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视角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在这种处理中消失殆尽;也有人仅仅视文本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把一篇篇作品解析为一堆枯燥的语文知识。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遵循了对话理念,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
  一、文本是主干,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是枝叶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上过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空前高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看过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他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这种划分很有道理,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能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正确解读文本内涵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主张强调:阅读教学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提倡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再创造,但我们同时要强调,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言说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能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灵动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偏离文本本意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引导,这样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才能在和谐相融中提升。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面临着无数选择。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做为一线语文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理念是:要重视文本,尊重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激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以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范现玉 《走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误区》.《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
  (3)彭钢 张晓东 编著 《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难事。尤其是像我们学校班容量大(每班都在70人左右)。要对每个同学的作文都做到详阅详批,并非易事。而所有作文都去略批,却又达不到作文教学的目的,难免误人子弟。因此在作文批改时,我就尝试了多方面、多角度;因人而异,因文而变;有的祥批,有的略评;有的重在眉批,有的功在总评……等等多种形式的批改方法。  为了了解我这样批改的效果,获取
期刊
数学分析用极限方法研究函数,从方法论来说,这是数学分析区别于初等数学的显著标志,数学分析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限。因此,极限理论是数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其中数列(有的也称序列)的极限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列,运用几种常见的方法,解决数列极限求法的问题。
期刊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教授叶澜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写好教后记养成反思习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教学反思”思什么?  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去反思。  1.从学生层面来写教学后记  (1)课堂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一次电解质溶液习题处理
期刊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更是荡涤着我的心怀。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实践着,求索着,如何使每个孩子每一步走得更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体现这一教育艺术的最佳手段。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这块试验田里,我们不要做别人,要甘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勇于创新。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萌生快乐的驿站  每个孩子都
期刊
摘要: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存有抵触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基础再差一点的学生甚至放弃数学。这一现状如何改变,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本人从事多年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浅谈一下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与对策。  本人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深深体会到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真难。职校生数学基础薄弱,参差不齐,学习
期刊
摘要:语文是灵动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灵动的,应该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得灵动的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人们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和办法。从其目前语文课堂的现状和原因入手,把课堂问题的生成方式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根据文本的不
期刊
高考命题不是一味地追求“新”,而是重在考查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能力,因而在题目的选取上,相对稳重、实在,又不乏灵活。如何提高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学习效率,高考题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一、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应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
期刊
新世纪之初,我国提出在2020年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要发展,首先得在规划的前提下有一个好的策划。作为新津县一名职业高级中学旅游专业的教师,我想就本县的旅游形象定位谈谈我的看法。  新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全县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辖11镇1乡,总人口30.8万。离省会成都约36千米,人杰地灵,水系发达,五条河绕城而过,自然风光秀丽,县内还拥有如下旅游文化资源。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步骤、题型、解题技巧,意在培养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探索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