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课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的主阵地,如何更好上好习题课,解决学生的知识应用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何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在习题教学中的一些思考进行说明。
信息技术融合 引导 以问题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6-0005-01
现有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课时比较紧张,涵盖的内容较多,很多时候都未能较好的开展习题课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很好的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尤其是基于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 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设好习题课教学,让学生既能够在较短的课时数中掌握知识的应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优化。以下主要是基于南安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基于全国卷背景下高中习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NGX2018-045)的研究中的一些策略应用,结合解三角形习题课进行说明:
1.以有效的信息技术融合为手段,破解解题难点
学生在习题课中很多时候都未能理解题意或者对于题目所给的条件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数学语言,导致无从下手。题目条件的应用与转换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直观地把题设进行转化,进而利用熟悉的知识求解是习题课第一个难点。基于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推广,很多有效的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的这些难点。
策略一: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的直观想象难点,尤其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问题,很多学生未能很好的把问题进行转化,导致效果不理想。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直观感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题目的思维过程,明确如何构图转化为常见的具体问题。例:海军某舰队在未知海域向正西方向行驶,在A处测得北侧一岛屿的顶端D的底部C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4千米到达B处后,测得该岛屿的顶端D的底部C在西偏北75°方向上,山顶D的仰角为30°,求此岛屿露出海平面的部分CD的高度.
策略二:利用微课,把一些习题的讲解过程录下,让学生可以课后重复看,从教师的讲解中把握住题目条件的剖析和推进的思路,从而解决部分学生未能较好的跟上进度或者理解力存在差异等问题。
2.以变式教学为突破,引导思想方法的领悟
在常见的习题课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能够根据不同知识,去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展示和规范化的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的应用问题,但往往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在习题课上,老师讲的例题基本能“看懂”和“听懂”,但换个参数、变量或者条件结论交换,自己就无法解决。学生并没有领悟到知识应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只看到了“鱼”,未学到“渔”。所以习题课的教学不在于例题多少和教师讲解的多少,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教中领悟。
以解三角形习题课为例设置了这样的变式题组:
例题:在△ABC中,A=120°, , ,求△ABC的面积.
变式1:在△ABC中,A=120°,△ABC的面积 , ,求 的值.
变式2:在△ABC中, ,△ABC的面积 , ,求A的值.
学生在例题中会发现要求△ABC的面积需要用到面积公式,而面积公式有三种形式选择哪一种,有三种思路引导。思路1:以角A为选择对象,即需要求边b,先利用正弦定理求角C,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最后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思路2:以角A为选择对象,即需要求边b,结合角A利用余弦定理求出b;思路2:以已知的α、c为选择对象,则需要求角B,先利用正弦定理求角C,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角B。
通过上面的例题和变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解三角形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把题设所给的条件转化为边角关系,这就涉及到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的选择,倒推得出如何选择公式——根据所给的角,最后就是求解方程组的问题。
如上述的例题中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面对着角A,边α、c与印象中的面积公式两邻边一夹角的形式不一样,部分学生会出现卡题。这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导:如你还需要什么条件?怎么求?这就完全把学生引导到關键所在,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提升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体会到边角关系是可以互化的,进而结合两个变式进一步巩固学生这一思想,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达成目标之后,可以给出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如结合例题你还能给出什么样的变式?如何求解?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自主的探究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关系,更深层次的找到问题的关键以此突破该题的重难点。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对应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策略应对,但总得来说关键点不变在于如何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如何更好地学,值得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剑平.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2018(1).
[2]季宏玲.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探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21):7-8.
信息技术融合 引导 以问题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6-0005-01
现有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课时比较紧张,涵盖的内容较多,很多时候都未能较好的开展习题课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很好的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尤其是基于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 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设好习题课教学,让学生既能够在较短的课时数中掌握知识的应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优化。以下主要是基于南安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基于全国卷背景下高中习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NGX2018-045)的研究中的一些策略应用,结合解三角形习题课进行说明:
1.以有效的信息技术融合为手段,破解解题难点
学生在习题课中很多时候都未能理解题意或者对于题目所给的条件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数学语言,导致无从下手。题目条件的应用与转换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直观地把题设进行转化,进而利用熟悉的知识求解是习题课第一个难点。基于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推广,很多有效的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的这些难点。
策略一: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的直观想象难点,尤其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问题,很多学生未能很好的把问题进行转化,导致效果不理想。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直观感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题目的思维过程,明确如何构图转化为常见的具体问题。例:海军某舰队在未知海域向正西方向行驶,在A处测得北侧一岛屿的顶端D的底部C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4千米到达B处后,测得该岛屿的顶端D的底部C在西偏北75°方向上,山顶D的仰角为30°,求此岛屿露出海平面的部分CD的高度.
策略二:利用微课,把一些习题的讲解过程录下,让学生可以课后重复看,从教师的讲解中把握住题目条件的剖析和推进的思路,从而解决部分学生未能较好的跟上进度或者理解力存在差异等问题。
2.以变式教学为突破,引导思想方法的领悟
在常见的习题课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能够根据不同知识,去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展示和规范化的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的应用问题,但往往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在习题课上,老师讲的例题基本能“看懂”和“听懂”,但换个参数、变量或者条件结论交换,自己就无法解决。学生并没有领悟到知识应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只看到了“鱼”,未学到“渔”。所以习题课的教学不在于例题多少和教师讲解的多少,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教中领悟。
以解三角形习题课为例设置了这样的变式题组:
例题:在△ABC中,A=120°, , ,求△ABC的面积.
变式1:在△ABC中,A=120°,△ABC的面积 , ,求 的值.
变式2:在△ABC中, ,△ABC的面积 , ,求A的值.
学生在例题中会发现要求△ABC的面积需要用到面积公式,而面积公式有三种形式选择哪一种,有三种思路引导。思路1:以角A为选择对象,即需要求边b,先利用正弦定理求角C,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最后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思路2:以角A为选择对象,即需要求边b,结合角A利用余弦定理求出b;思路2:以已知的α、c为选择对象,则需要求角B,先利用正弦定理求角C,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角B。
通过上面的例题和变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解三角形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把题设所给的条件转化为边角关系,这就涉及到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的选择,倒推得出如何选择公式——根据所给的角,最后就是求解方程组的问题。
如上述的例题中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面对着角A,边α、c与印象中的面积公式两邻边一夹角的形式不一样,部分学生会出现卡题。这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导:如你还需要什么条件?怎么求?这就完全把学生引导到關键所在,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提升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体会到边角关系是可以互化的,进而结合两个变式进一步巩固学生这一思想,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达成目标之后,可以给出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如结合例题你还能给出什么样的变式?如何求解?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自主的探究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关系,更深层次的找到问题的关键以此突破该题的重难点。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对应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策略应对,但总得来说关键点不变在于如何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如何更好地学,值得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剑平.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2018(1).
[2]季宏玲.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探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