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通过对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组合应用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进行《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创新,旨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达到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经济与生活 教学目标 自主性与创新性
《经济与生活》作为中学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课堂达到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新课改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统一,是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与生活》课教学目标、学习特点,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创新作些浅析。
1. 《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不强
部分教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与参与引导,堵塞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学生听得乏味,感觉晦涩难懂。学生一切为考试而学,对考试无关不学或少学,学习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
1.2片面追求课堂活跃,缺乏知识和价值观意义构建
部分教师在课改的要求下,片面追求课堂活跃度和参与度,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但缺乏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最终落实。造成教师追求课上热闹参与,学生课后不知所学,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和体系意义构建,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背离的现象。
2. 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生论”基础上,融合了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和外部环境相接触,把外界刺激提供的有关的信息,与自身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最终内化为自身新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不仅是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它强调个体主动性发挥在建构认知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2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和学需要出发,师生利用、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主动学习的愿望。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生理学理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可使大脑功能成倍增加。大脑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大脑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教学情境中学生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感官信息,做出逻辑的、形象的、语言的、认知的反应和判断,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功能。
3. 《经济与生活》课堂创新构想
《经济与生活》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指导下,提出开展课堂教学创新进行情景设置、知识整合、认知内化和意义建构。
3.1目标构想
《经济与生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将社会道德、法律、基本经济常识等观点内化于心,学会透过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解、探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行为的养成和思想品德方面形成良好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进而达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要求。依据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作如下构想: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经济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够认识、分析经济领域内经济问题,从而运用自我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3.2程序设计
3.2.1情景创设
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环境里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情景创设分为大环境创设和小环境创设。
大环境创设主要围绕《经济与生活》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经济现象和事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情景,完成学习兴趣导入。如人的欲望都能满足么?鱼和熊掌能否兼得?想得到要先付出,付出的标准?如何实现个人的最大满足?市场是受谁来指挥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作用?为什么我国的生活水平没有美国高?钱为什么在贬值?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并归纳,教师进行展开、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的理论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环境创设主要围绕具体教学中重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营造学习情境。一是进行授课内容的情感导入。以阐述经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不仅从消费者角度,还从生产者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极具诱惑力的设问,使学生浮想联翩,产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需求,完成情感导入;二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求知需求的前提下,设计贴近现实符合教学重点的问题引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人为创设的内容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进一步学习欲望。
3.2.2知识整合
教师分出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各个问题进行各种假设和说明。组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自我养成和自我整合,包括自我的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再认识。通过老师的指导与总结,使学生达到对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并形成形成相互借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2.3内化与意义建构
教师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帮助学生实现确认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整合和内化知识,如何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分两个个层面进行:学习小组选派学生阐述结果,其他小组参与评价和表达见解。个学习主体可以通过对问题判断的诉说,展示自我及协作小组对知识认识,同时练就了学生的运用经济语言表达经济思想的能力;教师要针对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和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以此类推,教师可根据整门课的各重点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环节的学习。
《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创新——情景创设、知识整合、内化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加以反映和选取、运用协作和对话的手段,对知识点与自身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整合,直至建构成自身知识体系一部分的过程。这样内化了的知识最终将成为指导学生日后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源泉,起到促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2] 李素敏.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教育教[J]学论坛,2011年第16期.
[3] 袁琦兰.创设教学情景 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簡介:沙晓彤,女,1971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经济与生活 教学目标 自主性与创新性
《经济与生活》作为中学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课堂达到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新课改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统一,是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与生活》课教学目标、学习特点,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创新作些浅析。
1. 《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不强
部分教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与参与引导,堵塞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学生听得乏味,感觉晦涩难懂。学生一切为考试而学,对考试无关不学或少学,学习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
1.2片面追求课堂活跃,缺乏知识和价值观意义构建
部分教师在课改的要求下,片面追求课堂活跃度和参与度,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但缺乏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最终落实。造成教师追求课上热闹参与,学生课后不知所学,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和体系意义构建,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背离的现象。
2. 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生论”基础上,融合了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和外部环境相接触,把外界刺激提供的有关的信息,与自身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最终内化为自身新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不仅是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它强调个体主动性发挥在建构认知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2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和学需要出发,师生利用、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主动学习的愿望。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生理学理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可使大脑功能成倍增加。大脑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大脑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教学情境中学生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感官信息,做出逻辑的、形象的、语言的、认知的反应和判断,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功能。
3. 《经济与生活》课堂创新构想
《经济与生活》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指导下,提出开展课堂教学创新进行情景设置、知识整合、认知内化和意义建构。
3.1目标构想
《经济与生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将社会道德、法律、基本经济常识等观点内化于心,学会透过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解、探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行为的养成和思想品德方面形成良好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进而达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要求。依据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作如下构想: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经济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够认识、分析经济领域内经济问题,从而运用自我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3.2程序设计
3.2.1情景创设
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环境里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情景创设分为大环境创设和小环境创设。
大环境创设主要围绕《经济与生活》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经济现象和事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情景,完成学习兴趣导入。如人的欲望都能满足么?鱼和熊掌能否兼得?想得到要先付出,付出的标准?如何实现个人的最大满足?市场是受谁来指挥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作用?为什么我国的生活水平没有美国高?钱为什么在贬值?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并归纳,教师进行展开、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的理论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环境创设主要围绕具体教学中重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营造学习情境。一是进行授课内容的情感导入。以阐述经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不仅从消费者角度,还从生产者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极具诱惑力的设问,使学生浮想联翩,产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需求,完成情感导入;二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求知需求的前提下,设计贴近现实符合教学重点的问题引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人为创设的内容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进一步学习欲望。
3.2.2知识整合
教师分出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各个问题进行各种假设和说明。组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自我养成和自我整合,包括自我的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再认识。通过老师的指导与总结,使学生达到对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并形成形成相互借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2.3内化与意义建构
教师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帮助学生实现确认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整合和内化知识,如何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分两个个层面进行:学习小组选派学生阐述结果,其他小组参与评价和表达见解。个学习主体可以通过对问题判断的诉说,展示自我及协作小组对知识认识,同时练就了学生的运用经济语言表达经济思想的能力;教师要针对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和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以此类推,教师可根据整门课的各重点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环节的学习。
《经济与生活》课堂教学创新——情景创设、知识整合、内化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加以反映和选取、运用协作和对话的手段,对知识点与自身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整合,直至建构成自身知识体系一部分的过程。这样内化了的知识最终将成为指导学生日后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源泉,起到促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2] 李素敏.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教育教[J]学论坛,2011年第16期.
[3] 袁琦兰.创设教学情景 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簡介:沙晓彤,女,1971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