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校企合作三大方面讨论如何提高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2-0081-01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艰难探索,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06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147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293万人和795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点在于“对接市场,服务社会,全力为学生打造饭碗工程”。要实现这一特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备熟练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鲜明特色。所以搞好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落后,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更加滞后经验,笔者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为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培养学生要求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实践课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1.1改变实训的运作模式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内容只是一种简单理论知识的“机械演练”。教师会为学生准备好整个实验,设计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对于实训考核,教师也会对考核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也是“机械性”地完成考核。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了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没能得到应有的训练,严重抑制了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对原有校内各实验室设备进行整合,模块化配置,实训模式进行改造和提升,以使学生对实验有根本性的认识与提高。
尝试改变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按照真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实验室、车间、药房、经营管理等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将原来单纯的消耗型的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化,学校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特点,将合作项目工作融入实训课程,主动为社会、为企业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1.2培养创新性思维
目前许多学校使用的实训教材大多过于陈旧,并与不少理论教材内容相重复,适合学生实际且具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匮乏。教材编写应从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新意,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应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构思创新型实验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状况、个性特长的发展与本专业及市场的需要,对教材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工厂、车间、工艺、实验,力争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例如我院建立了模拟药店、模拟医药公司、药品物流实训中心、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等等;而且还开展物流管理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还购置了大批先进仪器与必要设备,仿照企业生产环境与实操现场。
1.3加强“双师”教师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现在很多教师单纯通过考试途径得到“双师”资格,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即使仪器设备齐全也不知如何教予学生,面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从本本来到本本去,无法从实践方面入手,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本内容。所以,学校对于“双师”教师的培养,不能只重量不重质,对教师培养要切实到实际生产企业当中,对每一次的培训都要进行考核,要从教师方面进行根本的改革,才能有希望培养出优质的学生。因此,要采取“积极引进、加强培训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高职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现在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多数企业只求急功近利的人才需求而忽视对教育的配合,大部分企业在参与教育的程度上还只是局限于提供实习基地、允许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提供技术课程或设备等。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企业往往考虑本身的利益,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就导致了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技能积极性不高,参与培养学生成度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足够的实践训练的机会,将来毕业后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直接顶岗工作。
3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国际高职教育的成功模式几乎都离不开产学合作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我们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更要发挥企业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学校还提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理念。
3.1企业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而文化吸
(下转第49页)(上接第81页)
纳是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校企之间必须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恋,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和,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职业文化。
3.2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不高,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训,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存在距离是重要原因。现在学校和企业合作表现在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真实的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比如现在有的院校和药企合作,以满足企业需要为依据,批量化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或者由企业提出需要哪种专业,并协助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提供部分教学实践设备,提供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等。校企的真正合作还可以通过科研,以互帮互助的实训基地为平台,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3.3制定校企合作的机制
在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在管理层面,一些地方有重复国务院精神的原则要求,却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制度,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政策反馈是,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政策效果不明显。宁波教育局的调查发现,70%以上被调查的企业和学校认为缺乏政策引导,40%以上认为企业利益不保证缺乏合作积极性,60%的被调查学校感到缺乏合作机制。所以国家要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企业要积极配合;而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加强合作的效率,例如:用评分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实训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校内实训为40%,校外实训(校企合作)为60%。
4讨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而不是学校单方面闭门教育。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在实际岗位上的锻炼和工作,实习学生很快成长起来,练就了某一岗位或几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和本领,使自己成长为技术熟练的技能型、技艺型人才,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吴启迪.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R].求是,2007,14:9.
[2]马东霄,黄立志.五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中央法.中国高职高专网.http://www.teeh.net.cn/rules/law/centerl/4427.Shtml.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2-0081-01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艰难探索,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06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147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293万人和795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点在于“对接市场,服务社会,全力为学生打造饭碗工程”。要实现这一特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备熟练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鲜明特色。所以搞好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落后,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更加滞后经验,笔者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为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培养学生要求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实践课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1.1改变实训的运作模式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内容只是一种简单理论知识的“机械演练”。教师会为学生准备好整个实验,设计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对于实训考核,教师也会对考核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也是“机械性”地完成考核。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了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没能得到应有的训练,严重抑制了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对原有校内各实验室设备进行整合,模块化配置,实训模式进行改造和提升,以使学生对实验有根本性的认识与提高。
尝试改变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按照真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实验室、车间、药房、经营管理等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将原来单纯的消耗型的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化,学校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特点,将合作项目工作融入实训课程,主动为社会、为企业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1.2培养创新性思维
目前许多学校使用的实训教材大多过于陈旧,并与不少理论教材内容相重复,适合学生实际且具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匮乏。教材编写应从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新意,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应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构思创新型实验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状况、个性特长的发展与本专业及市场的需要,对教材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工厂、车间、工艺、实验,力争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例如我院建立了模拟药店、模拟医药公司、药品物流实训中心、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等等;而且还开展物流管理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还购置了大批先进仪器与必要设备,仿照企业生产环境与实操现场。
1.3加强“双师”教师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现在很多教师单纯通过考试途径得到“双师”资格,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即使仪器设备齐全也不知如何教予学生,面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从本本来到本本去,无法从实践方面入手,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本内容。所以,学校对于“双师”教师的培养,不能只重量不重质,对教师培养要切实到实际生产企业当中,对每一次的培训都要进行考核,要从教师方面进行根本的改革,才能有希望培养出优质的学生。因此,要采取“积极引进、加强培训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高职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现在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多数企业只求急功近利的人才需求而忽视对教育的配合,大部分企业在参与教育的程度上还只是局限于提供实习基地、允许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提供技术课程或设备等。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企业往往考虑本身的利益,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就导致了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技能积极性不高,参与培养学生成度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足够的实践训练的机会,将来毕业后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直接顶岗工作。
3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国际高职教育的成功模式几乎都离不开产学合作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我们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更要发挥企业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学校还提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理念。
3.1企业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而文化吸
(下转第49页)(上接第81页)
纳是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校企之间必须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恋,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和,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职业文化。
3.2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不高,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训,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存在距离是重要原因。现在学校和企业合作表现在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真实的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比如现在有的院校和药企合作,以满足企业需要为依据,批量化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或者由企业提出需要哪种专业,并协助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提供部分教学实践设备,提供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等。校企的真正合作还可以通过科研,以互帮互助的实训基地为平台,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3.3制定校企合作的机制
在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在管理层面,一些地方有重复国务院精神的原则要求,却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制度,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政策反馈是,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政策效果不明显。宁波教育局的调查发现,70%以上被调查的企业和学校认为缺乏政策引导,40%以上认为企业利益不保证缺乏合作积极性,60%的被调查学校感到缺乏合作机制。所以国家要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企业要积极配合;而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加强合作的效率,例如:用评分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实训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校内实训为40%,校外实训(校企合作)为60%。
4讨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而不是学校单方面闭门教育。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在实际岗位上的锻炼和工作,实习学生很快成长起来,练就了某一岗位或几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和本领,使自己成长为技术熟练的技能型、技艺型人才,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吴启迪.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R].求是,2007,14:9.
[2]马东霄,黄立志.五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中央法.中国高职高专网.http://www.teeh.net.cn/rules/law/centerl/4427.Shtml.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