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小学新课改形势下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在,我就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构建实验小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分组,明确任务和责任
在进行合作实验时,一方面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组内同学,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1、把小組讨论变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刚讨论时,每个同学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一部分的同学成了处境不利的对象,他们也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为个别优秀生的专利,结果便是个别优秀生说,其他同学听。“知识由教师灌变成了由小组长灌”。大部分学生获取得的还是死知识,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识。我认为在讨论学习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树立组内成员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为探究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2.避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讨论学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针对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答辩,如何点拨学生去理解、去升华;讨论学习时,教师游走于各组之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避免无效讨论。
3、一般情况下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以4-6人为宜。
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的身高,兼顾性别,好、中、差搭配,将前后排四个学生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对于大班额条件下的实验小组而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好处就是,学生根本不需做大幅度的移动即可实现小组互动,从而减少合作前的准备时间。
当然,四人小组并不是合作学习的惟一组织形式,影响小组规模的因素有很多。依据完成任务的条件而异,完成任务的条件越高,小组越大;组员合作技能越差,小组越小;小组活动占用的时间越短,小组的规模也越小。无论小组规模大小,小组构成都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加强合作实验小组动手操作的引导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都是由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的。个体本领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把一个团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使每个成员各尽所长,都有动手的机会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1、人人有任务。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地方领导能力。所以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让他(她)负责组织成员进行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记录员笔头要快,需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同时还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以便以后改正。汇报员应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人人要动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处境不利的对象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处境不利的对象更差。为此,我首先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处境不利的对象优先发言,让处境不利的对象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师进行指导时,应更多关注处境不利对象的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班额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47)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场小学 甘肃】
一、科学分组,明确任务和责任
在进行合作实验时,一方面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组内同学,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1、把小組讨论变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刚讨论时,每个同学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一部分的同学成了处境不利的对象,他们也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为个别优秀生的专利,结果便是个别优秀生说,其他同学听。“知识由教师灌变成了由小组长灌”。大部分学生获取得的还是死知识,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识。我认为在讨论学习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树立组内成员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为探究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2.避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讨论学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针对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答辩,如何点拨学生去理解、去升华;讨论学习时,教师游走于各组之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避免无效讨论。
3、一般情况下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以4-6人为宜。
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的身高,兼顾性别,好、中、差搭配,将前后排四个学生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对于大班额条件下的实验小组而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好处就是,学生根本不需做大幅度的移动即可实现小组互动,从而减少合作前的准备时间。
当然,四人小组并不是合作学习的惟一组织形式,影响小组规模的因素有很多。依据完成任务的条件而异,完成任务的条件越高,小组越大;组员合作技能越差,小组越小;小组活动占用的时间越短,小组的规模也越小。无论小组规模大小,小组构成都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加强合作实验小组动手操作的引导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都是由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的。个体本领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把一个团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使每个成员各尽所长,都有动手的机会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1、人人有任务。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地方领导能力。所以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让他(她)负责组织成员进行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记录员笔头要快,需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同时还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以便以后改正。汇报员应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人人要动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处境不利的对象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处境不利的对象更差。为此,我首先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处境不利的对象优先发言,让处境不利的对象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师进行指导时,应更多关注处境不利对象的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班额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47)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场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