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智障儿童接受融合教育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智障儿童在学前教育期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且其特殊教育需要并没得到满足;并进一步提出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等方面实施研究,探讨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活动,注重智障儿童特长优势的培养,以此来提高智障儿童课堂学习质量和个人功能表现,满足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 融合教育 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
一、智障幼儿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美国智能障碍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智力障碍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分别在1932、1941、1957、1959、1973、1977、1983、1992年先后九次进行修订。于2002年修正第九版的定义,形成第十版的定义,智能障碍是指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上存有显著之限制而表现出的一种障碍,所谓适应行为指的是概念、社会、和应用三方面的技能,智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开始将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使用的残疾标准中对智力障碍的定义如下:智能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障儿童教育的内涵
智障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低常儿童、心理迟滞儿童等)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智障儿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儿童,不仅在智力水平上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在沟通、自我关注、家居生活、社会技能、群体生活、自我取向、健康与安全、学业、休闲或工作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智障儿童由于障碍程度的不同,表现出的教育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教育安置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程度智障儿童特殊教育需求的差异,智障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应是弹性的、多元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策略也应多元化。智障儿童的学习并非普通儿童学习的“慢镜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应有所考虑。
智障幼儿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学习需要,给予适当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多方面的潜能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三)智障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智障幼儿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智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失去很多正常儿童享受的乐趣与幸福,但他们不应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如何使智障儿童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享受到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乐趣,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智障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事业,智障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大幅度提高;积极支持学期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智障儿童的学前康复及教育事业。
《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并对责任机构(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作出要求: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二、现阶段智障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上,智障儿童是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教育安置的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隔离式特殊学校,进展到普通学校特殊班安置,再到随班就读,一些秉持回归主流、统合、融合教育理念的实验计划亦陆续进行着,主张以更融合的方式,将学生安置于普通教育环境中。当这一部分智障幼儿进入普通班级中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下列各种可能的阻力有待克服:
(一)教师在经营融合班级上的心态和作法欠缺准备
研究发现:在刚开始接触特殊幼儿时,大多数普通教育教师会有戒慎恐惧或负面的情绪反应。
(二)学生家长未做好融合教育的准备
特殊学生家长由于担心孩子被排拒和无法获得良好的服务,不愿意让特殊孩子被标签化而隐瞒孩子的问题,或不接受老师的建议而耽误孩子的早期介入治疗。社会人士或一般學生家长对身心障碍学生缺乏了解,普通学生家长通常都不希望班上有特殊孩子,怕会影响上课的品质。
(三)教师未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
一般而言,身心障碍者较一般人容易产生情绪的困顿;特殊情绪困扰本身是一个问题,但它也是造成其他严重行为问题的主因。例如一个有恐高症的人,爬到五楼时就会惊慌失措,不但自己完全失去控制,也无法接受别人的引导;若个体有智能和语言障碍,他可能有困难表达内心的恐惧,不明白的人将他的仓皇失措认为是故意不听话,忽略了他情绪上的困扰。情绪反应与行为问题是伴随的,惊慌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一个人极度的恐惧、忧伤、气愤、焦虑等。同样会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
(四)行政体系缺乏弹性,而且未能提供充分的支持
融合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才能逐步走出目前的尴尬因境。
(五)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作基础尚未建立、合作技术尚未养成 普通教育教师的特教知识、能力缺乏及他们缺乏课程和教学调整的理念或实务,而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人力不足,支持系统与所需资源缺乏,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作基础尚未建立、合作技术尚未养成,以致于对融合教育抱持犹疑、消极的态度。
三、智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美国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起源于1799年。综观美国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指出有以下四个阶段的改变,即相对隔离、统合或回归主流、融合,以及赋权和自我决定;这四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分别为机构本位、服务本位、支持本位,以及赋权与自我决定;而融合教育是强调以支持为基础而出现的特殊教育理念。
总而言之,回顾融合教育的发展沿革,若以美国为例,经历了 1960年代的“正常化”“反标记化”与“去机构化”原则;1970年代的“回归主流”“最少限制环境”与“阶梯式服务模式”;1980年代的“以普通教育为首”,至1990年代的“融合教育”。
(二)我国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
国内智力障碍儿童学生的教育安置方式,由隔离式特殊学校,进展到普通学校特教班、资源班,在在显示国内智力障碍儿童的安置亦朝著最少限制环境的目标而努力。从重视生态学模式、早期干预、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到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智力障碍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采用融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已经成为普通认同的趋势。
四、解决当前智障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学前教育只有做好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和合作,才能为儿童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美国教育重建和融合中心 (1994)指出,融合教育并非删除特殊教育服务,亦不是为少数特殊学生利益牺牲其他学生;融合教育不是回归主流的旧瓶新装,亦不仅限于非学业性的活动上,而是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教师与学生必要的支持服务,并协助做个别化的课程调整,以确保特殊学生在课业学习、行为和社会能力的成功,使其成为一个有贡献且完全参与的社会分子。
应该强调特殊儿童只是部分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全面的损伤,如果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服务,他们是可以成长的。从异常的角度转变成以差异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我们有责任提供每位个体相同的学习机会,身心障碍者有权利与一般人共同学习,参与普通教育中的学习活动。
在解决智障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上,首先应该调整的是:
(一)调整班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有效的融合班级经营应包括班级组织(包括物理环境、班级例行性活动、班级气氛、班级常规、时间的使用);教学分组(包括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教学、周伴中介教学);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科技器材)的准备;以及教学方法(直接教学、非直接教学、鹰架教学、课堂中的独立练习活动、家庭作业、评鉴学生的表现)。
(二)分析智障幼儿的需求
发现了解智障幼儿的特质,评量他们进入普通班可能产生的状况和需求,才能预先做准备,设计合理的介入与调整计划;确切了解学生之后,才不会对他们有不适当的期待,也才不会用错方法,允许学生以个别的速度达到教学目标。
(三)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1.做好普通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许多文献指出家长对教育保持的态度、家庭支持的程度,以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包括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攸关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参与度,进而影响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
教师应深入了解家长对融合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担忧的问题;进而积极与他们沟通,化解其疑虑与担忧。教师和家长双方应真诚表达对教育和辅导的意见,愿意倾听对方的想法,使得合作得以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2.做好智障儿童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教师和家长双方也应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家长应尊重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宜先主动释出诚意。教师宜向家长沟通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班级经营的作法,教导智障幼儿的家长如何与学校配合,共同协助其孩子。教师还可以鼓励智障儿童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促进他们与普通学生家长的互动,并且教导他们如何协助孩子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做好智障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
相对于正常的孩子,家庭教育对智障幼儿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智障幼儿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通常在家时的时间更长,人际交往的范围更窄,主要限制在家庭之中。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不仅需要更多的耐心、关爱,还须要父母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
早发现对提高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效果有重要意义。发现越早,采取补偿措施越快、越适当、则教育、训练的效果越好。
(2)家长要给予孩子理智的爱
智障儿童家长一般有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溺爱,人为孩子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怜悯之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过度关爱。另一种是歧视漠视,认为孩子是包袱,是累赘。家长还应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四)建立相关人员的支持与协助系统
相关人员包括班级中其他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智力障碍学生的家长、普通学生及家长、行政人员、社工等,他们的支持与协助关系着普通教育教师所做的课程与教学调整。
五、结语
智障孩子是社会的成员,和正常儿童一样要与人发生各种接触和交往,也要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智障儿童,必须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群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如何为智障儿童设计适合的课程,并进行有效教学,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切的课题。虽然智障儿童的智能有限,但他们仍然有其优势能力;如何善加运用,进而开发其潜能,从看似有限的能力中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端赖教师缜密的课程设计和因个别差导的教学策略,以及对智障儿童投注真诚的关怀和高度的耐心。
关键词:智障儿童 融合教育 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
一、智障幼儿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美国智能障碍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智力障碍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分别在1932、1941、1957、1959、1973、1977、1983、1992年先后九次进行修订。于2002年修正第九版的定义,形成第十版的定义,智能障碍是指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上存有显著之限制而表现出的一种障碍,所谓适应行为指的是概念、社会、和应用三方面的技能,智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开始将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使用的残疾标准中对智力障碍的定义如下:智能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障儿童教育的内涵
智障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低常儿童、心理迟滞儿童等)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智障儿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儿童,不仅在智力水平上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在沟通、自我关注、家居生活、社会技能、群体生活、自我取向、健康与安全、学业、休闲或工作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智障儿童由于障碍程度的不同,表现出的教育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教育安置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程度智障儿童特殊教育需求的差异,智障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应是弹性的、多元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策略也应多元化。智障儿童的学习并非普通儿童学习的“慢镜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应有所考虑。
智障幼儿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学习需要,给予适当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多方面的潜能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三)智障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智障幼儿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智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失去很多正常儿童享受的乐趣与幸福,但他们不应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如何使智障儿童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享受到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乐趣,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智障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事业,智障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大幅度提高;积极支持学期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智障儿童的学前康复及教育事业。
《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并对责任机构(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作出要求: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二、现阶段智障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上,智障儿童是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教育安置的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隔离式特殊学校,进展到普通学校特殊班安置,再到随班就读,一些秉持回归主流、统合、融合教育理念的实验计划亦陆续进行着,主张以更融合的方式,将学生安置于普通教育环境中。当这一部分智障幼儿进入普通班级中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下列各种可能的阻力有待克服:
(一)教师在经营融合班级上的心态和作法欠缺准备
研究发现:在刚开始接触特殊幼儿时,大多数普通教育教师会有戒慎恐惧或负面的情绪反应。
(二)学生家长未做好融合教育的准备
特殊学生家长由于担心孩子被排拒和无法获得良好的服务,不愿意让特殊孩子被标签化而隐瞒孩子的问题,或不接受老师的建议而耽误孩子的早期介入治疗。社会人士或一般學生家长对身心障碍学生缺乏了解,普通学生家长通常都不希望班上有特殊孩子,怕会影响上课的品质。
(三)教师未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
一般而言,身心障碍者较一般人容易产生情绪的困顿;特殊情绪困扰本身是一个问题,但它也是造成其他严重行为问题的主因。例如一个有恐高症的人,爬到五楼时就会惊慌失措,不但自己完全失去控制,也无法接受别人的引导;若个体有智能和语言障碍,他可能有困难表达内心的恐惧,不明白的人将他的仓皇失措认为是故意不听话,忽略了他情绪上的困扰。情绪反应与行为问题是伴随的,惊慌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一个人极度的恐惧、忧伤、气愤、焦虑等。同样会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
(四)行政体系缺乏弹性,而且未能提供充分的支持
融合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才能逐步走出目前的尴尬因境。
(五)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作基础尚未建立、合作技术尚未养成 普通教育教师的特教知识、能力缺乏及他们缺乏课程和教学调整的理念或实务,而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人力不足,支持系统与所需资源缺乏,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作基础尚未建立、合作技术尚未养成,以致于对融合教育抱持犹疑、消极的态度。
三、智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美国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起源于1799年。综观美国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指出有以下四个阶段的改变,即相对隔离、统合或回归主流、融合,以及赋权和自我决定;这四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分别为机构本位、服务本位、支持本位,以及赋权与自我决定;而融合教育是强调以支持为基础而出现的特殊教育理念。
总而言之,回顾融合教育的发展沿革,若以美国为例,经历了 1960年代的“正常化”“反标记化”与“去机构化”原则;1970年代的“回归主流”“最少限制环境”与“阶梯式服务模式”;1980年代的“以普通教育为首”,至1990年代的“融合教育”。
(二)我国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
国内智力障碍儿童学生的教育安置方式,由隔离式特殊学校,进展到普通学校特教班、资源班,在在显示国内智力障碍儿童的安置亦朝著最少限制环境的目标而努力。从重视生态学模式、早期干预、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到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智力障碍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采用融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已经成为普通认同的趋势。
四、解决当前智障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学前教育只有做好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和合作,才能为儿童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美国教育重建和融合中心 (1994)指出,融合教育并非删除特殊教育服务,亦不是为少数特殊学生利益牺牲其他学生;融合教育不是回归主流的旧瓶新装,亦不仅限于非学业性的活动上,而是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教师与学生必要的支持服务,并协助做个别化的课程调整,以确保特殊学生在课业学习、行为和社会能力的成功,使其成为一个有贡献且完全参与的社会分子。
应该强调特殊儿童只是部分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全面的损伤,如果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服务,他们是可以成长的。从异常的角度转变成以差异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我们有责任提供每位个体相同的学习机会,身心障碍者有权利与一般人共同学习,参与普通教育中的学习活动。
在解决智障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上,首先应该调整的是:
(一)调整班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有效的融合班级经营应包括班级组织(包括物理环境、班级例行性活动、班级气氛、班级常规、时间的使用);教学分组(包括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教学、周伴中介教学);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科技器材)的准备;以及教学方法(直接教学、非直接教学、鹰架教学、课堂中的独立练习活动、家庭作业、评鉴学生的表现)。
(二)分析智障幼儿的需求
发现了解智障幼儿的特质,评量他们进入普通班可能产生的状况和需求,才能预先做准备,设计合理的介入与调整计划;确切了解学生之后,才不会对他们有不适当的期待,也才不会用错方法,允许学生以个别的速度达到教学目标。
(三)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1.做好普通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许多文献指出家长对教育保持的态度、家庭支持的程度,以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包括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攸关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参与度,进而影响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
教师应深入了解家长对融合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担忧的问题;进而积极与他们沟通,化解其疑虑与担忧。教师和家长双方应真诚表达对教育和辅导的意见,愿意倾听对方的想法,使得合作得以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2.做好智障儿童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教师和家长双方也应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家长应尊重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宜先主动释出诚意。教师宜向家长沟通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班级经营的作法,教导智障幼儿的家长如何与学校配合,共同协助其孩子。教师还可以鼓励智障儿童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促进他们与普通学生家长的互动,并且教导他们如何协助孩子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做好智障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
相对于正常的孩子,家庭教育对智障幼儿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智障幼儿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通常在家时的时间更长,人际交往的范围更窄,主要限制在家庭之中。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不仅需要更多的耐心、关爱,还须要父母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
早发现对提高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效果有重要意义。发现越早,采取补偿措施越快、越适当、则教育、训练的效果越好。
(2)家长要给予孩子理智的爱
智障儿童家长一般有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溺爱,人为孩子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怜悯之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过度关爱。另一种是歧视漠视,认为孩子是包袱,是累赘。家长还应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四)建立相关人员的支持与协助系统
相关人员包括班级中其他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智力障碍学生的家长、普通学生及家长、行政人员、社工等,他们的支持与协助关系着普通教育教师所做的课程与教学调整。
五、结语
智障孩子是社会的成员,和正常儿童一样要与人发生各种接触和交往,也要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智障儿童,必须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群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如何为智障儿童设计适合的课程,并进行有效教学,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切的课题。虽然智障儿童的智能有限,但他们仍然有其优势能力;如何善加运用,进而开发其潜能,从看似有限的能力中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端赖教师缜密的课程设计和因个别差导的教学策略,以及对智障儿童投注真诚的关怀和高度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