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朋友, 是我的内心戏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在地铁上旁观了一对母女吵架,觉得蛮有趣的。
  小姑娘大概高中生的模样,正拿着手机刷新闻,忽然伸手戳了戳正眯着眼睛打盹的母亲,紧张兮兮:“妈你看,新闻上说有一家人因为吃了泡得太久的木耳都住院了,你以后千万别把木耳泡那么久了,多危险。”
  做母亲的撇撇嘴:“别信这些有的没的,我做了这么多年饭,木耳都是这样吃,你还不是好好长大了。”
  “昨天家里的凉调木耳……你不会也泡了好几天吧?”
  “是又怎么样,我做了这么多年饭了,还要你教我?我是你妈,我能害你?”
  “以后咱们就现吃现泡吧,你这种做法不安全。”女孩堅持。
  “就你能是不是!”女孩话音未落就被母亲打断。“你做过饭吗?长到十几岁厨房都没下过一次,还在这儿挑拣我的不是,有本事你以后别吃我做的菜。我天天下班累得要死还要给你做饭,你不领情就算了还教训起我来了,这么多年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小没良心的,跟你爸一模一样。”
  那女孩在母亲的怒火和抱怨中败下阵来,草草嘟哝了一句“我不是这个意思”就转过头去,脸上也有愠色,一直到下车,母女俩都没再说过一句话。
  02
  有次聚会时一位女友讲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觥筹交错中竟差点掉下泪来。
  她小时候家里有段时间出了意外欠了很多钱,爸妈都在外面打工挣钱,而还在上小学的她,特别想要一只跟同桌一样的新款书包。
  她软磨硬泡了很久,妈妈才答应,要是她期末考试考全年级第一就给她买新书包。
  说这话的时候,她排在班里的十名开外,对新书包的渴望让她忽然爱上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居然真的考到了第一名。当她兴奋地把奖状拿回家讨要新书包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句无奈的叹息:“昨天刚还了一笔钱,等有钱了就给你买。”
  这个书包,从她的八岁欠到十八岁,再到二十八岁,即使后来家境好转起来,也没有人再想起那个书包的事。
  她是有次回家的时候偶然跟父母提起:“我小时候你们还忽悠我呢,说考第一名给我买书包,结果一直也没给我买,我失望了好久呢。”
  不过一句笑言,惹得父亲勃然大怒。
  “那时候我跟你妈一天打三份工供你上学,你问过我们有多辛苦吗?一个破书包你记这么久,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你怎么不说。”
  她刚解释了几句,母亲就眼泪汪汪地跟着数落:“我当时不那么说,你能努力学习吗?你现在能上得了大学吗?当年家里哪方面不是好的都让你先吃先用,你怎么能这么说。”
  她那天几乎是从家中落荒而逃的,如今提起依然红了眼眶。“我根本就不是翻旧账指责他们,他们把我想成什么人了?我在他们心里就真的这么没良心吗?不过是想好好说句话,怎么就那么难。”
  03
  这样的情形,似乎应和了那句“父母在等我们道谢,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看似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对话,其实压根不在同一个空间里。
  习惯了活在内心戏之中的人,往往特别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
  他们往往先给自己预设一个自我保护的立场,比如“她是在挑衅/他可能是故意要激怒我”,而所有后续的对话,又像是不受控制的小磁针,纷纷向自己预设的磁场靠拢。
  在这样的对话中,并没有“你”和“我”,有的只是一个人,和TA的内心戏。
  当地铁上那个小姑娘说“你这种做法不安全”时,她母亲听到耳朵里的是“你是错的”。
  当我这位朋友讲起“我失望了好久时”,她父母听到的却是“你们真是不负责”。
  一个在讲事实,一个在讲道理。
  一个满怀怒气,一个满腹委屈。
  04
  更糟糕的是,习惯于防御型倾听的人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当你告诉他“是你想多了”“我没有这个意思”时,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
  如果你不得不跟这一类人打交道,最好的方法并不是讲道理,而是找到并且避开他们的雷区。
  知道对方特别在意对错,就不要用“你应该”“你最好”之类的句式发起沟通,可以尝试更委婉一点的聊天方式,比如“我知道一个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防御型的人只是固执,但并不傻,只要雷区不爆炸,他们便有足够的理智来思考和吸收你讲的这件事,而不是急于证明“你是错的,我才对”。
  如果你是防御型人,不妨尝试主动跟对方确认他的想法,多采用“你的意思是……吗”和“你是不是想说……”的句式,来弄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别让内心戏成为束缚你人生的茧房。
  一生只有一次,别拧巴,好好活。
其他文献
轻音乐:《忧伤还是快乐》(钢琴曲)  作曲:【韓】July  此曲原名《My Soul》,由韩国音乐人July创作,在中国内地流传时,被唤作《忧伤还是快乐》。之所以被翻译成“忧伤还是快乐”,是因为其主旋律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副旋律又带着欢快的节拍,两种看似矛盾的节拍,却升华了这支钢琴曲的意境……  歌曲:《时间停了》  作词:鹿晗/邢小乐  作曲:Michael Macdermid/Ryan C
期刊
成熟的重要標志,不是学会了“表达”,而是学会了“咽下”。
期刊
作者以温暖而轻柔的笔调,借由怀念的料理,细腻刻画出我们的烦恼与失落,却又恰到好处地赋予希望与勇气,展现出生命中微妙却又不可或缺的奇迹!  作者:【日】宮下奈都  出版单位: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08  大学毕业后,我现在在便利店工作。不是说便利店不好,可是如果想在小店工作,回故乡的小店工作就是了。甚至辜负父母的期望也要留在这里工作,而工作的地方竟是便利店,我难以启齿。  “我在一家叫
期刊
在这个崇尚金钱和财富的时代,“慢生活”似乎已经成了无用的奢侈品。  其实,许多人有这样的体验,比如那些经常吃山珍海味的老板,吃来吃去还是怀念小时候在农家的院子里,现摘带着露珠的黄瓜、小葱,配上妈妈亲手做的酱。  由此可见,伊壁鸠鲁说得对:快乐多半依赖于精神,较少依赖于物质。  所以,我们都误解了“慢生活”,以为那是一种没有效率的乏味,其实不然。卡尔·霍诺说,“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
期刊
不要等到生病了才知道身体的重要,分离了才知道拥有多宝贵。  大概因为我常坐飞机,每次飞机失事都能挑动我的神经。有一年我坐飞机从堪培拉起飞,飞到中途飞机掉了个头,又回到了堪培拉机场。后来下机才知道飞机的起落架出了问题,还好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其实我没有什么实感,只记得隔座的当地人打电话给儿子,说:“I’m so lucky.”  我记得我第一次跟厄运擦肩而过,是小学四年级。  课间我和小伙伴玩耍
期刊
0 1  我是个从小叛逆的人,和父母的关系一直紧张。  我和我爸出门,两人总是一前一后地走着,互相不说话。刚工作的时候,下了班能去外面社交就不會早回家。初入社会的我,总以为朋友遍天下,不缺陪伴。  对我爸打来的电话,我的回复总是十分不耐烦:“对,对,今晚不回家吃饭了,不要等我!”可我爸还是会固执地在小区门口等我,碰到他的时候,他总假装是刚遛弯回来。  有一次碰到邻居家的阿姨,看到我们父女俩,笑着说
期刊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實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过得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有人真能积极不懈地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
期刊
世界上有一个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觉得很烦人,却也觉得很温暖。需要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个人,叫做父母。  世界上有一个人,和你在一起时候,偶尔会和你打架,偶尔会和你斗嘴。他坏到总是抢你点心,总是向父母打小报告,但也总是爱护你比谁都多,你们有最亲密的关系。这个人,叫做手足。  世界上有一个人,不见面的时候你会一
期刊
第一次知道有抑郁症这个东西的时候是初中。我爸爸妈妈都是医院的工作人员,有时候吃饭看电视的时候会聊些医院的事,但是不多。因为毕竟医院里也没太多好事,最好的事就是没事,而且他们俩也不是一个医院的。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脸都是白的,和妈妈说了几句话,妈妈脸色也变了,他们给我热了饭就出门了。晚上他们回家,我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到,是隔壁楼的一个叔叔在家里拧开煤气自杀了,我爸妈是去帮忙料理后事的,听说爸爸医
期刊
想适时表现自己,给人好的印象,先得平常多充实自己。如果你是学生,除了课本,也要多读课外读物。即使平时上网随便看,也要懂得组合、整理,让散乱的消息成为系统的知识。  任何功夫都不能白下,任何学问都不能白学,学完就忘等于浪費生命。前事不忘能作后事之师,温故知新可以充实人生。  表现自己别忘了彰显别人,开会时关注自己说的,也要关注别人说的。“蓄势”是为了“待发”,“雌伏”是为“雄飞”。最好的表现时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