学,毕业后返回本地的人很少,造成城市人才拥挤而农村人才“空壳化”,城市人才就业压力加大而农村基层人才却十分匮乏。报告认为,建立县市级高等职业院校,就可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这种高教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问题。
县市级大学尚未成燎原之势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相比之下,县市级大学则发展缓慢,数量和规模小如星星之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
调查显示,1987年在张家港市创办的沙洲职业工学院是我国最早的县市级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有据可查的不到10所,主要有福建泉州光电信息学院、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清大学等。
报告指出,由于产业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县市级城市需要大量高素质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但由于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很高,不愿到县级城市来发展,而且普通高校精英教育的定位使得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余而实践能力较差,致力于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县市级大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县市级大学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从办学之初就认识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于能否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导向,不断加强优势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培育新型专业。紧跟市场的结果是吸引了相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关注和吸纳。
同大城市普通高校面对的就业压力相比,县市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火爆场面已经成为各地人才招聘会上的亮点。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3年就业率为99.14%,2004年就业率为99.73%,2005为99.85%。
这些学校在为当地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为周边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州光电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上海、苏州、杭州、深圳、厦门等大中城市,并进入上海光学集团、宁波光学集团、TCL集团、泉州港务集团等知名企业。潍坊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应当地之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大专招生685人,中专招生2435人,2006年大专招生已达5649人,中专招生2200人。该院正在积极申办本科院校,争取招生达到10000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县市大学由于教育成本的降低,为原本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这些农村户口的孩子毕业后进入城镇以及大中城市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大城市的高层次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水平发展。
高等教育应实行双线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县市级大学多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我国高等教育分大专、本科、研究生,读大学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才标准,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仅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读大专,总感到处在受人歧视和轻视的地位。因此报告书进一步提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大学数量的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应该实行双线制改革。
报告书认为,这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正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造成了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等问题,应以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来谋划。在双线制框架下,两个教育体系应该有同等的教育地位。“职业教育体系”应允许设置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层次,并可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本科以上层次交叉,即职业教育大专可以升入普通高校读本科(学分也可以部分带入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普通高校大专、本科亦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读本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研究生。
报告认为,要进行双线制改革,就必须将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长期以来,在我国当前有限的财政性教育资金投入中,普通高等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普通高等教育争取到的政府资金资助项目名目繁多,但其使用效果如何,却无人问津。报告提出,最好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资金使用绩效的均衡比较与激励竞争机制,这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分配公平化的一种办法。这种竞争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教育资金不同投向的绩效评价与比较机制,来决定单位财政资金投向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报告认为,虽然双线制改革着力点在于县市办大学,但绝不是县市政府自身的事情,这种教育空间的布局调整所需要的巨大财政投入,也不是地方财政能够自己承担的。双线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自然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县市政府职业教育专项财政的转移支付规模。近年来,我国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往往要求下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这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县市财政更加难以为继。中央财政在职业教育经费上,不应强求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但可以通过地方投入中央加倍配套激励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大本级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为鼓励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捐资办学行为,报告设想了税收激励措施。第一,如果是企业创办高等职业院校,其投入不仅可以如数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第二,企业和个人对职教机构的捐赠,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扣除比例的限制,可以全额扣除。就取得捐赠收入的职业院校而言,捐赠收入也不作为一般性经营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