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技术教育比较分析(上)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邀主持:张来春
  
  欧、美、澳的一些国家在过去的十年中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些深入研究、项目实验和学习材料开发得到了开展。研究这些国家的技术教育课程,对我们规划和反思自己的技术教育不无裨益。接下来的两期我们以连载译介芬兰Jyvaskya大学Aki Rasinen的相关研究文章,介绍和分析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美国六国的技术教育课程。
  本期我们先介绍六国技术课程概观。尽管这些国家在地理上彼此远距离隔离,文化各不一样,技术教育项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课程规划、计划编制过程及课程结构彼此不同,技术课程从形式到方法诸多方面也各不一样,但其课程目标、方法和内容仍有颇多相似的特征,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相同之处。它们之间没有互相矛盾抵触之处,在技术学习所强调的重点上也无显著差别。比如目标包括理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技术和环境的平衡,技术素养的形成发展,以及诸如规划、制作、评价、社会/道德/伦理思考、创新、意识、灵活性以及身份感等技能的形成发展;方法着重那些使学生从事规划、分析、创造、创新、制作和评价的经验;内容涉及技术的系统和结构、技术和工业中的职业、安全的实践、生物工程学、设计、技巧建构、评价实践、技术发展的任务和历史、问题解决策略以及评价社会和自然间的关系。
  


  各国技术学习的途径组织得也各不一样。大部分初等学校阶段的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如手工和科学)整合在一起,因为这一阶段的技术教育主要由班级教师实施,因而比起由学科专职人员传授更为自然和容易。而在初级和高级中等学校通常由特定的学科教师传授,但也普遍强调与不同的学科及周围的社会进行整合,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本文的目的是为规划技术教育课程找寻用以建立理论基础的信息。为此,作者对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美国六个不同国家的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了研究。六国技术教育在过去的十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深入的研究、项目实验和学习材料开发得到了开展。
  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术语描述技术教育,如“工艺”、“设计和技术”、“技术教育”和“科技教育”。本研究中这些词汇被认为是同义的。
  
  澳大利亚的技术教育课程
  
  


  在澳大利亚,技术是学校中八个学科领域之一。技术被分割为四个领域的内容:设计、制作和评价,信息,材料,系统。它们互相关联,是课程监控、修订和改革的基础。
  1.理论基础和内容
  人们每天都面对技术,因此他们必须学习技术。课程即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
  2.国家目标
  总的目标是应对当前和今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提供最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技能,包括: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信息处理和运算(computing)技能
  对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同时发展科学和技术技能
  理解和关注全球环境的平衡发展
  在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事务中做出判断的能力
  3.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技术,人们将更具创新性,知识渊博,技能娴熟,具适应性,有进取心。这将使人们能够:
  审慎、机智地应对挑战
  以创造性的途径产生和应用想法
  将想法变为有价值的成果
  为社区的需要找到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关注方法技巧和产品设计
  以有见识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
  在灵活的团队中开展合作
  欣赏文化差异
  从生活中学习
  运用本地、全国、地区和国际网络
  4.实施目标
  技术是八个宽泛的学习领域的其中之一:
  文科
  


  英语
  健康和体育
  英语之外的语言
  数学
  科学
  社会和环境
  技术
  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其学习是跨学科领域的。技术涉及其他学习领域(如应用科学、工程学和商业)观点和原理的发展和应用。
  在学校教育的强制义务年段中(第1~10年),男女儿童都应当学习技术。中等学校的项目则更为专门一些,到第12年时常常成为各自分离的项目。在中等教育的较高年段,许多技术项目聚焦于离校后的深造以及生活和工作。
  5.其他观测资料
  可以把技术项目组织起来,要么以具体的项目传递,要么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初等学校阶段的技术项目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广阔基础,由班级教师(class teacher,相对于学科教师subject teacher)进行传授,有时也与学科专职人员或其他智力支持人员结合起来,配以多样化的时间分配,允许各种不同的活动。到中学阶段,技术教育包括如下几个不同的学习领域:
  农艺
  计算/信息技术
  家庭经济学
  媒体
  工艺、手工艺术、设计和技术
  


  
  英国的技术教育课程
  英国强制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5~7岁)和第二阶段(3~6年级,8~11岁)着重于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交流技术(ICT)、历史、地理、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第三阶段(7~9年级,11~14岁)和第四阶段(10~11年级,14~16岁)增加了公民和现代语言,其中一门语言要求必修。
  1.理论基础和内容
  为学生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做好预备,是设计和技术教育总的理论基础。通过技术教育使他们学会思考,并创造性地提升生活品质。他们成为自主的、创新的问题解决者,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团队成员。经由需求、渴望和机会,他们形成一系列想法以便设计、制作产品和系统。他们结合实践技能、美学、社会和环境问题,反思并评价现在及过去的设计和技术及其使用效果。通过设计和技术教育,他们成为革新者,以及有识别力的见多识广的产品使用者。尤其,应教给学生:
  完善、设计和交流各自的想法
  运用工具、设备、材料和元件制作高品质产品
  评价过程和结果
  知晓和理解材料与元件
  每升高一阶段,对特定的目标要求更高。到第四阶段,又增加了另一目标:知晓与理解系统和控制。
  2.实施目标
  技术是学校中核心科目之一,男女儿童都进行学习。为获得强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的通用教育证书,要求参加全国性的考试。技术教育的整合在任何方便之处进行,如与文科、数学和科学进行整合。
  3.其他观测资料
  成绩水平共分为九个级别,使得分等级更为困难,其中包含了学生表现品质详细而精确的信息。第九等级的规范非常严格。
  
  法国的技术教育课程
  
  法国技术教育是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1~15岁)四年的必修课目。在学习期间,仅有适应级别(11~12岁)、第一中等级别(12~13岁)、第二中等级别(13~14岁)和定向级别(14~15岁)有详细的课程。初等学校阶段没有特定的计划。
  1.理论基础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阐明工作、产品、人类生活以及技术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标。学生学习技术时,必须面对要求应用技术诀窍和执行能力的具体情景。这些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丰富强化。尤其,技术教育给予学生机会:
  知晓技术系统及其执行和运用
  学习正确地使用该学科的术语
  知晓技术的特定方法,为特定的问题找到多种解决方案
  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发达的专门技术解决问题
  遵循安全防范和生物工程学原理,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设备和控制系统
  观察对于相似的技术问题的不同研究手段和不同技术解决方案
  观察并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
  采取批判的立场,无情绪障碍地参与到科技世界中
  在初等学校阶段,学习简单的机件、电路图、能量生产以及一般的生产。学生参与小型学习项目,特别是运用计算机的项目。中等学校阶段,涵盖了生产、行销、需求分析以及生产和服务中的职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管理(CAD/CAM)的应用经验也包含其中。
  2.实施目标
  与法国的语言进行整合被认为特别重要。这包括术语、字处理、商业评论和明智的消费。法国语言、科学和重视运算的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强调。每周投入技术学习的时间从90~120分钟不等。男女儿童都接受技术教育。
  3.其他观测资料
  初等学校阶段的技术教育由班级教师实施,中等学校阶段则由学科教师实施。全部学习时间的3/5用于手工活动或做中学。技术学习从初等学校到中等学校必须持续,不遗漏对任何主题的覆盖。
  
  荷兰的技术教育课程
  
  荷兰初等学校(4~12岁的学生)的“技术行动计划”由教育部、文化与科学部、经济事务部共同资助,其目的是激发人们对初等学校校园内外技术的注意。该计划对思考和行动的结合给予了重视。
  在荷兰,所有学生都进入综合学校直到15或16岁。在对基础教育内容进行了全国性的论争后,其目前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学习15个学科领域,其中之一便是技术。有五类一般的目标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要达成:
  工作于跨学科的主题
  学会实施计划和任务
  学会学习
  学会交流
  学会反思学习过程和未来
  对技术则从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学习:
  技术和社会
  技术产品和系统
  产品设计和制作
  1.理论基础和内容
  技术教育课程总体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
  熟悉技术那些对文化理解、对学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对发展学生技术能力等至关重要的方面
  获得对技术功能的知识和理解,及其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积极地应用技术
  学会为人类的需求设计和形成解决方案
  学会如何以安全的方式使用诸多技术产品
  获得机会探究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能力和兴趣
  具体的、特定的目标被分别组织在技术与社会、技术产品与系统、产品设计和制作的标题之下。
  2.实施目标
  技术教育课程应当提供平等的机会,并对男女儿童都进行要求。初等阶段并不作为单独的科目领域,而是与手工艺、文科及自然科学整合在一起。中等阶段作为独立的一个学科领域,但也与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进行整合。中等阶段的前两年,每周学习两个教学时;中等阶段共分配给技术教育180个教学时。
  3.其他观测资料
  中等学校项目完成,给以国家级考试。
  
  瑞典的技术教育课程
  
  在瑞典,与技术教育等同的术语称为“工艺”。根据其国家课程,技术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对工艺本质的理解,尤其是理解技术对生产、社会、物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专门技能成为控制和使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
  学生被寄予期望获得基本的技术能力。这一能力来源于获得有关技术任务的知识、历史视角的知识和反思技术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此外,还需要发展分析和评价社会、工艺和自然背景下人类团队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学生将理解工艺及其影响环境的方式,许多处理基本价值的伦理问题亦被提了出来。
  1.理论基础和内容
  瑞典技术教育主要的目标是:
  学习技术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及工艺对人、社会和自然的影响
  围绕学生的世界发展其工艺意识
  反思和评价针对人类、社会和自然选择不同工艺的影响
  更新技术知识结构,并在实践情形中运用工艺
  对工艺拥有积极的兴趣,对自己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
  需要达成的目标的呈现,采取的是描述五年级和九年级结束时学生应当学会的内容这一方式,达到这些目标为选择职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了基础。
  主要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活动和探究。学生从事测试、观察、计划、构造和评价等活动。
  2.实施目标
  初等和初级中等阶段都要学习工艺。工艺应和历史、科学及社会研究整合起来,并对男女儿童同等提供。工艺学习应当:
  促进视野的发展,这种事业是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看工艺对个人、社会和自然的作用
  阐明人类、工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
  传达工艺的目的是变更、储存和控制
  呈现元件-系统的观点(component - system point of view)
  包括在识别和解决问题的工艺环境中建构经验
  3.其他观测资料
  课程文件传达了一种信仰,即技术文化主要建立在传统的实践知识(通过实际工作获得的)的基础上。而当前的科技发展比过去更多地以科学研究和系统开发为基础,这一点应当反映到学校的课程中。
  
  美国的技术教育课程
  
  美国各核心学科都有国家标准。最后形成标准的学科就是技术教育,标准于2000年初得以通过。“为了全体美国人的技术”项目花了数年时间从事技术教育的研究和开发。1996年,一份称为《为了全体美国人的技术:技术学习的原理和结构》的初始声明和政策文件出版。这份出版物为美国技术教育提供了基本根据,并成为《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的哲学基础。这两份文档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编制做好了计划。
  1.理论基础和内容
  美国技术教育首要的原理,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技术素养,因而能够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技术被定义为人类行动的创新。技术教育的框架建立在技术的普遍准则之上。这些普遍准则被认为是重要而持久的,即便在不确定性和加速的变化主宰一切的时代。在本研究开始时,这一普遍准则包括知识、过程和背景。尽管这些普遍准则随着标准最终版本的发布已发生了变化,它们无疑代表了最初的哲学观。
  
  2.实施目标
  从幼儿园直到初级和高级中学甚至之后,技术都应作为核心学科之一
  技术教育可以和学校其他科目特别是科学和数学整合起来
  每一学习阶段都应当要求男女两性儿童必修技术
  地方条件、个人志向、生涯目标、能力将影响技术素养课程的开发
  最终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所有人的技术素养
  3.其他观测资料
  《技术素养标准》经历了长时间的广泛评论和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国家工程师学会和国家研究协会这两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组织密切地参与了标准的研发。
  小结:六国课程概要
  六个国家的课程文件差异显著,各不相同。一方面,细节型的文档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细节,规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如澳大利亚、英国);另一方面,标准型文档指定应满足的目标,而非实际的课程(如瑞典、美国)。其中标准型文档更为通用,也允许较大的灵活性。法国、荷兰则运用结合了这两种类型的指南。
  根据对六国技术教育课程的研究,发现男女儿童都应当学习技术。所有课程中,都强调学习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瑞典还特别强调技术史的重要性。法国是惟一没有直接谈到学习技术与环境关系的国家。所有国家中,都强调了学会规划、制作和评价。澳大利亚、美国的课程包括忍耐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澳大利亚的课程中,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亦是一明显的着眼点。
  文见:An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Six Countrie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Vol. 15 No. 1, Fall 2003。
  
  (作者单位:芬兰大学教师教育系译者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200436)
其他文献
当前,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一是是否符合新课标;二是教学模式新不新;三是教学手段用得是否恰当;四是新教材是否吃透,目标、重点难点是否准确。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关于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进行简略分析。     整个设计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现在化学新课程的基本体系是:初中从生活走向化学;高中是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标理念中,强调了“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深刻的人文内
期刊
从《游天然动物园》教学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是一堂典型的常态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课。在这节课中,涵盖了字词的教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的复述,还进行了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语文学科而言,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甚至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味极浓,是教师可以效仿并具有实效的课。  1.网络与语文课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
期刊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践性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说实践性是物理教学的难点,除了把实践经验抽象为理论、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是并不容易的事外,还在于受条件的限制,一些揭示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实验,在中学无法做,或者是实验并不能直观反映出物理现象的规律,如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等,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的坡度和难度。这大概也是许多学生
期刊
打开谢老师的课件,优美的音乐、诗意的画面夹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之怦然心动。  “文为心声,曲为文生”,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者营造一种感染力强的情感氛围,让人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有最直观的把握。课件中有两段音乐,听来,仿佛眼前淌过记忆中故乡门前的那一道潺潺的小河,耳畔飘来亲人在炊烟升起时那悠长的呼唤声,心头涌出与朋友相聚或分散的苦乐。而《过故人庄》恰恰就是这样一幅充满桑麻的清香和菊
期刊
编者按:  在钟和军老师主持的“回归教育网站”(www.hgjy.net)上,一群年轻老师每天都在写着“我的教学故事”(博客Blog)。他们谈自己课堂上发生的故事,谈自己和学生交往的故事,也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还叙述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在这里,他们记录了一段彼此的交往故事,反思了自己走过的教师人生,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作了交流,引人深思,感人肺腑。    留言篇    矜持(林霞)发表留言于
期刊
标准模块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标准条目  (三)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⑴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⑵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
期刊
做课件是为了什么?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从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小学Flash课件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课件是在炫耀技术,在追求形式美。一个好的课件,要能实用、好用和通用,一句话,即能为我所用。所谓“实用”,当然是指能辅助你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它,你会留下遗憾。所谓“好用”,是指这个课件能否听从你的指挥,而不是你要去听从它的摆布。至于“通用”,自然是大家都能将它派上用途,它不只是作者的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常常抱怨无法实现自己学习的愿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笔者也深有感触。  最近参加了一个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会,会上专家的讲座非常精彩,往往是听得入神而忘了笔记,忙于笔记又遗憾漏掉了听的乐趣。其实,哪一位教师不愿意拥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呢?或许,可以运用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传递式培训来使更多教师受益,但是传递者素质参差不齐,其间信息层层衰减,到达普通教师这一级的培训质量就可想
期刊
采访对象:  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  金陵苏州市电教馆馆长  毛向辉UCI维众投资公司副总裁  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博士  陆李松浙江海盐教研室主任  陆今茂苏州昆山市中学高中物理教师    本文从不同的专家视角来探讨Blog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探索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为探索之路上的人们提供借鉴。  黎加厚教授,您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基于Blog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是教师主
期刊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平平凡凡,精彩无限。关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孩子们的心语,有鼎艺的浇灌,相信更多的小树会成长!”这是网友给鼎艺的评价,也是编辑推荐它的理由!                网站有学生作品、课徒画稿、名画解读和教学设计等十余个栏目,涉及师生作品、教学论文、教育随笔、名画欣赏及解读、教学设计等与美术教学相关的内容,发展艺术教育事业,延伸美术课堂教学,提供美术教育教学交流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