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视角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在这种处理中消失殆尽;也有人仅仅视文本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把一篇篇作品解析为一堆枯燥的语文知识。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遵循了对话理念,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
一、文本是主干,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是枝叶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上过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空前高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看过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他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这种划分很有道理,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能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正确解读文本内涵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主张强调:阅读教学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提倡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再创造,但我们同时要强调,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言说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能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灵动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偏离文本本意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引导,这样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才能在和谐相融中提升。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面临着无数选择。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做为一线语文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理念是:要重视文本,尊重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激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以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范现玉 《走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误区》.《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
(3)彭钢 张晓东 编著 《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视角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在这种处理中消失殆尽;也有人仅仅视文本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把一篇篇作品解析为一堆枯燥的语文知识。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遵循了对话理念,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
一、文本是主干,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是枝叶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上过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空前高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看过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他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这种划分很有道理,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能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正确解读文本内涵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主张强调:阅读教学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提倡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再创造,但我们同时要强调,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言说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能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灵动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偏离文本本意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引导,这样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才能在和谐相融中提升。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面临着无数选择。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做为一线语文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理念是:要重视文本,尊重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激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以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范现玉 《走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误区》.《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
(3)彭钢 张晓东 编著 《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