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方法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感兴趣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是否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从学生有兴趣的事物入手,开发其教育意义呢?
电脑游戏往往被老师当作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但这恰恰是学生十分有兴趣的一个活动,且这一活动有往往是学生自发开展的,也就是说电脑游戏在学生这个群体中是有很强生命力的,如果一味扼杀不但不能取得很好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孢子》介绍
《孢子(SPORE)》是由Maxis小组开发的一款多种游戏类型整合的电脑游戏。游戏让玩家控制一个物种,使之从单细胞开始进化到智慧生命,继而发展出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最后进行空间探索。与大多数游戏不同该游戏有着十分大的自由度,游戏除了之前所说的一个大体路线外几乎没有什么强制游戏者执行的内容,游戏者可以自由的游历在游戏所创造的世界里,扮演游戏里通过自我创建的角色来体验和学习。
《孢子》这一个游戏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几个编辑器:生物编辑器、建筑编辑器和水陆空及宇宙载具编辑器。游戏从角色到建筑,在到路上的车,天上的飞机,水里的船等等都是要游戏者一手来创造出来的。这显然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几个编辑器的操作都十分简单,只需把需要的形状用鼠标拖入创造区域,并调整大小,细节,让后再把另外的形状拖入,同样进行调整就可以放在之前的形状之上,或者是两个形状一部分融合形成新的形状,这样进行若干次操作后再上好色就能够完成一次编辑。
《孢子》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通用技术课是进几年刚刚在高中开设的一门技术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
教学的过程在操作中实际上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来动手。学生可以一人独力做一份作品也可以由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实际操作之前,老师先应该为学生演示如何进入游戏进而进入将会用到的编辑器,并实际演示一下如何创造一个物体。之后可以采用自由发挥或者是给定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作品。给定的任务可以如一下形式:建造一个未来的家庭住宅;设计在古代风帆动力下的一条船只等,也可以同时布置多个任务让学生自选。而采用自由发挥的情况下少数学生甚至能突破游戏的限制比如用一个飞船编辑器编辑出飞船以外的东西,比如一个动漫角色,这种情况比较少,却反映了学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经过实验,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时间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加上一开始的演示时间刚好是一节课。此外应该再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解答大家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形成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
从整个课程来看,学生在学完第二章设计的基础知识后进行这样一次这样不是很严格按照设计流程的实验一来可以让学生自测在第二章学过的内容,而来可以形成一次设计的经验,在第三章怎样进行设计里与书本知识印证提高。
《孢子》在生物课上的应用
“孢子”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孢子》这个游戏正是从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单位—细胞开始的,所以这个游戏本身是对生物课的契合度是比较高的。
《孢子》在中学生物课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微生物和脊椎动物。
微生物:《孢子》的正常游戏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从一个单细胞生物开始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微生物,包括简单的外形,颜色等。最重要的是给该生物“安装”器官:按照“安装”器官的不同,将决定该生物的食物类型,移动方式等,这将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学生将操纵这个生物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在数分钟的游戏后,该微生物会得到进化:体型和结构变得复杂,解锁更多种类的器官等。经过数次这种进化,该生物最终将登陆陆地。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化身为一个单细胞动物,以一个主观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微生物和它的世界,同时将体验进化的过程。之后老师再教授相应内容的话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脊椎动物:《孢子》里的生物编辑器跟其他编辑器不同,生物编辑器默认的是创造一个脊椎动物。创造生物是从身体部分开始的,而身体部分中间就有脊椎。事实上要控制创造生物的体型,是通过改变脊椎的方向,大小等来进行的。学生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生物创造出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脊椎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脊椎对于生物的作用及重要性。
本次研究尝试了把一个大型的游戏引入课堂,分别在通用技术课和生物课中应用。首先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了,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学到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就目前来看,把游戏引入教学还有很多的障碍,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即便引入教学也只能长期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但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潜力,即能通过虚拟来做到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做到的东西。希望将来我们能够发掘更多游戏的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电脑游戏往往被老师当作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但这恰恰是学生十分有兴趣的一个活动,且这一活动有往往是学生自发开展的,也就是说电脑游戏在学生这个群体中是有很强生命力的,如果一味扼杀不但不能取得很好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孢子》介绍
《孢子(SPORE)》是由Maxis小组开发的一款多种游戏类型整合的电脑游戏。游戏让玩家控制一个物种,使之从单细胞开始进化到智慧生命,继而发展出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最后进行空间探索。与大多数游戏不同该游戏有着十分大的自由度,游戏除了之前所说的一个大体路线外几乎没有什么强制游戏者执行的内容,游戏者可以自由的游历在游戏所创造的世界里,扮演游戏里通过自我创建的角色来体验和学习。
《孢子》这一个游戏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几个编辑器:生物编辑器、建筑编辑器和水陆空及宇宙载具编辑器。游戏从角色到建筑,在到路上的车,天上的飞机,水里的船等等都是要游戏者一手来创造出来的。这显然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几个编辑器的操作都十分简单,只需把需要的形状用鼠标拖入创造区域,并调整大小,细节,让后再把另外的形状拖入,同样进行调整就可以放在之前的形状之上,或者是两个形状一部分融合形成新的形状,这样进行若干次操作后再上好色就能够完成一次编辑。
《孢子》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通用技术课是进几年刚刚在高中开设的一门技术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
教学的过程在操作中实际上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来动手。学生可以一人独力做一份作品也可以由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实际操作之前,老师先应该为学生演示如何进入游戏进而进入将会用到的编辑器,并实际演示一下如何创造一个物体。之后可以采用自由发挥或者是给定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作品。给定的任务可以如一下形式:建造一个未来的家庭住宅;设计在古代风帆动力下的一条船只等,也可以同时布置多个任务让学生自选。而采用自由发挥的情况下少数学生甚至能突破游戏的限制比如用一个飞船编辑器编辑出飞船以外的东西,比如一个动漫角色,这种情况比较少,却反映了学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经过实验,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时间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加上一开始的演示时间刚好是一节课。此外应该再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解答大家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形成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
从整个课程来看,学生在学完第二章设计的基础知识后进行这样一次这样不是很严格按照设计流程的实验一来可以让学生自测在第二章学过的内容,而来可以形成一次设计的经验,在第三章怎样进行设计里与书本知识印证提高。
《孢子》在生物课上的应用
“孢子”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孢子》这个游戏正是从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单位—细胞开始的,所以这个游戏本身是对生物课的契合度是比较高的。
《孢子》在中学生物课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微生物和脊椎动物。
微生物:《孢子》的正常游戏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从一个单细胞生物开始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微生物,包括简单的外形,颜色等。最重要的是给该生物“安装”器官:按照“安装”器官的不同,将决定该生物的食物类型,移动方式等,这将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学生将操纵这个生物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在数分钟的游戏后,该微生物会得到进化:体型和结构变得复杂,解锁更多种类的器官等。经过数次这种进化,该生物最终将登陆陆地。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化身为一个单细胞动物,以一个主观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微生物和它的世界,同时将体验进化的过程。之后老师再教授相应内容的话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脊椎动物:《孢子》里的生物编辑器跟其他编辑器不同,生物编辑器默认的是创造一个脊椎动物。创造生物是从身体部分开始的,而身体部分中间就有脊椎。事实上要控制创造生物的体型,是通过改变脊椎的方向,大小等来进行的。学生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生物创造出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脊椎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脊椎对于生物的作用及重要性。
本次研究尝试了把一个大型的游戏引入课堂,分别在通用技术课和生物课中应用。首先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了,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学到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就目前来看,把游戏引入教学还有很多的障碍,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即便引入教学也只能长期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但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潜力,即能通过虚拟来做到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做到的东西。希望将来我们能够发掘更多游戏的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