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评价标准单一、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本文结合职业院校的固有特点和管理方式,简要阐述了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的四种新导向,希望以此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走向社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适应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总的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四种新的导向。
一、美育导向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总览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培养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所以,朱绍禹教授说道:“语文教育是一种科学现象,又是一种艺术现象,作为科学与艺术统一体的语文教学,其复杂的程序中能超过我们己经认识到的。”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的体现更在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思考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探究式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对某个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探求学问,探求真理,探求本源,立足于“是什么”,还要按照美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文本中美的信息,从而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学会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终将外在的美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德育导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在许多貌似先锋实则庸俗甚至腐朽的思想冲击着校园的净土,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职业院校也不例外。而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它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仅语文教材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形象性,所以,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时刻注重其德育导向,坚持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注重“渗透”,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思想,实现语文“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三、人文导向
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精神价值。所以,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这种人文教育涉及的是一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个性与传统,教化与创造相统一的精神过程,它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了解生活,崇尚科学,关注社会,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及生活体验领悟文学作品中流露的人文精神,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情,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而获得崇高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指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实践导向
职业教育坚持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而对于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课程——语文来说,也应围绕着这根指挥棒来转,所以,这就决定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就业岗位,贴近社会生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上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励思考,发展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走向社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适应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总的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四种新的导向。
一、美育导向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总览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培养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所以,朱绍禹教授说道:“语文教育是一种科学现象,又是一种艺术现象,作为科学与艺术统一体的语文教学,其复杂的程序中能超过我们己经认识到的。”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的体现更在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思考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探究式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对某个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探求学问,探求真理,探求本源,立足于“是什么”,还要按照美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文本中美的信息,从而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学会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终将外在的美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德育导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在许多貌似先锋实则庸俗甚至腐朽的思想冲击着校园的净土,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职业院校也不例外。而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它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仅语文教材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形象性,所以,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时刻注重其德育导向,坚持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注重“渗透”,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思想,实现语文“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三、人文导向
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精神价值。所以,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这种人文教育涉及的是一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个性与传统,教化与创造相统一的精神过程,它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了解生活,崇尚科学,关注社会,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及生活体验领悟文学作品中流露的人文精神,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情,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而获得崇高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指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实践导向
职业教育坚持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而对于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课程——语文来说,也应围绕着这根指挥棒来转,所以,这就决定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就业岗位,贴近社会生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上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励思考,发展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和改造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