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催生的世界首张气象图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理想中的学术研究,素来凌驾于政治势力与军事斗争之上。仿佛只有敢于抵抗外来压力的学究,才堪称学界典范,只有独立自主的研究及其成果,才体现科学精神。然而历史证明,并非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政治斗争的绝缘体;也并非所有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与政治势力毫不相干。
  1854年11月,法国第二帝国时期,世界第一张气象图在海王星的发现者、巴黎皇家天文台台长尤班•让•约瑟夫•勒维利埃手上诞生,这正是法国集权时代学术活动依旧兴盛的一个鲜明例证。
  当年3月,隐忍多时的法英两国进军奥斯曼,联合该国共同抵抗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巴尔干地区持续了一年多的侵略阴谋,史称“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意图为巴尔干半岛的东正教徒“提供保护”,切断英国连接印度的陆上交通要道,不利于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另一厢,以法国人为主的天主教徒和以俄国人为主的东正教徒在该地区彼此仇杀不断,早在第二帝国建立初期,法国保皇党人便为此群情汹涌,一直伺机报复。
  中产阶级出身、先后就读于路易大帝中学和巴黎高等工科学院这两间顶级名校的科学家勒维利埃,便是一位在法国应用科学领域出了名的保皇派。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相继游走于政界和学术界,因鲜明的保守派作风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备受保皇党人追捧。而作为一名天体力学专家,他于1846年9月与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一起,成功推算出并论证了太阳系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存在,在欧美学术界引起轰动。勒维利埃因此获得皇帝接见,并被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国家骑士勋章,保守派主力媒体、法国《皇家》杂志赞扬他的成就为“继牛顿重力定律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在自由派风气浓厚的法国学界,原本因政治立场不大受众人欢迎的勒维利埃因这一科学创举实现了华丽转身,从此在法国学界平步青云,国家甚至专门为他在法兰西科学院设立了天体力学部;1854年1月,巴黎天文台正式更名为皇家天文台,勒维利埃获得皇帝的直接任命成为台长。甫一上任,他便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保皇派理念推向了极致:所有科研成果发布均署名皇家天文台,发布之前须通过台长本人审核删改;各研究项目的设立需通过台长批准,研究工作逐层细化,每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汇总交由不同级别的研究人员完成,科学家不可单独操作研究项目、独立聘用研究团队……这严酷的等级制度和集权主义自然遭到相当一部分专家的反感,他们以集体辞职的形式向主管机构——法兰西科学院表达不满,个别激进人士还不惜以自杀相威胁。然而,在一片反对浪潮中,勒维利埃依旧我行我素——作为一名坚定的保皇党人,帝国利益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而远在巴尔干半岛上如火如荼的克里米亚战争,恰恰又为他提供了开发新科研项目的良机。
  1854年11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从西欧横扫东欧,克里米亚战场上的英法联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联军当时已遭俄军围困一百多天,弹尽粮绝之际,暴风的突袭无疑是雪上加霜,总计41条战舰在黑海沉没,帐篷、粮草等物资被席卷一空,更可怕的是风雨过后爆发的大型流行病——霍乱、伤寒、痢疾——联军死伤人数达12万,仅法国就损失了9万5千名士兵,其中7万4千人死于疾病。消息传来,举国皆惊,勒维利埃从其专业角度出发,也深深为联军不谙气象环境、未能提前做好防风准备而感到痛心。第二日,他迅速下令召集法国境内24座天文台台长,动用一切人力物力,搜集分析气象数据,连夜制作克里米亚战场实时气象图,以备法国海军之用。
  各天文台不敢怠慢,研究团队立刻动员,其中13个地区天文台还首次使用了电报技术传递数据,各地资料向巴黎天文台汇总。在勒维利埃的笔下,世界上第一张实时气象图终于成形。随即,它便被发往远在黑海的法国海军部队。开创了气象学发展史上先河的勒维利埃并不满足此,为长远计,他在接下来数年时间里,以国家名义将“气象图研制计划”推行至整个欧洲,包括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等59座国家和地区级天文台都纷纷加入计划,集权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勒维利埃实现了崇尚独立自由的科学家们所无法实现的科学奇迹:在众多国家参与之下,1863年,覆盖全欧洲的实时气象监测体系建立,每24小时更新一次的气象预测与通报机制开始实施,以德国汉堡为汇总中心,欧洲人开始养成每日接收天气预报的习惯。勒维利埃也因此成为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他的名字,与71位法国杰出科学家的名字一起,于1986年镌刻在了巴黎艾菲尔铁塔塔身之上。
  一场争权夺势的地区利益之战、一场政治理念在学术界的激烈角逐,竟催生了一项科学工程的建立。今天的人们在打开报纸、电台、电视机时往往对天气预报投以不经意地一瞥,因为过于熟悉,早已淡漠了它对日常生活乃至国家行动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却无法忘记,口碑不佳的保皇党人勒维利埃为人类做出过贡献。
其他文献
18世纪的报纸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读者范围也有所扩展。但是作为一个行业来说,报纸在法国的地位依然低下。法国当代报刊史学者指出:“报纸已经显露出来的重要性,本来应该使它受到重视。可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依然是书籍和小册子。报纸,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还是被动和消极的。对于社会上进行的斗争,报纸只是客观反映,并不能真正触动。真正能够对事态发展产生影响,还要靠传统的文学作品。在18世纪,办报还
期刊
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大都督公告“永久建立共和政体”,并照会各国驻汉领事,宣示“推倒满清政府,建立民国。”这并非改朝换代,而是砍下2000年暴政专制的头!    2010年10月10日10:40,飞机在武汉机场徐徐降落。中午时分,天气阴沉,细雨绵绵,笔者驱车横渡长江,来到武昌红楼广场。  99年前的今日,武昌全城惶惶不安,吹着大革命山雨欲来的狂风。秋雨滴面,笔者恍惚间跌入了那场改写中国历史
期刊
这是一批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特殊身份的大学生,许多人还没来得及选择就被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不仅是背着麻袋来装知识,更是来“上大学,改造大学,管理大学”。  1974年夏天,20岁的清华雷达专业新生,庞亚军从北京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上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小城绵阳,因为坐车的时间太长,他脚上的翻毛皮鞋都脱不下来了。刚刚下车,他就发现这里居然还有麻风病人,而街上挂的横幅上则写着“一定要消灭血吸虫
期刊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过:“自由,至少意味着这样的权利:别人不想听,你照样可以说。”然后,即使在以言论自由著称的美国,确立诉说别人不想听内容的自由,其实也经过一段漫长的道路,而期间经历过的峰回路转,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大法官的思想变迁有很大关联。  霍姆斯生于1841年,哈佛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南北战争中受伤三次,侥幸生还,执业多年后,于1903年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那时,言论自由的含义仍十分狭窄。
期刊
革命和保皇之争,是晚清的一大公案。革命的头儿是孙中山黄兴,保皇党的头儿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前者主张革命,后者主张改良。论闹事的资格,孙中山比较早,但闹的动静比较大,还要算康梁。甲午之后到新政之初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康党的时代。直到国内立宪派兴起,他们的灵魂也是康梁的思想。革命党后来居上,教科书上说,是源于一场大论战,革命党人的生花妙笔,战胜了保皇党。但这实在不好判定,两家打笔仗,谁输谁嬴,其实没法算
期刊
统一  冯国璋就职通电  “国璋由宁北上,曾于艳日通电布闻,一号抵都,亦经电达。目击京畿秩序,渐复旧状,商民乐业, 廛市无惊,感观之余,差堪欣慰。比即恭诣黎大总统寓邸,敦请复任,期卸代理仔肩,黎公谦退为怀,坚不见允,再四陈劝,意竟难回,国璋既摄职权,无可诿让。而本月六日,适为新任驻京比国公使呈递国书之期,各国公使,亦订于是日修觐见之礼,均已查照院部成案代行各仪。自雇藐躬,膺滋大任,虽暂时承乏,而兢
期刊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尽管经历了战争、动乱,但在一些涉及国防工业的尖端科技领域,始终没有落下太多,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那个时代以清华物理系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支撑着这个民族的大国底气。    1999年,共和国建立50年之际,23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授予23位科学家。没有他们,中国就不会有核弹、导弹、人造卫星。在这23位功勋者中,有6位出自清华老物理系,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
期刊
你可能喜欢香草曲奇、香草冰激凌,不过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整个世界都已经被香草浓烈的香气迷住了。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生活中香草真是无处不在。  从甜点、冰淇淋、咖啡,到搭配白肉与海鲜料理,香草运用的范围极广,除了作为食物,香草还是香水、香烟、肥皂的原料。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生活中香草真是无处不在。  香草又名香子兰,是兰花的一种,全球热带地区至少有150种香草,非洲的很多地方有多种香草兰,但是凡是能
期刊
民主  蒋介石就职演说  “我们必须尊重宪法,实行宪法,确立法治的基础。同时更须全体国民了解民主的真谛,向真正的民主而学习。要知道民主制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表现在政治方面,也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以及各种职业的活动上面,民主国家的国民,决不放弃权利,也决不推诿义务;民主是要少数服从多数,但绝不是多数压迫少数,更不容少数劫持多数。每一个公民要有自尊心,要有表达公正意见的机会,也要有接受批评和牺牲小我的精
期刊
强国  孙中山誓词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颠覆满州专制既成,而“图谋民生幸福”,于民国第一任总统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民国之难建,民主之难行,民生之多艰,让孙文不得不考虑“旧经验、旧手段”。  清宣统三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