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63天,我在西非阻击“伊波拉”病毒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从非洲大陆载誉归来的秦玉玲,被业界授予“最美丽白衣天使”称号。此前,她在非洲“伊波拉”病毒最严重的国家,度过了生生死死的63天。
  大家小家,在艰难之中进行取舍
  2015年2月的一天,下班回家的秦玉玲淡淡地对丈夫说:“单位要派我前往塞拉利昂,那里出现了一种罕见传染病,我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自己的责任。”秦玉玲轻描淡写的话,却把丈夫吓了一跳,因为他知道,秦玉玲所说的传染病,其实是“伊波拉”病毒……
  35岁的秦玉玲是解放军302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丈夫钟成毅也在医疗战线上工作。秦玉玲曾经多次参加各种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救援活动,因此获得了多种殊荣。2014年初,夫妻俩通过一些媒体得知,西非地区爆发了罕见的“伊波拉”病毒,造成了近万人的死亡,尤其是塞拉利昂这个国家,疫情之严重,远远超乎常人想象。“伊波拉”病毒传播途径,是人接触到受感染的动物,或者是病疫者的血液、体液、组织等。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又没有接受疫苗注射,几乎就被判处了“死刑”。
  秦玉玲对丈夫说:“病毒扩散得这么厉害,我作为医院里最有经验的护士长,怎能在这个时候缩手缩脚呢?再说了,如果我不去,怎能对得起别人对我的信任?”丈夫却依旧难以释怀:“孩子还小,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听说那里的许多医护人员都受到了感染……”丈夫的话,让秦玉玲的心里也湿漉漉的,可她还是百般解释这次援助的科学性、保险性。在她的苦口婆心之下,丈夫最终同意了。
  这年3月下旬的一天,秦玉玲跟随一支国际援助医疗队,踏上了西非塞拉利昂的土地。飞机的舱门一打开,秦玉玲便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气氛。机场的防疫人员都穿着特制的防护服,几个戴着雪白口罩的人员走上前来,为秦玉玲等人逐一进行消毒。空气之中,可以嗅到浓重的药水味道,秦玉玲真真切切地感觉:“伊波拉”病毒就在自己身边!进入当地的一家友好医院后,秦玉玲更是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悸:整个塞拉利昂的死亡人数已经接近4000人,在这家医院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288人,而其中,竟然有28名医护人员。
  那天傍晚,安排好食宿,医疗队的专车前往药品库运输医药。取回药品与器材后,秦玉玲加紧了对疫情的全面了解:塞拉利昂位于非洲大陆的西部海岸,北部与东部被几内亚包围,南部与利比里亚接壤。去年4月,“伊波拉”病毒最先出现在上述两个国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最终传播至塞拉利昂,很快导致大规模爆发。秦玉玲还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友好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并不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的条件。秦玉玲迅速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始对医院的传染病房重新进行布局。很快,“三区两线加两带”的规范传染性病房被一一地构筑起来,140余吨的国内医疗器械也陆续靠着肩扛手搬,一点点地安放进来。
  1个星期后,一套合格的传染病房终于顺利峻工。当秦玉玲通过视频软件,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国内的丈夫时,她十分欣慰。视频那端的丈夫也很激动,很快,他传输过来一段特殊的短片“奖励”,竟是女儿新近的几幅美术画。短视频的末尾,还有女儿写下的稚嫩的一行毛笔字:“妈妈你辛苦了,你一定要小心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秦玉玲的脸颊滑落下来,她喃喃地说:“有幸福的小家,就一定有幸福的大家……”
  短兵相接,一丝不苟造就“No老师”
  医学界中有一个名词“生物安全等级”,一共分为四级,里面的数字越大,等级便越危险。在这个标准范围里,艾滋病病毒是2级,“非典”是3级,而“伊波拉”病毒则是最高的4级。让秦玉玲揪心的是,当地的医护人员操作流程很不规范。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他们,秦玉玲临时印制了很多小册子,让她们人手一份。秦玉玲还组织人员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都贴上照片,包括11件防护、36道穿脱工序等。短短两个月,秦玉玲先后培训了87名护士。她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塞拉利昂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护队伍。”
  医院的硬件建设好后,第一批伊波拉病人很快入住进来。面对这些黑皮肤的患者,秦玉玲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在国内,所有的病号都很听从医护人员的叮嘱,但是这里的患者太不一样了,秦玉玲刚刚用英语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地在床上休息!”可是一转身的工夫,这些患者都不见了。她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却发现他们早就“转移”到了各个地方,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走廊长椅上,有的甚至在床下……
  原来,这里气温比较高,当地居民没有长时间躺在床上的习惯。身为感控组的负责人,秦玉玲每次都要十分费力地寻找他们,将他们重新召集到病床上,然后才能继续治疗。在寻找这些病人的过程中,秦玉玲总是身着厚厚的防控服,在40多摄氏度的常温下来回奔跑,她消耗的体力可想而知。此外,秦玉玲每天还要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高浓度的消毒液,即便隔着护目镜和防护,也常常呛得她直流眼泪。
  鉴于此前多名本地医护人员牺牲了,秦玉玲为了确保中塞人员“一个也不能少”,每天上班之后她都要为双方医护人员挨个检查,看看隔离衣是否穿好、鞋套是否套紧,从不漏查一项。在随行日记中,秦玉玲这样记下当时的感受:“病房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有人倒下并为之献身的战场,必须严防死守,高度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
  4月末的时候,医院接收了一批特殊的志愿者,是当地政府从社会上招募的,全部都是“零基础”。如何让他们成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秦玉玲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不过在百般思索之后,秦玉玲的头脑中只剩下一个词汇,那就是“一丝不苟”。
  有一次,一名叫基利的志愿者在培训时,拿起秦玉玲为他准备的手套,想也不想便往手上套。秦玉玲连忙用英语说道:“No!”然后教他先对着手套口吹气,确定不漏气后再往手上戴,这样就不会给“伊波拉”病毒可乘之机。当基利用力地踩踏垃圾桶的踏板时,秦玉玲又赶紧阻止他:“No,No,No!垃圾桶盖快速开合,容易让细菌随着空气扬起,这样非得扩散不可。”还有一次,当基利仔细穿好防护服,准备向模拟病房跑去时,秦玉玲却一把将他揪住,一连串的“No”又响了起来。原来,基利忘记做几个兔蹲动作,这种动作会最终确认,到底有没有皮肤在空气中裸露。次数多了,一些志愿者对秦玉玲的挑剔厌烦起来,基利还悄悄地给秦玉玲起了个外号叫“No老师”。不过,当这些志愿者们与“伊波拉”病毒真正地短兵相接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秦玉玲的良苦用心。   5月初的一天,友好医院与旁边的一家医院同时收治了4名危重病人,治疗过程全部结束之后,基利等参与救治的志愿者们无一例感染,可是旁边的那家本地医院,却有两位专业的医生受到感染而倒下。联想到塞拉利昂国内有一家顶级治疗传染病的医院,半数医生因为感染病毒而命丧黄泉,基利等志愿者对秦玉玲不禁心服口服,基利更是跷起了大拇指:“‘No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现在才明白,她为什么总是对我说‘No’了!”
  非常阻击,人生的经历永不后悔
  与抗击“伊波拉”病毒的严酷性相比,让秦玉玲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死离别。有一次,一名近乎虚脱的年轻父亲,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友好医院。因为与父亲有过接触史,并具有一定的“伊波拉”症状,小男孩也被救护车送到这里,同时也可以照顾父亲。遗憾的是,仅仅过了1天,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当父亲的尸体被运走之后,这个小男孩的举动出乎秦玉玲的意料:他将父亲使用过的毛巾、面罩等一一清洗干净,还找来一块抹布,将父亲吃饭用的桌子擦拭得干干净净。忙过了这些,他又给别的病人打水端饭。护目镜后的秦玉玲注视着这一切,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作真正的坚强!
  一次次非常的经历,让秦玉玲的心灵受到洗礼,也鼓起了无尽的勇气。1个月后的一天夜里,病房里来了6名患者,其中有一个18岁的名叫“卜萨”的小伙子病情尤其危重。卜萨不停地呕吐,而且是喷射性的,秦玉玲深知,这种病人的呕吐物里有很多致命的细菌,传染性极强。更要命的是,卜萨由于严重虚脱,早就没有了力气,他根本无法走到传染区里的病床上,而是直接躺到了走廊上。秦玉玲和同事一起,连忙找来一张轮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卜萨搬到治疗的区域。这时,一些塞拉利昂的医护人员为卜萨进行病毒量的测试,他的含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的A级。本地医护人员对秦玉玲说:“这种病例以前从未存活过,下一步,只能让他自生自灭了!”
  秦玉玲却不甘心,这样一个强壮的小伙子,怎能就这样放弃呢?秦玉玲还了解到,卜萨一家6口人,已经有4人因为感染伊波拉病毒去世。秦玉玲立即与同事一起,对卜萨进行紧急处理。当时的卜萨发热达40摄氏度,处于昏迷状态,意识更是陷入了模糊,这种情况下,最要紧的是静脉补液给药。然而由于卜萨处于休克状态,血管壁都塌陷了,针头难以扎进去。
  秦玉玲与大家艰难地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消毒找血管进行穿刺后,没有任何回血,只有不停地尝试。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此时秦玉玲等人在病房里已经达到极限时间,再继续留下去会有极大危险。无奈之下,只好换班第二批人员,第三批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小时之后,静脉通道终于建立起来,而此时窗外已经发亮了……
  可是第二天,卜萨的病情继续恶化。秦玉玲并没有气馁,她继续和同事们精诚合作,不眨眼睛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监测卜萨的每一个生物学指标。因为在秦玉玲看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15天的艰辛工作之后,奇迹出现了,那天早上,卜萨的生命特征逐渐平稳下来,经检测他的血液呈现阴性。2015年5月18日,秦玉玲从塞拉利昂医疗前线凯旋归来,此时,她已经在阻击“伊波拉”病毒的阵地上奋战了63天,无数的艰险,无数的辛劳,都在落地的那一刻随风消散。远处,丈夫与女儿手捧着大束的鲜花,正在满脸喜悦地迎接着她的归来。
其他文献
白天,他是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科学家,在基因与癌症领域有自己的专利:晚上,他摇身一变成为脱口秀演员。是美国人气最旺的笑星之一。  他叫黄西,一个生活安逸的化学博士,却意外地说起了美国式的“单口相声”。从2013年4月起,黄西应央视邀请,每个月飞回国内几次,在央视进行脱口秀表演,赢得国内观众的热棒。成功的背后,是黄西给孤寂的妻子带来的“每晚一笑”。  苦痛的日子,那只微弱光亮的萤火虫  黄西从没想过自己
期刊
2015年元旦,一对新人的婚礼在天津市靖江大酒店隆重举行。令人惊异的是,新郎是位修脚师,而新娘则是一位芭蕾舞女神。修脚的与跳芭蕾的,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本文的女主人公名叫张雁,是一位曾获得世界最高水平芭蕾舞比赛之一的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亚军的芭蕾舞演员,男主人公名叫周克强,是一位修脚师,他们能成两口子,可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天鹅折翅:哪里有疗伤的地方  2012年9月初,张雁在排练经
期刊
电视剧《潜伏》结尾,余则成飞赴台湾继续潜伏,曾让谍剧迷们牵肠挂肚。刘青石,就是一位最县传奇色彩的“余则成”。1947年,刘青石在基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与中共台湾地下党一把手、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单线联系的地下通信员。  1949年12月,台湾当局建立“国防部总政治部”,由蒋经国亲任主任,在“保密防谍”的旗号下,军警宪特到处搜捕抓人。在日渐紧张的局势下,蔡孝乾安排刘青石离开台湾,前往香港避难,并嘱
期刊
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在向干部作报告的时候,他脱口列举,其精确程度,常常令专管财经工作的干部吃惊。我觉得,如果彭老总有机会受教育,可以成个经济学博士。  1946年,我调到延安军委作战局工作,与彭老总有过一面之交。但直到1954年6月,我调到彭老总办公室工作,任分管军事的秘书,才开始真正接触、了解彭老总。虽然我在彭老总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不长,1957年下半年即离开,到军事学院学习,但三年多的朝夕相处,使
期刊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装,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
期刊
相会延河边  1931年1月,我父亲胡也频在上海牺牲。母亲把出生才4个月的我送回湖南常德老家交给外婆抚养。她返回上海后,就向党组织提出,要求去中央苏区。党组织最终还是决定她留在上海,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继而,她又担任了中共“左联”的党团书记。  外祖母抚养我到8岁。那年春天,当我读完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外婆年老,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两年来就靠母亲去陕北苏区前从上海寄
期刊
2016年1月24日,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郎平和她所带领的中国女排成为当场最大赢家,郎平拿到最佳教练和年度评委会大奖,而中国女排获得最佳团队殊荣。另外,最佳男女运动员分别被宁泽涛和刘虹摘得。  最佳教练郎平:我代表无名英雄们领奖  当日,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力压宫鲁鸣、叶瑾、袁国强和斯科拉里,荣膺最佳教练奖。而她所带领的中国女排更是力压中国男子篮球队、中国乒乓球队、中国游泳队、中
期刊
48集历史巨制《少帅》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很多观众评价小宋佳简直把于凤至演活了,宋佳说自己以前演过萧红,所以对扮演真实的历史人物颇有心得,“开拍前,看了她的一些生平资料,但更多的还是依照江奇涛老师的剧本来演,于凤至的台词写得非常有味道、非常筋道。我自己也觉得演了一个跟我太不一样的人物,大家其实对于凤至也多少有一些了解,她确实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女性,不论她个人,还是她跟少帅之间的情感故事,都很了不起,‘
期刊
“强迫人们与他们合作,给另一些人设陷阱。这样,他们就能慢慢地把整个民族变成一个纯粹的告密者组织。”——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当时东欧各国的“告密者”做了解释。如此猛烈抨击极权势力的他,会是当年的告密者吗?  2008年,在法国过着半隐居生活,25年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的加世纪最伟大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突然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物,不过,他这一次出名,可不是因为什么好事,而
期刊
宋佳:脚踩风火轮喝杯温吞水  北京卫视《少帅》中,小宋佳饰演的于凤至,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亮点。一贯“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宋佳眼下似乎正在尝试“温温吞吞虐心女”的戏路,宋佳的影迷纷纷到其微博“投诉”,替她委屈、憋屈,替她不服不忿。宋佳一笑了之,笔者却觉得宋佳不过是脚踩着风火轮喝了杯温吞水而已,无可无不可,正如她所言:“我始终觉得一个演员塑造角色并不一定要多么理解她,就像你不一定要多喜爱她一样,我觉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