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奥尔良急诊大夫开的抗生素,可爱地装在粉色塑料瓶里,萌得像公主裙,145刀。我问药店柜员,保险能覆盖多少?柜员说根据我们的保险类型,需要先支付全额药费,然后再找保险公司报销,能报多少看保险合同。哦,好吧,先吃上药再说。
回到波士顿,糊涂儿科主任给开了三种药。第一种,口服肾上腺素,20几刀;第二种,上楼跑了一圈回来才拿到,雾化用的,60几刀;第三种,还没等我们往楼上跑,药房的柜员就说:“这个药你们还拿吗?这个药很贵。”我们问多少钱?至今还记得那柜员的表情,因为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表情,他似乎已经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在替我们做抉择了。他艰难地说:“230刀。”心里一惊,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让老公给保险公司打电话,问保险能覆盖多少。老公打电话后说,保险公司说了,根据我们的合同,所有的药费加一块儿,一共给报销135刀,超过135刀一律不管。什么?我跟儿子一共花了1300刀买的保险……
我犹疑,亲自电话过去,得到了同样的回答。我问怎么会这样?绝望、乞求、心力交瘁。于是,听到了我在美国打电话听得最清楚的一句话:“那是你自己买的呀?”
是呀,人生地不熟,保险条款也看不懂,可不是瞎买的嘛,赖谁呀?
最后还是拿了那个药,因为儿科主任曾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过——效果很好,又消炎又化痰……
以上是儿子那次着凉支出的所有“药费”,注意,只是药费哟。所以,血泪建议,买赴美医疗保险,一定不要忽略了药费条款。除非你下定决心,坚决不吃美国药。
糊里糊涂的账单
关于检查费,在波士顿的X光检查,保险都覆盖了,因为合同上约定这类检查费支付的上限是500刀,那个X光检查大概100多刀,在上限之内;在新奥尔良的咽试纸检查以及医生诊疗费,应该也覆盖了,因为一直没有收到任何跟那次就医有关的账单。
想不到的是,那个糊涂儿科主任的诊疗费理赔又出了问题……
头一年8月,刚到波士顿不久,儿子发烧就医。跟传说中的一样,医生看了看嗓子,听了听心肺,没开药,说:“回家喝水去吧。”之后收到账单,320刀。
拿着账单,顿感人生很不幸福。壮着胆子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保险公司说:“请帮忙联系医院,让医院早点儿把医疗资料寄过去,收到了我们才能理赔。”我心想,你俩儿的事儿干嘛找我?好歹没提钱的事儿,让联系医院就联系吧。
给医院打电话,医院说资料早就寄过去了,该收到了呀?唉,这哥俩儿搞不定,把我夹在中间。同样的账单又寄来过两三次,每次都把我吓得一跳一跳的。两个月之后账单没再来,估计终于搞定了。
这回看糊涂儿科主任,跟去年那回在同一家医院,所以当信箱里再次出现账单,我们想:又得联系医院要资料了。
可是保险公司却说,诊断书上写了哮喘字样,合同里约定哮喘不报。
啊?谁说我们是哮喘啦?我们只是去看看有没有哮喘。再说,合同上哪儿写着哮喘不报啦?
孩子他爸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在电话里几番跟保险公司理论,终于接线员说可以试着申请一下。几天后,收到确认邮件,保险公司已理赔完毕。心有余悸,这保险公司,是故意的,还是真没搞清楚?
至此还不算完。回国前三天,信箱里又冒出了账单。打开一看,122刀,上面写着:保险公司已经支付了保险该承担的部分,剩余122刀应由个人承担,赶紧付款吧。
这时,孩子他爸想起来,他在前段时间研究哮喘能不能报时,仔细研读过合同,确实看到了诊疗费并不是由保险公司全额支付的字样,貌似上限100刀。那去年的咋给全额付了?
不懂,伤脑筋。
临行前,跟当地的朋友道别,顺便给他看了账单,问他的意见。他说:“看样子是得付了。不过,可以跟医院讲价,说经济困难,通常申请个七折左右,还是可能的。”
登机前几小时,我们把这笔账单付了,也没顾得上跟医院讲价。
回国后,收到了邻居转来的孩子他爸做胃镜的账单,但是没再收到儿子看病的账单。儿子着凉引发的这一系列故事,可以画上一个稀里糊涂的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