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材内涵透视与加工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max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品德与生活》 (苏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钻研教材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然后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在钻研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透过简单的素材看到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是这样编写的:首先出示了一幅空白图框,要求贴上“我的一家”的照片,向大家作介绍;然后几个孩子在一起交流场景:互相说爷爷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接着展示出两幅“亲情对对碰”的游戏场景图,康康熊在一旁,对话框里出现:“你能说说家中欢乐的故事吗”的字样;最后是家庭生活展示板——亲亲热热一家人,贴上一些家庭生活照片。
  [教材内涵透视]
  《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各种道德概念,并能依据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来进一步认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每个事务,解决相应的问题。 本课呈现的是儿童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而孩子往往意识不到,因此,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父母和家庭,体验亲情,促进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道德要领的理解并不是“凭空”建构的,常常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事情中提炼的过程。上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现实教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看看、想想、记记、说说等表达层面和回忆的层面上,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亲情”的概念意象的建构是不到位的。因为道德概念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形式化的东西直接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它必须通过具体的、直观的、生活中的素材来逐步呈现和形成。
  [加工策略]在活动中感知
  为使学生头脑中丰富而杂乱的家庭生活感受变为清晰可行的行动,引导学生回顾、再现家庭生活场景,我们可以对教材教学作如下处理: 让学生在课前观察并了解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还要让学生准备几张家庭生活照,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
  上课时,教师可以示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自己。然后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关系、家人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教师介绍要有条理、层次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表达方式,为自己的交流做好铺垫。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按老师介绍的方式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也可以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结合实际展开回忆,说一说父母是怎样互敬互爱,父母是怎样爱我们?接着通过“夸夸自己的好爸爸、好妈妈”活动,体会父母之爱、亲子之爱是幸福家庭的基础,并懂得要从小就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
  教学将要结束时,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激,让学生家人也感受到孩子的一番真情。
  
  二、透过静态的文本看到动态开放的过程
  
  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但是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
  [教材举例]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过家家》。教材分5个环节。一是自选活动主题,教材上呈现了6个不同的主胚;二是自由组合分角色,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着如何分角色;三是分组编排小品,教材呈现3个小朋友正在商量做些什么准备;四是汇报演出;五是评选颁奖。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是按照“过家家”游戏的流程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呈现的6个主题,反映了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同侧面。老师在组织活动主题选择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要自由选择,也可以选择教材中没有呈现的主题。
  本课的二、三、四部分,都是对儿童编排、开展游戏活动的引导和提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懂得游戏的规则,学会文明欣赏。
  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评选颁奖。这里的评选并不是看儿童演技的优劣,而是要关注角色扮演中,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游戏的创意、效果、对家庭生活的指导意义及解决游戏活动中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真正呈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
  [加工策略]在动态中建构
  领会静态文本的意图后,要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作游戏来建构合适的道德活动场景模型,经历道德知识的产生、道德概念建构的全过程,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发展良好的道德能力。 有老师在组织《过家家》教学活动时,这样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以前有没有玩过过家家这个游戏?你是和谁一起玩的?玩的什么内容?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过家家这个游戏。老师还从你们的发言中发现玩这个游戏需要选择一个内容,和几个人一起来玩,是吗?
  那么我们今天全班一起过家家将围绕什么内容来玩呢?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离开座位去看一看、读一读教室墙上窗户上的卡片,然后想一想今天过家家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内容来玩过家家,如果你觉得卡片上的内容都不喜欢,你自己还有更难忘的事情,那么你自己来确定一个内容玩过家家。
  总之,教材由于篇幅、呈现形式的限制,不得不通过这种静态的文本来努力彰显品德课程的活动性,真正的动态化道德认知过程的构建,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习者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
  
  三、透过教材的留白看到教材的双向构建
  
  浏览品德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借助这留白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进行了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
  [教材举例]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送给新年的礼物》为例:教材中有多处留白。一处:新年到了,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你又有了哪些进步?另一处:新年寄语——请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其他的人,为你写上“新年寄语”等。每一处留白都能给学生带来思考、创新、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材内涵透视]
  本课教材的留白为“创意性留白”。借助此处留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的材料和事实。在学生创生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像、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力工策略]在活动中拓展
  对于道德价值的学习,我们应该以体验性思维和态度加以把握,并让学生在道德交往活动中真正获得道德经验和体会。 有老师在组织《送给新年的礼物》教学活动时。针对教材的第一处留白,这样组织活动:教师首先扮演成“新年老人”,以“新年老人”的口吻提出“同学看我,我看同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要求。然后分小组讨论:夸夸我的同学。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寻找各自赞美的对象,互相说一说同学的个性和长处,再在对方的书本上写下自己的美好祝愿。在此基础上,“新年老人”邀请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作“一分钟演讲”,表示再接再厉,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每个学生都获得“新年老人”送上的一份“新年贺卡”,上面都有一个美好的祝愿和对学生新学期的新要求。
  总之,对于教材。教师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教师只有在不断感悟、创新中,才能真正地确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品德课程学习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他文献
在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阅卷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生失分中教师的责任,感受到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有效性、服务学生、造福学生的使命感。现从阅卷角度,对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实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把握模块共性点,以不变应万变  1.主观题阅卷给分特点  主观题阅卷给分既按高考参考答案,更按评分细则,竭力实现评分答案与学生实际作答的统一。得分的关键是找关键词、得分点。关键词、得分点是设问指向性中模块
期刊
有一天下去调研听课,正赶上某位教师上作文讲评课(小学五年级),从此改变了我作文课没有听课价值的观点。  这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是以“一道菜”为主题展开讨论。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菜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白菜豆腐、鸡蛋辣椒、番茄鸡蛋、辣椒鸡蛋、鱼香茄子……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吃的菜,那你喜欢的这道菜有什么特色?请举手告诉我。”学生纷纷举
期刊
【摘 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院校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培训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迄今为止仍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保障机制。针对当今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出现诸如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工作学习矛盾日趋尖锐、培训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有必要对零散的保障制度进行反思和重组,以保证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顺利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院校培训 保障机制 重组 
期刊
作为城乡交流的教师,我来到了乡镇一所村小,担任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来到村小的第一天,到教导处报到后,正好第一节是数学课。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个新老师,都表现得很热情、很兴奋。我也怀着兴奋与激情,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1.激情开场——先入为主  上课一开始,我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这是我们进入五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因为缘分,才能相聚。首先用热情的掌声为我们的缘分和相聚欢呼吧!”接
期刊
一、质疑危机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能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无质疑,何来探究?无质疑,何能创新?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只会“相信”的人才,而是会“质疑”的人才。  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一向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外国老师以学生“会问问题”为傲,中国老师脱口而出的夸赞却是“回答得好”。对中国学生来说,“质疑”往往比“回答”
期刊
在长期的品德课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深感品德课教学单靠文本观点的灌输,缺乏活动和体验,缺少合作与交往,缺失班级与家庭的配合,难于奏效。由此,教师要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演绎灵动有序的课堂,促使教学各个层面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倾心打造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底色。    1,在训练中养成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强调营造课堂的民主宽松氛围,要尊重和关心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纪律常规的训练
期刊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刘海洋泼熊案”“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引发这些事件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其情感的缺失。面对这种情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
期刊
一、园本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定位来看,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中,以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而创造出的对外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和特色文化,从表现形式上说,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校园文化特指校园内的精神文化,包括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等,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重点,也是校园文
期刊
《于丹舱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1 教师要有“高心态”和“低姿态”。    所谓“高心态”,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首先要清楚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解读《论语》的
期刊
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下称磐安二中)从2004年起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以此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整个工程以诵读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名言、名句、名段和中华经典古诗词为载体,以中学生美德养育为主要内容,以“忠心、诚心、孝心、专心、公心”这“五心”教育为基本形式,并结合学生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公德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勤学教育、孝心教育,以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