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5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实际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那怎样加强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中,既学会与同学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卡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卡片制作一个外框,需要准备多长的外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目标的那种满意的心情。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5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实际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那怎样加强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中,既学会与同学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卡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卡片制作一个外框,需要准备多长的外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目标的那种满意的心情。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