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我县许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反映学生高考成绩不如人意,对于这种情形,许多地理教师疑惑不解,究竟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益低,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因此,优化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教研的迫切性课题。
一、优化教学目标
1.一定要仔细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能力要求,用其来指导课堂教学。
2.尽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同时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知识的补充,减轻学生的负担。
3.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对难点知识的设计问题和解决,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体现出来,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打下良好的基础。
4.要下功夫挖掘基本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其实质,可以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二、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学科重点,搞好地理四大主题复习,重在形成知识网络
(1)地理事物运动系统。包括地球运动子系统、大气运动子系统、水体运动子系统、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子系统,及由此发生的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规律子系统。对于这些地理知识更要能把握其内在规律,弄清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突出地理原理的领会与应用。
(2)人地关系系统。包括各大产业的发展问题(含农业、工业、交通、旅游)、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五大问题。对于人文地理知识要力抓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构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记忆。
(3)区域地理系统。区域是有层次的,首先它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其次还包括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文化区域等。对于区域地理知识一般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注重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4)图像图表系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中的一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地理学科独特的图像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图像图表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地理数据的读取与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图像图表的教学,力求典型试题为样例,一方面归纳不同图像的阅读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图像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
2.加强学科内综合,突出地理四大能力,提高整体应试水平
(1)思维关。高考考试案例,要求教师平时上课时要注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重视地理过程的呈现与考查。
(2)识图关。图名的阅读、图例识别、各种信息的挖掘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利用高考试题和一些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图形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应用关。地理高考命题的材料大都来自课外,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通过精选习题多方位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指导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表达关。地理问答题可以说是高考中的新题型,所占的分值也较大,学生往往对此有所畏惧,因此高考答题中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习指导
热点问题不必集中教学,一切应回归课本,不要被太多的时政热点搞乱。不能为热点而热点,要将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并加以题型化处理。综合分析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热点问题也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有些问题是永恒的热点,应特别加以注意。如国内的区域发展问题(含三大城市带、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问题(含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重大工程问题(含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航天)、农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国际主要有中东和平、南北问题、区域合作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复习方法,运用图形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精讲精练,通过典型试题和变式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规律性认识。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此复习方法要抓住以下几点:1.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3.拓展知识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4.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述。
区域地理知识庞杂,但的确是各种地理问题分析的基础。在这部分的复习中,建议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区域对比和区域综合思维的复习方法,如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的对比研究;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对比;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等。二是学生自主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自我阅读,主要包括课本复习与相关地图的阅读。
一、优化教学目标
1.一定要仔细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能力要求,用其来指导课堂教学。
2.尽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同时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知识的补充,减轻学生的负担。
3.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对难点知识的设计问题和解决,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体现出来,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打下良好的基础。
4.要下功夫挖掘基本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其实质,可以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二、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学科重点,搞好地理四大主题复习,重在形成知识网络
(1)地理事物运动系统。包括地球运动子系统、大气运动子系统、水体运动子系统、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子系统,及由此发生的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规律子系统。对于这些地理知识更要能把握其内在规律,弄清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突出地理原理的领会与应用。
(2)人地关系系统。包括各大产业的发展问题(含农业、工业、交通、旅游)、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五大问题。对于人文地理知识要力抓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构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记忆。
(3)区域地理系统。区域是有层次的,首先它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其次还包括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文化区域等。对于区域地理知识一般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注重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4)图像图表系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中的一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地理学科独特的图像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图像图表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地理数据的读取与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图像图表的教学,力求典型试题为样例,一方面归纳不同图像的阅读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图像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
2.加强学科内综合,突出地理四大能力,提高整体应试水平
(1)思维关。高考考试案例,要求教师平时上课时要注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重视地理过程的呈现与考查。
(2)识图关。图名的阅读、图例识别、各种信息的挖掘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利用高考试题和一些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图形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应用关。地理高考命题的材料大都来自课外,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通过精选习题多方位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指导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表达关。地理问答题可以说是高考中的新题型,所占的分值也较大,学生往往对此有所畏惧,因此高考答题中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习指导
热点问题不必集中教学,一切应回归课本,不要被太多的时政热点搞乱。不能为热点而热点,要将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并加以题型化处理。综合分析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热点问题也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有些问题是永恒的热点,应特别加以注意。如国内的区域发展问题(含三大城市带、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问题(含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重大工程问题(含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航天)、农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国际主要有中东和平、南北问题、区域合作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复习方法,运用图形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精讲精练,通过典型试题和变式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规律性认识。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此复习方法要抓住以下几点:1.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3.拓展知识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4.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述。
区域地理知识庞杂,但的确是各种地理问题分析的基础。在这部分的复习中,建议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区域对比和区域综合思维的复习方法,如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的对比研究;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对比;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等。二是学生自主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自我阅读,主要包括课本复习与相关地图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