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以准确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听得明白;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情感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素养,在实践中,灵活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尊重小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其语文学习以及人格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 表扬激发 兼顾理性 适时点拨 多元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渐占强势地位的时候,教师单纯的“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精彩极了”等评价性语言,就显得太过笼统,太过苍白。“好”在哪里?“精彩极了”精彩在哪里?是语言表达准确无误,还是问题思考全面周详?学生没有搞明白。随着这样的毫无意义的评价持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渐渐地就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浅那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让课堂异彩纷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提高课堂评价艺术至关重要。
一、鼓励张扬个性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思维,剖析问题多角度,全方位,不要人云亦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于漪老师也曾说过:“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可见,语文教学需发展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挥洒自信,勇敢面对挑战。课堂评价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课堂评价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性格,不同认知程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给予不同形式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于是我在教学中便努力追求课堂评价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出色学生、优秀学生、潜质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学生分为热情型、观望型、消极型。这样以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认知的三个维度。如何佳欢同学属于“出色学生”“感性”“积极型”,马欣然同学属于“潜质学生”、“中性”“消极型”。若他们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于何佳欢我会重点评价她的语言之美,会点出她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会让学生记录下来,此外,我还会引导她打开思路,向问题的更深处漫溯;对于后者,我则重点评价他的参与意识,会将他的回答加以提炼,润色,并争取同学们的认同与鼓励。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出色学生便勇于选择独特视角,勤于思考、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优秀学生们便会见贤思齐,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潜质学生,也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获得学习语文的技巧。
二、真情促其成长
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在课堂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但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老师真诚的评价为学生营造自由平和、民主开放的课堂空间。只有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态;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的哲思妙想由衷赞叹;为孩子们的偏颇误解而遗憾惋惜。这时候,倾注真情、睿智幽默的课堂评价,会被学生 看做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他们思维的源泉。当学生回答出色时,我们不应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迸发有哲理的语言时,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观点颇具哲理,这是一条耐人玩味的凡人名言。对了,请大家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明这则凡人名言的作者是××哦!”;当学生的回答观点新颖独特时,我们不妨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造性,这点我特别欣赏。请大胆探索,永远做幸福的思考者!”;当学生的发言能条分缕析时,我们不妨说:“看,我们的大才子(才女)对这个话题如此有研究,而且表述起来层次明晰,这便是学者之风啊!真了不起!”。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不断领略到成就感,参与意识便会越来越强,对待问题也自然会深思熟虑,表述起来定会追求完美。如若学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师亦可就发言的积极性,准备材料的严谨性,表述中的闪光点加以褒奖,从而使他们能自觉融入本属于自己的课堂。
三、点拨扶“危”济“困”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回答起问题来声音颤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脸一红,索性僵在那里的学生。有的老师会选择等待,会说:“再想想!”,可孩子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切入点,课堂陷入僵持。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候,扶“危”济“困”,巧妙点拨,或许他们真的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克时,老师得有“转场”的智慧。我常常采用的办法是:找台阶。给尴尬的同学一个台阶,让他顺势而自思。比如:“哦!别紧张!再想想?要不先请一位‘外援’哦!”,这样的评说后,学生便有了台阶可下,之后,他在聆听中会更为专注的聆听,仔细的思考,为他随后的表达开启了一扇窗。
当学生的回答陷入“死胡同”而无法取得角度的拓宽时,我们切不可“袖手旁观”,应准备随时“救场”。
四、互动呈现多元
课堂上,我们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将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评价的“独角戏”。为学生的思维评说带来审美疲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能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可能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不好”,后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我也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若他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还会给他纠正提高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的评价艺术内蕴丰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 表扬激发 兼顾理性 适时点拨 多元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渐占强势地位的时候,教师单纯的“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精彩极了”等评价性语言,就显得太过笼统,太过苍白。“好”在哪里?“精彩极了”精彩在哪里?是语言表达准确无误,还是问题思考全面周详?学生没有搞明白。随着这样的毫无意义的评价持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渐渐地就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浅那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让课堂异彩纷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提高课堂评价艺术至关重要。
一、鼓励张扬个性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思维,剖析问题多角度,全方位,不要人云亦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于漪老师也曾说过:“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可见,语文教学需发展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挥洒自信,勇敢面对挑战。课堂评价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课堂评价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性格,不同认知程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给予不同形式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于是我在教学中便努力追求课堂评价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出色学生、优秀学生、潜质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学生分为热情型、观望型、消极型。这样以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认知的三个维度。如何佳欢同学属于“出色学生”“感性”“积极型”,马欣然同学属于“潜质学生”、“中性”“消极型”。若他们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于何佳欢我会重点评价她的语言之美,会点出她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会让学生记录下来,此外,我还会引导她打开思路,向问题的更深处漫溯;对于后者,我则重点评价他的参与意识,会将他的回答加以提炼,润色,并争取同学们的认同与鼓励。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出色学生便勇于选择独特视角,勤于思考、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优秀学生们便会见贤思齐,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潜质学生,也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获得学习语文的技巧。
二、真情促其成长
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在课堂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但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老师真诚的评价为学生营造自由平和、民主开放的课堂空间。只有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态;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的哲思妙想由衷赞叹;为孩子们的偏颇误解而遗憾惋惜。这时候,倾注真情、睿智幽默的课堂评价,会被学生 看做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他们思维的源泉。当学生回答出色时,我们不应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迸发有哲理的语言时,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观点颇具哲理,这是一条耐人玩味的凡人名言。对了,请大家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明这则凡人名言的作者是××哦!”;当学生的回答观点新颖独特时,我们不妨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造性,这点我特别欣赏。请大胆探索,永远做幸福的思考者!”;当学生的发言能条分缕析时,我们不妨说:“看,我们的大才子(才女)对这个话题如此有研究,而且表述起来层次明晰,这便是学者之风啊!真了不起!”。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不断领略到成就感,参与意识便会越来越强,对待问题也自然会深思熟虑,表述起来定会追求完美。如若学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师亦可就发言的积极性,准备材料的严谨性,表述中的闪光点加以褒奖,从而使他们能自觉融入本属于自己的课堂。
三、点拨扶“危”济“困”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回答起问题来声音颤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脸一红,索性僵在那里的学生。有的老师会选择等待,会说:“再想想!”,可孩子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切入点,课堂陷入僵持。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候,扶“危”济“困”,巧妙点拨,或许他们真的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克时,老师得有“转场”的智慧。我常常采用的办法是:找台阶。给尴尬的同学一个台阶,让他顺势而自思。比如:“哦!别紧张!再想想?要不先请一位‘外援’哦!”,这样的评说后,学生便有了台阶可下,之后,他在聆听中会更为专注的聆听,仔细的思考,为他随后的表达开启了一扇窗。
当学生的回答陷入“死胡同”而无法取得角度的拓宽时,我们切不可“袖手旁观”,应准备随时“救场”。
四、互动呈现多元
课堂上,我们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将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评价的“独角戏”。为学生的思维评说带来审美疲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能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可能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不好”,后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我也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若他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还会给他纠正提高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的评价艺术内蕴丰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