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教育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1980ww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田径运动会正在举行。在应试的高压下,初三的校运会资格经历了一波三折后才得以保留。但令人遗憾的是,“全班乘以300百米”(班级每一个学生跑300米)等集体项目还是被取消了。这让我班上的孩子们特别难过。为了打破多年前由高二的学长们创下的校学纪录,孩子们认真地锻炼了3年。三年磨一剑,锋刃未曾试啊!最后,全班决定向学校总裁判组提出申请:参加高二年级的“全班乘以300米”比赛。不为名次,不要积分,只为全班团结起来奋力一搏,享受体育,实践真正的体育精神。
  这真是我班班史上最“牛”的一次申请啊!
  令人激动的是经过了顽强的争取,学校终于批准了这个申请。那一刻,全班掌声雷动,幸福洋溢。
  我被孩子们不畏艰苦真心投入体育活动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3年来,我们这个班级在“活动”中生活,在“活动”中成长,从孩子们对各类“活动”的热情中我看到了活动教育的魅力。
  活动,是我建班方略中的一个核心词。
  中学校园里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是越来越少了。应试的压力太大,师生身心都疲惫不堪。分数和排名尚且穷于应付,哪里还有精力去搞活动?我经常看到班主任对学校安排下来的各种活动牢骚满天,更有甚者向学校抗议:为了全力以赴抓应试,所有花里胡哨的活动应全部取消。
  其实,中学校园里的活动已经被“取消”得差不多了:为了更加安全地向重点大学冲刺,中国孩子已经很多年不敢春游秋游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两点一线”生活已经成为了常态……我以为,中学生厌学之严重,中国人才质量之不理想,与我们不敢举行活动、懒于举行活动、不善于举行活动有直接联系。
  活动对于班集体和学生成长之重要意义,实在不是一篇小文能论述清楚的。
  首先,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学生对班集体真正印象深刻的不会是当年老师关于集体荣誉的宣讲,而是活动,是活生生的人的言行。班集体是在学生的互动中形成的,不是奉班主任的旨意粘合在一起的。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形成班集体最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优秀的集体活动的筹划者组织者推动者。
  其次,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们才有可能冲破学业排名的禁锢,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江湖”中都找到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成长的幸福感。罗素在《教育与幸福生活》中这样论述:
  对孩子生命的肯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因此关心和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就比保护更深一层,即教育孩子热爱生活,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活着是很美的,做一个男孩儿或者女孩儿是很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愉快。
  上帝许诺的土地(土地象征着母亲)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牛奶象征着上面所说的爱的第一个方面,蜂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对生活的爱及生活的幸福。多数母亲只能给予牛奶,但少数母亲才能给予蜂蜜。为了提供蜂蜜,她不仅应该成为一个好母亲,还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身上,甚至是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了“牛奶”,哪些人同时得到了“牛奶”和“蜂蜜”。
  怎么让孩子获得蜂蜜?怎么让孩子热爱生活?在残酷的应试压力下,高质量地组织活动是突围应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反感“自上而下”安排的活动,我们甚至还应该有“自下而上”组织活动的热情和魄力——就如我们班班史上最“牛”的申请那样。
  只要下定决心,我们就能改变传统的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班级建设核心的建班思路,而以营造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为中心,实现课内课外活动建设的生活化、家常化,那我们就能让教育成为创造、发现、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
  在我的班上,“活动”高于一切。
  学校层面上的活动,我总是全力以赴,尽可能调动所有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优异的名次,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我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迅速地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校园的生活。
  组织活动更多的智慧是体现在班级层面和个体层面上。如何在应试教学中见缝插针地生成活动?如何让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都通过活动变得熠熠生辉?这些,都考验着班主任的生命激情和生命智慧。在以后的文字中,我将介绍一些我和学生共同经历的铭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活动。
  当高三和初三都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校运会之外的时候,孩子们这样书写自己的校运情怀:
  人在初三,热爱生活,运动场上,超越自我。初三12班的健儿们,加油!不应有憾,初三学子梦能圆!(黄文信)
  在簇新的起跑线上,陶醉于终点的色彩。在百米跑道上,让坚忍,去激起一片片雪白的赞叹。(冉雪立)
  面对着这些充满着生命质感的文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敢去理直气壮地组织活动呢?我们通过优质的活动,带领学生以艺术化的、诗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化解单纯残酷的生存竞争带来的焦灼空虚,去遏制物质主义带给我们的人性滑落,教会学生面对生存、适应生存和超越生存的从容、镇定、优游的心态。
  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外国语学校,重庆,400000)
其他文献
《于丹舱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1 教师要有“高心态”和“低姿态”。    所谓“高心态”,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首先要清楚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解读《论语》的
期刊
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下称磐安二中)从2004年起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以此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整个工程以诵读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名言、名句、名段和中华经典古诗词为载体,以中学生美德养育为主要内容,以“忠心、诚心、孝心、专心、公心”这“五心”教育为基本形式,并结合学生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公德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勤学教育、孝心教育,以弘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品德与生活》 (苏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钻研教材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然后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在钻研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
期刊
这些年,因为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缘故,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但是,书斋里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没有生活大熔炉的历练,独生子女的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现象日趋严重。  如果改变思路,让学生走进生活呢?请先看几段在经历了班级的“体力长征”之后学生们的日记摘录:  在后半段,杨羚箐实在不行了,本身自己都已经在苦苦挣扎的我,狠下心取下了她的书包扛起来。我们五个人两前三后,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绳子在牵动着大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数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学得会的!”这也是大多数数学老师陷入的困惑。我认为要解决这个困惑必须掌握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即在确定发展水平与教学的可能性关系时,必须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
期刊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由于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这显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的获得当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所以对教学结论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
期刊
摘要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责任意识淡漠与缺失现象。全面了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成因,明确责任意识培养的基本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效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小学生 责任意识 发展状况 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责任意识是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状况如何?
期刊
[摘要]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然而儿童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成人文化的威胁,包括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污染和压制。我们需要破解儿童文化安全的危机,为儿童文化生存创造自由的空间,提倡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共生共存。  [关键词]儿童文化 文化安全 成人文化 威胁    儿童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儿童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成了只属于自己的文化,即儿童文化。在当
期刊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便接受英语学习。但是,他们的英语并没有达到学习初一教材的水平,在普通学校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初一新生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对字母、单词拼写还是模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既不会读也不会写,不能正常理解语法,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的学习方法。(2)不少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有调查
期刊
[摘要]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常常因为太过平常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作为课堂知识传播的载体而存在的。我国目前对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基本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开展的,本文将从微观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来分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过程。  [关键词]师生 课堂 互动 教育社会学    一、什么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互动(interaction)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