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错觉合取效应”实验材料,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行为水平的指标,探讨在coacfion的情景下,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及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对个体任务操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无论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其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成绩差异量时的行为水平。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下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10%、30%、40%。对个体心理紧张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心理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比较。
  关键词 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可达性。
  分类号B849:C91
  
  1 前言
  
  社会比较又称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Festinger提出的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力求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持有正确的观点、信念和看法,并且有正确了解自己能力的动机:当不能恰当地通过物理的或客观的手段检验个体的观念正确程度和能力水平时,个体将会把自己与其他相似个体进行比较,为主观上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信息。根据社会比较的不同对象,可将比较分为上行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下行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和平行社会比较。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后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对比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研究发现,影响社会比较产生不同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快乐水平、自尊水平、比较目标的可达性、个体的自我确定性、比较信息的特异性、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亲近性以及是否是群体成员等。
  


  可达性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成就状态的知觉。不同社会比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带来的知觉、行为的改变不尽相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Seta等人研究发现,当两者能力差别很大的时候,个体不会进行社会比较,LockWOOd和Buunk的研究同样发现,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调节着上行比较信息对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若个体知觉自己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功时,上行比较信息会产生同化效应;若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水平,上行比较信息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对下行比较信息亦是如此。
  


  Coaction情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完成相同任务的情景,一方对另一方来说就是coac,tor。Bond和Titus等人认为,coactor的出现将会导致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现象。Zaionc认为,当个体仅仅处于coaction情境中,其唤醒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出现社会促进效应。而Cottrell则指出,个体觉察到情境中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才是使其行为水平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Dominique Muller等人[12,13]认为,当coactor的出现表现为一种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威胁或潜在威胁时,就会出现聚焦效应(froellsing effect),从而导致个体的行为水平提高,这一结果支持了分心一冲突理论(distraction-con-flict eory),该理论认为,coactor的出现导致了注意分配,个体为了解决来自任务本身以及任务以外的信息,就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出现了注意集中现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水平。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个体在coaction情境下。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和比较方向是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水平;并试图找出在何种条件下。个体的唤醒水平最高,行为水平最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来自西南大学94名有偿被试(男性29人,女性65人),年龄18~25,平均年龄为21.5岁。
  2.2 实验材料
  采用Treisman和Paterson的“错觉合取效应”的实验材料,材料为9×9cm的正方形图片,非合取项目图片上包括4个“S”,5个斜线、5个直角图形和一个$,错误判断为:有$,但判断没有$;合取项目图上包括5个“S”,5个斜线和5个直角图形,对该图片的错误判断为:没有$,但判断有$,即出现错觉合取效应。共160个项目,其中包括80个“合取项目”和80个“非合取项目”。两类图片随机呈现,先在屏幕上呈现固定注视点“+”1000ms,再呈现任务图片70ms,之后呈现一幅由随机字母组成的图片1700ms,并要求被试在此期间判断是否出现了“$”。呈现顺序见图1。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4被试问设计,第一个变量为比较方向,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第二个变量为比较可达性,用成绩的差异量表示,分别为10%、20%、30%、40%,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因变量为任务操作水平,指标是被试完成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
  随机分配被试。其中47人为上行社会比较组,47人为下行社会比较组。将上行社会比较组成员和下行社会比较组成员随机两两配对。并告知二人需要在同一实验室内同时进行实验,之后带领其进入同一实验室。
  实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均需要完成32个错觉合取项目的测试,其中16个为错觉合取项目,16个为非错觉合取项目,各项目随机出现。要求判断屏幕中是否出现“$”,出现按“P”,没有出现按“Q”。之后,告诉上行比较组被试其正确率为50%,同一实验室内的coaetor(即下行社会比较组成员)的正确率为60%或70%或80%或90%。同组成员均知道对方成绩。第二阶段,各被试完成160个错觉合取项目测试,其中80个为错觉合取项目,80个为非错觉合取项目,各项目随机出现。
  被试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操作检验,要求被试写出实验前测中自己和coactor的成绩,并填写自编心理紧张度问卷。实验全部结束后告诉被试实验的真实目的。
  采用SPSSl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填写自己和对方的反馈成绩,若报告不正确,则删除该被试数据,以保证每个被试均自动进行了比较。经检验,删除了2名被试的实验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检验
  为检验是否存在错觉合取效应,将被试第一阶段合取项目正确率和非合取项目正确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合取项目正确率(M=41.21%,SD=26.71%)显著低于非合取项目正确率(M=65.29%,SD=30.68%),t(91)=4.69,p<0.001。说明该实验材料有效。
  3.2 不同比较方向、不同可达性对操作水平的影响   3.2.1 不同比较方向、不同可达性对正确率的影响
  在不同比较方向和可达性条件下被试完成任务的成绩见表1。
  将被试第一阶段的合取项目正确率做为协变量。对被试在第二阶段的合取项目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合取项目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1,83)=5.45,p<0.001,说明引入协变量进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合取项目的可达性(即成绩差异量)主效应显著,F(3,83)=2.94。p<0.05,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被试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成绩差异量为40%的被试,当成绩差异量为30%时,被试的正确率高于成绩差异量为40%的被试。引入第一阶段合取项目成绩后,不同比较方向和可达性下个体操作水平的差异见图2。
  由图2可知。无论是上行社会比较还是下行社会比较,当成绩的差异量为20%的时候,个体的正确率都是最高的。当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30%、10%、40%;当个体进行下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10%、30%、40%。
  3.2.2 不同比较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比较和不同的可达性条件下,被试问的反应时均不存在差异(p>0.05)。
  3.3 个体心理状态分析
  为考察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比较条件下心理紧张度的差异。对被试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比较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83)=4.51,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时候,其心理紧张度(M=25.36,SD=0.69)显著高于下行社会比较(M=23.31,SD=0.68)。说明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的时候,会更加紧张。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这一结果支持Lockwood等人的研究,在进行上行比较时,当成绩差异量较大的时候,即可达性较低,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时。上行比较信息产生了对比效应,因此,40%的成绩差异量组的正确率是最低的;当个体知觉自己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就时,即可达性较高,上行比较信息产生了同化效应,个体完成任务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有更好的行为水平。当向个体呈现上行比较信息,个体的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时候,个体将面临挑战或威胁两种状态。本研究认为,较大的成绩差异量(较低的可达性)使个体面临较大自我评价威胁,个体知觉自己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水平,处于威胁状态,因此行为水平较低,较小的成绩差异量(较高的可达性)不足以有效的激发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因此行为水平也较低;中等程度的成绩差异量能够较好的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使之具有更高的行为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进行下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10%、30%、40%。在进行下行比较时,当个体知觉到coactor的成绩不会超过自己时。coactor的成绩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则其成绩较差,反之,当个体知觉到比较目标的成绩会超过自己的时候,coactor的成就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则成绩较好。
  高田利武发现,在缺乏客观的物理标准的情境中,人们自我判断的确信程度会下降,此时,他们要求知道别人的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与别人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倾向明显增加。实际上,人们许多社会比较行为都超出了试图确切了解自己的范围。而是了解自己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超过了别人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因此,个体进行比较的动机是影响比较对象的选择以及比较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出于不同的动机,个体会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如自我评价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平行比较,自我完善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自我肯定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下行比较。当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较低的时候,该任务对个体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性,无法激发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当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较高的时候,该任务对于个体来说并不具有挑战性,因此也无法激发个体的较为强烈的比较动机,当可达性适中的时候,该比较标准既不会让个体感觉到毫无挑战性而对任务失去兴趣,又不会让个体感觉到威胁太大而放弃竞争,根据叶克斯——多得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行为水平,因此。适度的比较目标可达性可很好的激发个体自我完善的动机,产生同化效应,提高行为水平。
  另外。对于比较标准的选择也会影响比较的效应。当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的时候,往往存在两种比较标准:绝对比较标准和相对比较标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行为水平就是绝对标准,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行为水平则是相对标准。当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的时候,如果相对的标准无法让个体获得准确的自我评价,则会选择绝对标准作为比较的标准。当个体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时,40%的成绩差异骨让个体感觉无法达到,与之比较将不会获得积极的评价,那么,个体就不会希望与对方进行比较,转而选择与绝对标准进行比较。因此个体受到该相对比较标准的影响较小;当成绩差异量为10%时,可达性较高,较小的差距让个体除了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外。还希望有更多的参照标准,从而获得对自己更准确的评价,因此受到该相对比较标准的影响也较小。因此,40%和10%的成绩差异量会产生对比效应,使得行为水平降低。20%和30%的成绩差异量则让个体明显感觉到挑战,因此会对该成绩更加关注,以此作为比较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产生同化效应,从而行为水平提高。
  心理紧张度问卷结果表明,上行社会比较组被试的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社会比较组被试,说明上行比较信息对个体形成了自我评价威胁,表现为希望自己成绩提高更多,并担心自己无法超过对方。5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 (1)适度的可达性(成绩差异量)能够更好的提高个体的行为水平。 (2)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心理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比较。
其他文献
摘要 用以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形容词量表(QZPAS)为基础构成的138个人格形容词问卷调查383名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的内隐人格观,然后用筛选后的88个形容词组成的压力应对人格问卷和自我评定方式调查1653名大学生,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压力应对人格结构由才智、坚韧性、外向性、情绪控制、自信心和功利性6个因素构成。最后在检验信、效度前提下,本研究对该结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大学生,压力
期刊
摘要采用修订后的中等唤起度的國际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以12名女性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性图片引起的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与中性条件相比,消极情绪图片激活了枕叶、杏仁核、海马旁回和壳核。积极情绪图片引起枕叶、内侧眶额、额中回等脑区的激活,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杏仁核与消极情绪的密切关系,同时推测,内侧眶额可能是中等唤起度的趋近性积极情绪的一个脑功能区。
期刊
摘要:对117名4-6岁儿童独立阅读不同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时的文字注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文字突显程度并未改变儿童“从图画到文字”的阅读过程,也未能吸引儿童在阅读中更早地注视文字,但有助于儿童在阅读中更多、更久地关注文字;与儿童年龄在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作用相比,文字突显程度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可能存在着有更强预测作用的因素影响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文字注视。思维泡泡这种文字突显类型对儿童文字注视
期刊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preliminary data from two experiments that we hav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encoding and memory for objects and their locations wit
期刊
We review two studies examining task effects on eye guidance during reading. The first study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readingperspective on eye behavior in reading. It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initia
期刊
摘要 当面临归类不确定的情景时,人们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进行.还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一直是类别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预测特征竞争范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共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预测特征竞争范式探讨推理前预先归类时,人们的推理方式是基于类别还是基于特征联结。实验2采用预测特征竞争范式探讨推理前不预先归类时,人们的推理是基于类别还是基于特征联结。实验结果表明,推理前预先归类时.被试倾向于基于类
期刊
One nearly ubiquitous assumption in models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 alike is of partialmodularization between word-level and sentence-level processing, that t
期刊
摘 要 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句子语境中,不同类型的动宾组合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韵律限制对句子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起重要作用。符合韵律限制的[2+2]和[1+2]型动宾组合比不符合韵律限制的[2+1]型动宾组合加工更容易,更少地寻找支持信息。语境能引导读者更快地通达符合韵律限制的词汇的意义。在中性语境中,符合韵律限制的[2+2]和[1+2]型动宾组合比不符合韵律限制的[2+1]型动宾组合加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700名教师施测Mael和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组织公正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结果发现: (1)组织公正能够正向的预测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 (2)组织公正能够负向的预测个体的离职意向水平; (3)组织认同在组织公正和离职意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组织认同,组织公正,离职意向。  分类号B849:C91    1 引言    在充满变革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员工个
期刊
摘 要 以武汉市343名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友善一敌对型教师互动风格与社交归因、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友善型、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内部归因、环境、自我、任务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外部归因呈显著负相关: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人际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不满型和训诫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和失败外部归因因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和失败内归因、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