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能表达语言艺术,它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工具,好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不但能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还能使语言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鲁迅《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就是这样。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以娓娓动听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逝去岁月的人和事,在回忆往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的同时,还插入一些对当时社会的评判,以及对反动及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作品严肃、幽默、轻松的语言艺术风格,展示了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朝花夕拾》 语言艺术 主题 冼炼 清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好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不但能使作品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更能使语言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例如当我们谈论作家作品时,经常喜欢说 “某某人的语言”,例如谈到《水浒传》时,就说是施耐庵的语言,《资治通鉴》就说是司马光的语言,等等。这并不是说作家在作品中制造出一套语言,而是说在文学语言艺术中,这些作家创造了他们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艺术特点,指的是一个作家是怎么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选择题材及语言,以及如何组织语言来显示他们在作品中的历史印记与个性思想。这就是统一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作“民族的脊梁”,他弃医从文,意在以笔作枪,唤醒民众,因而字字掷地有声。而鲁迅语言的动人之处,就是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俗语说:“熟练的猎人一扳枪就能够射中飞鸟,高明的医生一开刀就能正中患处。”鲁迅正是通过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让所书写的对象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富有画面色彩,并由此产生各种自由想象,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于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时事的不满之情。《朝花夕拾》之所以光芒四射,一方面因其思想境界高,另一面因为作者为人,其风格之坚韧,文章因此显得深刻,精炼,而且美。《朝花夕拾》语言艺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构随意,主题鲜明集中
《朝花夕拾》取材广泛,结构随意。鲁迅用大量的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形象流畅地描述了鲁迅记忆中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机、浪漫和快乐。读者好像和作者一起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倘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文章形象逼真的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叙述,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这篇对童年充满了回忆和眷恋的散文,像一首歌,唱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作者从情趣盎然的儿童乐园跳跃到三味书屋的束缚、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仿佛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在雪地里扣鸟,仿佛我们也不开心地被大人送进了书塾。鲁迅以自己书塾的经历侧面质疑了当时教育儿童的方法,暗示当时的教育方法给儿童筑起了一道通往自由美好的围墙。虽然他的思路是广阔的,但作品情节又是环环紧扣的,不管怎么描写童年,但实质上都是鲜明集中地以一个孩童角度来看待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以一个孩童的眼睛来俯视成人世界。从中,我们也看得出鲁迅是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回忆的。
用语言做媒介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生活的广阔性、动态性,又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自由,即能生动、明确地表现思想: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如《琐记》,基本采用叙述的方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缩影,文中的衍太太,是个小市民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个形象嘲讽了小市民的自私、多言、使坏,同时暗示了父亲去世后的家境衰落,表达了他渴望新生活的决心。而后描述的江南水师学堂的各种腐败现象及穿插的议论,则暗示着中国洋务派运动的命运。在这篇散文里,文章脉络看似散乱,杂乱无章,但却极其尖锐地切中了主题,剖析了时弊,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求。
在《无常》里,鲁迅把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当地习俗融为一体,从传神的描写各种鬼物,引发到阴间的恐怖;从平静祥和细致的描写当时的表演场面,“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冷静地道出了那个年代的民生疾苦,表现了旧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人世不平,也只能对鬼神寻求寄托。从中寄予了对广大劳动大众的同情之心。而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讽刺,如他在其中所描述的无常无儿女是因为怕做成卢布其实行了“节育”的描写,给了那些诬蔑别人拿卢布的反动文人狠狠一击。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的作品虽然题材广泛,却在这广泛之中自由地表现出先后承续的动态的事物,不管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历程,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都真正在语言艺术上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地步。
二 清亮稳健的情节描写
《朝花夕拾》的情节描写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写作艺术:文章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作者却以行文流水、带着浓郁的抒情情调使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鲁迅是中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第一人。文章《二十四孝图》一开始,作者就清亮而缓缓地说明自己要“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维护和捍卫白话文的决心和态度。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情节的描述看似缓缓,但事实上却体现了鲁迅的一种战斗精神,即,为反封建沉腐孝道而战,为促进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而战。
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按事情发展规律的情节描写则更加突出。文章首先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不修边幅和老套,接着就上学年不及格留级学生之口调侃藤野先生,最后却道出了藤野先生的敬业精神。在文中,鲁迅不仅用自己的笔描绘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勤恳敬业,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藤野先生那份浓浓的厚爱。在文章结尾处,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不再学医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揭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日本老师和中国留学生之间的的师生情谊,更是两国人民的美好友谊。尽管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但藤野先生还是热心地希望有新的医学传到中国,鲁迅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博大无私。而藤野先生正直、诚挚、无私的品质对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当夜间疲倦,正要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成了支持鲁迅的源动力,也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而正是在这种规律的叙述中,又体现出鲁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学医不能医治千千万万于水火之中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学医不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因此才弃医从文,用文字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三 简练、含蓄、沉郁的人物刻画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写作中,把语言艺术的冼炼和多样非常好地结合了起来。散文要求以简练的文字包含较深厚的内容,而《朝花夕拾》的语言是富于表现力的。它所写的某一种感受,某一桩事情,某一个人物,都力图把作者对生活的热力凝聚在一个焦点上,以点反映全面。这样既可以控制篇幅,不至面面俱到而中心模糊;也不至漫无涯际,如脱缰之马,放而不收。为了达到散文所特别需要的这种艺术上的集中和完整,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如浪里淘金般地选择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描写,从而使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细节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常常以简约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生活画面。如《琐记》中,鲁迅描写给自己看不健康的图片的衍太太,“她便将书塞到我的眼前……我看到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多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寥寥数笔,就把小市民的坏心眼、龌龊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范爱农》中,“杀掉都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范爱农粗俗的话语含蓄地描述了他不满当时黑暗社会又对旧民主革命极其失望的心情。在这篇文章里,基本上都是通过记述范爱农的对话来反复强调范爱农直率、愤世嫉俗的个性。鲁迅用含蓄的手法写了范爱农想做事,却没有机会,无法在那个社会立足,因而内心悲苦、凄凉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沉郁是《朝花夕拾》的另一语鲜明的语言特色。在《范爱农》中,作者写道,“夜间独坐会馆里,十分悲凉……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这沉郁的抒情诗,将范爱农的悲剧结局浓重地衬托出来了,字里行间的表达都散发着压抑和沉闷。
鲁迅的散文在凝练、含蓄、沉郁的风格之中,彰显着他特有的精纯、素朴,这也正是鲁迅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 巧妙运用对比和“双关”手法
在《狗·猫·鼠》里,鲁迅用对比的手法先历数猫的罪行,然后写到自己心爱的隐鼠被猫吃掉后最终仇猫的心理历程,虽然证实隐鼠实是阿长踢死,并非猫所害,但其实在也不能对猫产生好感,他对隐鼠的喜爱和对猫的强烈厌恶憎恨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鲁迅取了“猫”这小例子为典型,实质上是由现实斗争而激发,用“双关”的手法形象地暗讽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的无限同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将散文语言艺术的短小精悍发挥得游刃有余。
在《父亲的病》中,看似平平地叙述事件的发生始末,事实上却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技巧。《父亲的病》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为父亲寻医治病的一段生活,采用叙述的方式是描绘了几个所谓当时“名医”的各种古怪开方、出诊等行为,暗指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死。整个文章虽然对庸医误人没有直接指责,但其间穿插的描写却处处蕴含着鲁迅愤慨的批判和锐利的讽刺。
又如在《五猖会》中,鲁迅先是描写了他在看戏前兴高采烈的心情,紧接着叙述了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这种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旧思想、旧习俗的反感和批判,指出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独成一家。可以说,鲁迅的散文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坚韧的风格,使其文采较为阴沉,并带有他所处时代的环境特色。而他锐利的、交融渗透的现实回忆艺术手法又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创造了散文的精炼风格。他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朝花夕拾》以明丽的语言艺术诠释了鲁迅的生命体验,从而让我们和其一起体味了他那些温暖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解读鲁迅经典——伟大的二重性格》,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诗歌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吴欢章:《论〈朝花夕拾〉的艺术成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 刘衍文:《文学概论》,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5] 钱德宝:《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6] 徐迟:《说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7] 郑恩波:《中国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赵丽娟,女,1980—,河北张家口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言文字学,工作单位: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朝花夕拾》 语言艺术 主题 冼炼 清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好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不但能使作品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更能使语言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例如当我们谈论作家作品时,经常喜欢说 “某某人的语言”,例如谈到《水浒传》时,就说是施耐庵的语言,《资治通鉴》就说是司马光的语言,等等。这并不是说作家在作品中制造出一套语言,而是说在文学语言艺术中,这些作家创造了他们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艺术特点,指的是一个作家是怎么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选择题材及语言,以及如何组织语言来显示他们在作品中的历史印记与个性思想。这就是统一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作“民族的脊梁”,他弃医从文,意在以笔作枪,唤醒民众,因而字字掷地有声。而鲁迅语言的动人之处,就是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俗语说:“熟练的猎人一扳枪就能够射中飞鸟,高明的医生一开刀就能正中患处。”鲁迅正是通过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让所书写的对象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富有画面色彩,并由此产生各种自由想象,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于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时事的不满之情。《朝花夕拾》之所以光芒四射,一方面因其思想境界高,另一面因为作者为人,其风格之坚韧,文章因此显得深刻,精炼,而且美。《朝花夕拾》语言艺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构随意,主题鲜明集中
《朝花夕拾》取材广泛,结构随意。鲁迅用大量的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形象流畅地描述了鲁迅记忆中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机、浪漫和快乐。读者好像和作者一起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倘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文章形象逼真的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叙述,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这篇对童年充满了回忆和眷恋的散文,像一首歌,唱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作者从情趣盎然的儿童乐园跳跃到三味书屋的束缚、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仿佛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在雪地里扣鸟,仿佛我们也不开心地被大人送进了书塾。鲁迅以自己书塾的经历侧面质疑了当时教育儿童的方法,暗示当时的教育方法给儿童筑起了一道通往自由美好的围墙。虽然他的思路是广阔的,但作品情节又是环环紧扣的,不管怎么描写童年,但实质上都是鲜明集中地以一个孩童角度来看待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以一个孩童的眼睛来俯视成人世界。从中,我们也看得出鲁迅是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回忆的。
用语言做媒介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生活的广阔性、动态性,又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自由,即能生动、明确地表现思想: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如《琐记》,基本采用叙述的方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缩影,文中的衍太太,是个小市民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个形象嘲讽了小市民的自私、多言、使坏,同时暗示了父亲去世后的家境衰落,表达了他渴望新生活的决心。而后描述的江南水师学堂的各种腐败现象及穿插的议论,则暗示着中国洋务派运动的命运。在这篇散文里,文章脉络看似散乱,杂乱无章,但却极其尖锐地切中了主题,剖析了时弊,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求。
在《无常》里,鲁迅把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当地习俗融为一体,从传神的描写各种鬼物,引发到阴间的恐怖;从平静祥和细致的描写当时的表演场面,“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冷静地道出了那个年代的民生疾苦,表现了旧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人世不平,也只能对鬼神寻求寄托。从中寄予了对广大劳动大众的同情之心。而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讽刺,如他在其中所描述的无常无儿女是因为怕做成卢布其实行了“节育”的描写,给了那些诬蔑别人拿卢布的反动文人狠狠一击。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的作品虽然题材广泛,却在这广泛之中自由地表现出先后承续的动态的事物,不管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历程,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都真正在语言艺术上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地步。
二 清亮稳健的情节描写
《朝花夕拾》的情节描写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写作艺术:文章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作者却以行文流水、带着浓郁的抒情情调使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鲁迅是中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第一人。文章《二十四孝图》一开始,作者就清亮而缓缓地说明自己要“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维护和捍卫白话文的决心和态度。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情节的描述看似缓缓,但事实上却体现了鲁迅的一种战斗精神,即,为反封建沉腐孝道而战,为促进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而战。
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按事情发展规律的情节描写则更加突出。文章首先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不修边幅和老套,接着就上学年不及格留级学生之口调侃藤野先生,最后却道出了藤野先生的敬业精神。在文中,鲁迅不仅用自己的笔描绘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勤恳敬业,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藤野先生那份浓浓的厚爱。在文章结尾处,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不再学医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揭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日本老师和中国留学生之间的的师生情谊,更是两国人民的美好友谊。尽管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但藤野先生还是热心地希望有新的医学传到中国,鲁迅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博大无私。而藤野先生正直、诚挚、无私的品质对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当夜间疲倦,正要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成了支持鲁迅的源动力,也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而正是在这种规律的叙述中,又体现出鲁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学医不能医治千千万万于水火之中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学医不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因此才弃医从文,用文字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三 简练、含蓄、沉郁的人物刻画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写作中,把语言艺术的冼炼和多样非常好地结合了起来。散文要求以简练的文字包含较深厚的内容,而《朝花夕拾》的语言是富于表现力的。它所写的某一种感受,某一桩事情,某一个人物,都力图把作者对生活的热力凝聚在一个焦点上,以点反映全面。这样既可以控制篇幅,不至面面俱到而中心模糊;也不至漫无涯际,如脱缰之马,放而不收。为了达到散文所特别需要的这种艺术上的集中和完整,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如浪里淘金般地选择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描写,从而使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细节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常常以简约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生活画面。如《琐记》中,鲁迅描写给自己看不健康的图片的衍太太,“她便将书塞到我的眼前……我看到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多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寥寥数笔,就把小市民的坏心眼、龌龊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范爱农》中,“杀掉都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范爱农粗俗的话语含蓄地描述了他不满当时黑暗社会又对旧民主革命极其失望的心情。在这篇文章里,基本上都是通过记述范爱农的对话来反复强调范爱农直率、愤世嫉俗的个性。鲁迅用含蓄的手法写了范爱农想做事,却没有机会,无法在那个社会立足,因而内心悲苦、凄凉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沉郁是《朝花夕拾》的另一语鲜明的语言特色。在《范爱农》中,作者写道,“夜间独坐会馆里,十分悲凉……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这沉郁的抒情诗,将范爱农的悲剧结局浓重地衬托出来了,字里行间的表达都散发着压抑和沉闷。
鲁迅的散文在凝练、含蓄、沉郁的风格之中,彰显着他特有的精纯、素朴,这也正是鲁迅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 巧妙运用对比和“双关”手法
在《狗·猫·鼠》里,鲁迅用对比的手法先历数猫的罪行,然后写到自己心爱的隐鼠被猫吃掉后最终仇猫的心理历程,虽然证实隐鼠实是阿长踢死,并非猫所害,但其实在也不能对猫产生好感,他对隐鼠的喜爱和对猫的强烈厌恶憎恨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鲁迅取了“猫”这小例子为典型,实质上是由现实斗争而激发,用“双关”的手法形象地暗讽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的无限同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将散文语言艺术的短小精悍发挥得游刃有余。
在《父亲的病》中,看似平平地叙述事件的发生始末,事实上却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技巧。《父亲的病》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为父亲寻医治病的一段生活,采用叙述的方式是描绘了几个所谓当时“名医”的各种古怪开方、出诊等行为,暗指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死。整个文章虽然对庸医误人没有直接指责,但其间穿插的描写却处处蕴含着鲁迅愤慨的批判和锐利的讽刺。
又如在《五猖会》中,鲁迅先是描写了他在看戏前兴高采烈的心情,紧接着叙述了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这种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旧思想、旧习俗的反感和批判,指出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独成一家。可以说,鲁迅的散文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坚韧的风格,使其文采较为阴沉,并带有他所处时代的环境特色。而他锐利的、交融渗透的现实回忆艺术手法又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创造了散文的精炼风格。他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朝花夕拾》以明丽的语言艺术诠释了鲁迅的生命体验,从而让我们和其一起体味了他那些温暖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解读鲁迅经典——伟大的二重性格》,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诗歌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吴欢章:《论〈朝花夕拾〉的艺术成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 刘衍文:《文学概论》,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5] 钱德宝:《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6] 徐迟:《说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7] 郑恩波:《中国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赵丽娟,女,1980—,河北张家口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言文字学,工作单位: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