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伟大法官的通信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过:“自由,至少意味着这样的权利:别人不想听,你照样可以说。”然后,即使在以言论自由著称的美国,确立诉说别人不想听内容的自由,其实也经过一段漫长的道路,而期间经历过的峰回路转,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大法官的思想变迁有很大关联。
  霍姆斯生于1841年,哈佛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南北战争中受伤三次,侥幸生还,执业多年后,于1903年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那时,言论自由的含义仍十分狭窄。在霍姆斯心目中,保护言论自由,就是防范“事先审查”而已。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洋溢着浓郁的鹰派气氛,连“德国泡菜”也被改称“自由卷心菜”,“法兰克福香肠”则被改名为“热狗”,反战言论更是被拼命打压。国会出台《反间谍法》,要求对任何反战或“不忠诚”的言论定罪。
  1919年,三起涉及《反间谍法》的官司来到最高法院。三起案件的判决意见都由霍姆斯执笔。在“申克诉美国案”中,被告因寄送传单给即将应征入伍者而被指控。传单说,战争是资本家的阴谋,征兵侵犯了宪法基本权利。下级法院以违反《间谍法》为由对他们定罪。被告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此案的关键,在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的言论自由是否应受限制,若加以规则,又应持何标准。霍姆斯认为:“即使是对言论自由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保护一个在戏院里谎称火警的人。”至于认定标准,霍姆斯指出,这要看“(那人)使用的言词,就当时特定的环境而言,是否会造成一种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使得国会有权阻止恶劣后果的发生。”根据上述标准,霍姆斯维持了对三起案件被告的有罪判决。
  霍姆斯的判决貌似确立了新的言论尺度,结果却令民权人士十分失望。因为“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本身也十分含糊。发布反对战争与征兵制的言论,真会导致战事失利或人员伤亡这样的危险么?寄送传单与在戏剧谎称失火的行为,能做简单类比么?1919年11月,又一起《反间谍法》案件来到最高法院。在这起案件中,四个人因在楼顶散发反战传单被捕,其中三人被判20年监禁。人们预测,霍姆斯这次仍会赞成维持原判。
  最高法院果然以7票对2票维持原判,但是,霍姆斯这次却投了反对票。他发布异议意见称,“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固然正确,但还应增加两个限定,即“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缓”。如果被告只是发送传单而已,不可能立即引起军工停产或士兵倒戈,就没必要施以刑事处罚。他说:“国会不能禁止人们努力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想法。现在,没有人会认为百姓私下印行的传单,会对国家军备造成立即危险。……时间已经颠覆许多信念……这是一场实验,正如所有生命都是一场实验……当这一实验成为美国制度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就应当警惕,防止试图钳制我们所痛恨并确信是罪该万死的言论,除非这些言论导致迫在眉睫的威胁,以致需要限制它们才能挽救国家……。”尽管霍姆斯的意见只得到路易斯•布兰代斯大法官一人支持,但对美国的言论自由历史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延续至今的主流立场。人们禁不住要问,仅仅八个月时间,之前颇为保守的霍姆斯大法官,想法为什么会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
  一切都与一场相遇有关。1918年6月,霍姆斯因私出行,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名叫勒尼德•汉德的年轻法官。36岁的汉德是纽约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刚刚审结著名的“《群众》杂志诉帕腾案”。这起案件中,《群众》杂志因抨击战争与征兵制,被邮政局长阿尔伯特•波尔森勒令禁止投递,杂志社随即告上法庭。汉德法官不顾外界压力,判邮政局败诉,他在判决中说:“《群众》刊载的文章虽对战争充满敌意,也不当地鼓励反战情绪,但是,不管这些作品是适度的政治推论,还是过激、不当的谩骂,在美国这个以言论自由为权力最终根源的国家里,个人都享有批评政府的权利……钳制这些可能动摇人民意志的言论,无异于镇压所有敌对的评论和意见……言论只有在直接煽动叛乱、反抗等行为时,才构成间谍类犯罪,如果把合法议论当作挑唆煽动,就是驱逐了民主政治的守护神,是最大的不宽容。”在当时的气氛下,汉德的判决显然需要很大勇气,但很快被上诉法院推翻。略有些沮丧的汉德利用与前辈霍姆斯邂逅的机会,畅谈了自己对言论自由限定标准的看法,霍姆斯对此未置可否。
  离别之后,汉德致函霍姆斯,再次阐述了他对言论自由与政治宽容的看法。霍姆斯倒是迅速回了信,却把话题扯到另一起案件上。三起《反间谍法案》终审判决后,汉德又针对判决内容写了回信,他说:“只有构成直接挑唆时,言论自由才应受到限制,但是,什么是直接挑唆,不应该交给陪审团判断,因为这类案件发生时,民众的情绪容易激动,对陪审团的公正会造成很大影响。”此时,霍姆斯已读过汉德在“《群众》杂志案”的判决意见,他复信称:“我所说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和你所说的‘直接挑唆’没有本质区别,我搞不清咱们俩的分歧所在。”
  这一时期,哈佛大学教授泽卡赖亚•查菲也开始就言论自由问题发表观点。1919年6月,查菲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战时的言论自由》一文,赞赏霍姆斯提出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但也就这一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批评。而查菲的观点,与汉德信中提出的标准,正好不谋而合。霍姆斯注意到了查菲的文章,认真阅读之后,他结合汉德信中的观点,开始重新思考“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有趣的是,查菲之所以发表那篇文章,完全是受汉德“《群众》杂志案”判决意见的启发。在后来给汉德的信中,他还专门强调了这一点。
  霍姆斯修正后的意见,赢得人们无数赞誉,他本人也被称为重新确立言论自由标准的功臣。而汉德却很少谈及自己在这起案件中的作用,他后来成为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并在这个位置上退休。1961年,汉德去世时,与霍姆斯被并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法官之一。这四个人中,只有他没有出任过最高法院大法官。几年后,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正式认可了汉德在“《群众》杂志案”中提出的言论自由认定标准。■
其他文献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   这誓言,距今已然百年。也正是由此,民国开启了它命运多舛的历程。  总统的誓言,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种个人承诺,更应该是看作他所代表的国家政权对国民的承诺。  由孙文开端,历任民国总统无不给国民许下了庄严的承诺。袁世凯在誓言中,要“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黎元洪在誓言中,
期刊
不仅是三门峡,这条黄河就是水利人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学习的,不只是战胜自然的技术,更有价值的是人类与自然、科学与政治的相处之道。  1989年元旦刚过,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称黄委会)主任的纽茂生就约黄委会干部处处长冯国斌去谈话。纽茂生问冯国斌:组织上想提你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副局长,想听听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去?冯国斌答道,能到三门峡,你不提拔我,去当处长我也愿意。  早在1965年从清华大
期刊
“经4班”亲历了光彩重生的80年代,从灿烂到终结。他们命中注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参与者、反思者、受益者和负重者。  1984年的9月3日至5日,是清华大学校历规定的1984级新生报到时间。  刘小航在他第一次踏进清华校门前,还不曾说过一句普通话。他来自四川南充高级中学,那年高考的分数他至今还会脱口而出:553分,在南充地区名列前茅。到清华报到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新生报到的地点就设在清华学堂大门
期刊
百岁之命,于一个人,“是其正也”;于一所大学,则正值厚积薄发、生机勃勃之年。今日清华,历百年而枝繁叶茂、巍然而立,“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按梁启超八十七年前的寄语,可谓“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盛世高寿,自不免祝辞纷纷。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实的期望,则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看历史》杂志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士,给清
期刊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结束了他辉煌又落寞的一生。在他的身后,他的学生成了最哀伤而又最被忽视的一群人。在传统式微的时代,他们就像一株株历尽劫灰的槁木,坚强地挺立着。    ■最后的午餐    1927年6月1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午宴在工字厅举行。对王国维和他的弟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喜庆而又略带感伤的日子——宴会话别后,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留校继续研读,其他人则将各奔前程。  
期刊
和平  蒋介石替李宗仁拟的“继任文告”  “总统蒋公轸念国家之艰危,顾恤人民之痛苦,促成和平之早日实现,决然引退。宗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代行总统职权,自揣庸愚,膺兹重任,曷胜惶恐。唯是宗仁追随总统革命二十余年,深知其处事持躬悉以国家人民为重,而对于个人之进退出处,严谨光明,心志既决,不可移易。宗仁仰承督责,不容辞谢,唯有黾勉将事,效忠国家,冀使中枢之政务不坠,而总统救国救民之志业有
期刊
公元前206年4月, 身在咸阳的韩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究竟是跟随项羽回到故乡楚国,还是跟随刘邦前往汉中?他必须马上决断。  韩信是淮阴人,地方在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一带。韩信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229年左右。这一年,以楚国的年历计算,是楚幽王九年,以秦国的年历计算,是秦王政十八年。韩信出生的时候,淮阴是楚国的国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编制成了秦帝国的东海郡淮阴县。所以,以出生地而言,韩信是楚国人。 
期刊
18世纪的报纸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读者范围也有所扩展。但是作为一个行业来说,报纸在法国的地位依然低下。法国当代报刊史学者指出:“报纸已经显露出来的重要性,本来应该使它受到重视。可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依然是书籍和小册子。报纸,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还是被动和消极的。对于社会上进行的斗争,报纸只是客观反映,并不能真正触动。真正能够对事态发展产生影响,还要靠传统的文学作品。在18世纪,办报还
期刊
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大都督公告“永久建立共和政体”,并照会各国驻汉领事,宣示“推倒满清政府,建立民国。”这并非改朝换代,而是砍下2000年暴政专制的头!    2010年10月10日10:40,飞机在武汉机场徐徐降落。中午时分,天气阴沉,细雨绵绵,笔者驱车横渡长江,来到武昌红楼广场。  99年前的今日,武昌全城惶惶不安,吹着大革命山雨欲来的狂风。秋雨滴面,笔者恍惚间跌入了那场改写中国历史
期刊
这是一批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特殊身份的大学生,许多人还没来得及选择就被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不仅是背着麻袋来装知识,更是来“上大学,改造大学,管理大学”。  1974年夏天,20岁的清华雷达专业新生,庞亚军从北京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上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小城绵阳,因为坐车的时间太长,他脚上的翻毛皮鞋都脱不下来了。刚刚下车,他就发现这里居然还有麻风病人,而街上挂的横幅上则写着“一定要消灭血吸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