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品德与生活》 (苏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钻研教材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然后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在钻研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透过简单的素材看到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是这样编写的:首先出示了一幅空白图框,要求贴上“我的一家”的照片,向大家作介绍;然后几个孩子在一起交流场景:互相说爷爷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接着展示出两幅“亲情对对碰”的游戏场景图,康康熊在一旁,对话框里出现:“你能说说家中欢乐的故事吗”的字样;最后是家庭生活展示板——亲亲热热一家人,贴上一些家庭生活照片。
[教材内涵透视]
《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各种道德概念,并能依据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来进一步认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每个事务,解决相应的问题。 本课呈现的是儿童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而孩子往往意识不到,因此,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父母和家庭,体验亲情,促进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道德要领的理解并不是“凭空”建构的,常常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事情中提炼的过程。上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现实教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看看、想想、记记、说说等表达层面和回忆的层面上,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亲情”的概念意象的建构是不到位的。因为道德概念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形式化的东西直接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它必须通过具体的、直观的、生活中的素材来逐步呈现和形成。
[加工策略]在活动中感知
为使学生头脑中丰富而杂乱的家庭生活感受变为清晰可行的行动,引导学生回顾、再现家庭生活场景,我们可以对教材教学作如下处理: 让学生在课前观察并了解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还要让学生准备几张家庭生活照,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
上课时,教师可以示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自己。然后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关系、家人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教师介绍要有条理、层次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表达方式,为自己的交流做好铺垫。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按老师介绍的方式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也可以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结合实际展开回忆,说一说父母是怎样互敬互爱,父母是怎样爱我们?接着通过“夸夸自己的好爸爸、好妈妈”活动,体会父母之爱、亲子之爱是幸福家庭的基础,并懂得要从小就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
教学将要结束时,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激,让学生家人也感受到孩子的一番真情。
二、透过静态的文本看到动态开放的过程
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但是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过家家》。教材分5个环节。一是自选活动主题,教材上呈现了6个不同的主胚;二是自由组合分角色,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着如何分角色;三是分组编排小品,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做些什么准备;四是汇报演出;五是评选颁奖。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是按照“过家家”游戏的流程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呈现的6个主题,反映了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同侧面。老师在组织活动主题选择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要自由选择,也可以选择教材中没有呈现的主题。
本课的二、三、四部分,都是对儿童编排、开展游戏活动的引导和提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懂得游戏的规则,学会文明欣赏。
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评选颁奖。这里的评选并不是看儿童演技的优劣,而是要关注角色扮演中,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游戏的创意、效果、对家庭生活的指导意义及解决游戏活动中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真正呈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
[加工策略]在动态中建构
领会静态文本的意图后,要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作游戏来建构合适的道德活动场景模型,经历道德知识的产生、道德概念建构的全过程,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发展良好的道德能力。 有老师在组织《过家家》教学活动时,这样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以前有没有玩过过家家这个游戏?你是和谁一起玩的?玩的什么内容?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过家家这个游戏。老师还从你们的发言中发现玩这个游戏需要选择一个内容,和几个人一起来玩,是吗?
那么我们今天全班一起过家家将围绕什么内容来玩呢?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离开座位去看一看、读一读教室墙上窗户上的卡片,然后想一想今天过家家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内容来玩过家家,如果你觉得卡片上的内容都不喜欢,你自己还有更难忘的事情,那么你自己来确定一个内容玩过家家。
总之,教材由于篇幅、呈现形式的限制,不得不通过这种静态的文本来努力彰显品德课程的活动性,真正的动态化道德认知过程的构建,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习者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
三、透过教材的留白看到教材的双向构建
浏览品德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借助这留白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进行了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
[教材举例]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送给新年的礼物》为例:教材中有多处留白。一处:新年到了,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你又有了哪些进步?另一处:新年寄语——请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其他的人,为你写上“新年寄语”等。每一处留白都能给学生带来思考、创新、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的留白为“创意性留白”。借助此处留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的材料和事实。在学生创生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像、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力工策略]在活动中拓展
对于道德价值的学习,我们应该以体验性思维和态度加以把握,并让学生在道德交往活动中真正获得道德经验和体会。 有老师在组织《送给新年的礼物》教学活动时。针对教材的第一处留白,这样组织活动:教师首先扮演成“新年老人”,以“新年老人”的口吻提出“同学看我,我看同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要求。然后分小组讨论:夸夸我的同学。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寻找各自赞美的对象,互相说一说同学的个性和长处,再在对方的书本上写下自己的美好祝愿。在此基础上,“新年老人”邀请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作“一分钟演讲”,表示再接再厉,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每个学生都获得“新年老人”送上的一份“新年贺卡”,上面都有一个美好的祝愿和对学生新学期的新要求。
总之,对于教材。教师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教师只有在不断感悟、创新中,才能真正地确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品德课程学习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透过简单的素材看到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是这样编写的:首先出示了一幅空白图框,要求贴上“我的一家”的照片,向大家作介绍;然后几个孩子在一起交流场景:互相说爷爷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接着展示出两幅“亲情对对碰”的游戏场景图,康康熊在一旁,对话框里出现:“你能说说家中欢乐的故事吗”的字样;最后是家庭生活展示板——亲亲热热一家人,贴上一些家庭生活照片。
[教材内涵透视]
《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各种道德概念,并能依据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来进一步认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每个事务,解决相应的问题。 本课呈现的是儿童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而孩子往往意识不到,因此,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父母和家庭,体验亲情,促进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道德要领的理解并不是“凭空”建构的,常常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事情中提炼的过程。上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现实教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看看、想想、记记、说说等表达层面和回忆的层面上,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亲情”的概念意象的建构是不到位的。因为道德概念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形式化的东西直接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它必须通过具体的、直观的、生活中的素材来逐步呈现和形成。
[加工策略]在活动中感知
为使学生头脑中丰富而杂乱的家庭生活感受变为清晰可行的行动,引导学生回顾、再现家庭生活场景,我们可以对教材教学作如下处理: 让学生在课前观察并了解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还要让学生准备几张家庭生活照,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
上课时,教师可以示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自己。然后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关系、家人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教师介绍要有条理、层次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表达方式,为自己的交流做好铺垫。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按老师介绍的方式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也可以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结合实际展开回忆,说一说父母是怎样互敬互爱,父母是怎样爱我们?接着通过“夸夸自己的好爸爸、好妈妈”活动,体会父母之爱、亲子之爱是幸福家庭的基础,并懂得要从小就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
教学将要结束时,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激,让学生家人也感受到孩子的一番真情。
二、透过静态的文本看到动态开放的过程
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但是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过家家》。教材分5个环节。一是自选活动主题,教材上呈现了6个不同的主胚;二是自由组合分角色,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着如何分角色;三是分组编排小品,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做些什么准备;四是汇报演出;五是评选颁奖。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是按照“过家家”游戏的流程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呈现的6个主题,反映了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同侧面。老师在组织活动主题选择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要自由选择,也可以选择教材中没有呈现的主题。
本课的二、三、四部分,都是对儿童编排、开展游戏活动的引导和提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懂得游戏的规则,学会文明欣赏。
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评选颁奖。这里的评选并不是看儿童演技的优劣,而是要关注角色扮演中,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游戏的创意、效果、对家庭生活的指导意义及解决游戏活动中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真正呈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
[加工策略]在动态中建构
领会静态文本的意图后,要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作游戏来建构合适的道德活动场景模型,经历道德知识的产生、道德概念建构的全过程,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发展良好的道德能力。 有老师在组织《过家家》教学活动时,这样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以前有没有玩过过家家这个游戏?你是和谁一起玩的?玩的什么内容?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过家家这个游戏。老师还从你们的发言中发现玩这个游戏需要选择一个内容,和几个人一起来玩,是吗?
那么我们今天全班一起过家家将围绕什么内容来玩呢?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离开座位去看一看、读一读教室墙上窗户上的卡片,然后想一想今天过家家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内容来玩过家家,如果你觉得卡片上的内容都不喜欢,你自己还有更难忘的事情,那么你自己来确定一个内容玩过家家。
总之,教材由于篇幅、呈现形式的限制,不得不通过这种静态的文本来努力彰显品德课程的活动性,真正的动态化道德认知过程的构建,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习者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
三、透过教材的留白看到教材的双向构建
浏览品德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借助这留白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进行了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
[教材举例]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送给新年的礼物》为例:教材中有多处留白。一处:新年到了,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你又有了哪些进步?另一处:新年寄语——请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其他的人,为你写上“新年寄语”等。每一处留白都能给学生带来思考、创新、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的留白为“创意性留白”。借助此处留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的材料和事实。在学生创生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像、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力工策略]在活动中拓展
对于道德价值的学习,我们应该以体验性思维和态度加以把握,并让学生在道德交往活动中真正获得道德经验和体会。 有老师在组织《送给新年的礼物》教学活动时。针对教材的第一处留白,这样组织活动:教师首先扮演成“新年老人”,以“新年老人”的口吻提出“同学看我,我看同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要求。然后分小组讨论:夸夸我的同学。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寻找各自赞美的对象,互相说一说同学的个性和长处,再在对方的书本上写下自己的美好祝愿。在此基础上,“新年老人”邀请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作“一分钟演讲”,表示再接再厉,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每个学生都获得“新年老人”送上的一份“新年贺卡”,上面都有一个美好的祝愿和对学生新学期的新要求。
总之,对于教材。教师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教师只有在不断感悟、创新中,才能真正地确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品德课程学习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