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促进残障人融入正常社会的努力中。这里既有自强的残障人,也有健全的志愿者
身为1 1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下简称“1 1”)的CEO,解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增加残障人在中国社会的可见性,促进残障人更好地融入正常社会,是每一个人需要去努力的,不能只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比如残奥会,才能看到残障人的身影。
在推动融入式的残障生存上,1 1工作室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盲人非视觉摄影项目只是其中之一。
1 1>2
傅高山和解岩都是“1 1”的创始人。
傅高山是福建省莆田市人,先天性的视障,出生时视力不足0.1,在他的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像是一幅平面画,没有任何的立体感。
2005年大学毕业后,傅高山只身北漂。在北京,“这么大一座城市,平时就看不见残障人”,他感到孤独。
2005年底,傅高山和同为视障人的杨清风,以及因患骨癌而肢残的解岩决定组成自己的团队,这就是日后的“1 1”。
解岩说,这是中国第一个由盲人组成的广播制作团队,节目覆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残障注册媒体,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为残障人服务的类型化网络广播。
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北京南三环的一个商住两用小区楼里,所有的成员都是残障人士,《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去采访的那天,他们都在忙碌,有的忙着制作图片海报,有的忙着制作广播脚本,有的则准备会议速录的资料。
这里成了一个平台,很多残障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融入日常社会的方式。
6月9日,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已在前一天正式对外发布。
中国残联理事长王新宪坦言,由于社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有的人认为残疾人就是“无能的人”,一些人扶残助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歧视、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社会观念和社会现象,也是阻碍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因。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亲属2.6亿人。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用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2009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77.19%,而2010年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仅57.4%,相差17.7个百分点;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而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水平8.1个百分点,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是全国水平的2倍。”王新宪说,因此,就特别需要有更多的NPO的参与,帮助残障人融入社会。
助残NPO在发育
在当下的中国,开始出现更多的类似“1 1”的组织和机构。
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志愿者马新宇说,NPO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显重要。NPO,即既不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权力,也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它通常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为残疾人服务类民间公益组织也是NPO的一种形式。
2011年5月22日是我国第21个“全国助残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心目电影院”迎来了它6岁的生日。
这是一家为盲人说电影的地方,一个小院子,30多平方米,早已成为北京很多盲人爱去的地方。
先天失明的人,本来就不存在对视觉的认识,平时他们就没有视觉的概念。所以在梦境中, 也是没有视觉信息的,只有别的感知信息。后天失明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觉认知事物能力的下降,梦境中视觉信息会越来越少,直至和先天失明者一样。
失去视觉记忆的后天致盲者,往往无法接受失去视力这一现实,有的人甚至为此多年闭门不出,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看电视和电影,出现了一种内心上的“盲态”。
“我们为盲人传递视觉信息,不仅帮他们看懂一部电影,更让他们通过电影,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
不只北京,很多地方都在发育着各自的助残NPO。
比如在福建,有一个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同人助残”),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早期以自办期刊《同人》为依托,联系各地残障人,互帮互助,如今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志愿者也参加其中。
而在山东济南,有一个“绿色之家”,是由几个热心于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农村残疾人自发组成的民间公益组织。该组织提出的口号是“助人自助”。
该机构的志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农村的残障人士更需要关注,面临的困难也比城市里更多更复杂。他们根据农村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努力为农村残疾人脱困、就业、康复、致富等方面尽其所能地创造条件。比如,他们在帮助一个18岁的农村重度肢体残疾女孩小芳时,先深入了解小芳和她的家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状况、掌握技能和经济状况等情况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才与小芳本人及其家人共同制定了帮助小芳走出困境,走向自立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
残障人自己也在努力创造融入日常社会的条件。
媒体曾广泛报道的案例是:上海的朱双六,他最早设计和开发了盲文输入法软件,使盲人可以直接采用盲文点位输入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汉字的输入操作;广东的王永德,1997年4月开始接触电脑,10月份便开发出盲用DOS系统数据库,1999年末又成功设计和开发出电脑Windows系统的“永德读屏语音软件”,为广大盲人应用电脑进行数据库操作、编辑文章、收发电邮和上网浏览开辟了无障碍通途;湖南的王志渊,成功地设计和开发出另一种盲用数据库操作系统和一套盲人按摩管理软件……
曾有媒体这样说:“残障人士的生存状态或许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最实际的反映。到一个国家,不用去看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街上的车有多气派,看看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就会对其社会状况以及文明程度判断出个大概。”
孙志远说:“我们的愿望很简单,期望将来大街上、餐馆里,博物馆里等等这样的公共场所,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
身为1 1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下简称“1 1”)的CEO,解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增加残障人在中国社会的可见性,促进残障人更好地融入正常社会,是每一个人需要去努力的,不能只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比如残奥会,才能看到残障人的身影。
在推动融入式的残障生存上,1 1工作室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盲人非视觉摄影项目只是其中之一。
1 1>2
傅高山和解岩都是“1 1”的创始人。
傅高山是福建省莆田市人,先天性的视障,出生时视力不足0.1,在他的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像是一幅平面画,没有任何的立体感。
2005年大学毕业后,傅高山只身北漂。在北京,“这么大一座城市,平时就看不见残障人”,他感到孤独。
2005年底,傅高山和同为视障人的杨清风,以及因患骨癌而肢残的解岩决定组成自己的团队,这就是日后的“1 1”。
解岩说,这是中国第一个由盲人组成的广播制作团队,节目覆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残障注册媒体,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为残障人服务的类型化网络广播。
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北京南三环的一个商住两用小区楼里,所有的成员都是残障人士,《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去采访的那天,他们都在忙碌,有的忙着制作图片海报,有的忙着制作广播脚本,有的则准备会议速录的资料。
这里成了一个平台,很多残障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融入日常社会的方式。
6月9日,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已在前一天正式对外发布。
中国残联理事长王新宪坦言,由于社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有的人认为残疾人就是“无能的人”,一些人扶残助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歧视、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社会观念和社会现象,也是阻碍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因。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亲属2.6亿人。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用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2009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77.19%,而2010年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仅57.4%,相差17.7个百分点;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而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水平8.1个百分点,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是全国水平的2倍。”王新宪说,因此,就特别需要有更多的NPO的参与,帮助残障人融入社会。
助残NPO在发育
在当下的中国,开始出现更多的类似“1 1”的组织和机构。
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志愿者马新宇说,NPO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显重要。NPO,即既不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权力,也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它通常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为残疾人服务类民间公益组织也是NPO的一种形式。
2011年5月22日是我国第21个“全国助残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心目电影院”迎来了它6岁的生日。
这是一家为盲人说电影的地方,一个小院子,30多平方米,早已成为北京很多盲人爱去的地方。
先天失明的人,本来就不存在对视觉的认识,平时他们就没有视觉的概念。所以在梦境中, 也是没有视觉信息的,只有别的感知信息。后天失明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觉认知事物能力的下降,梦境中视觉信息会越来越少,直至和先天失明者一样。
失去视觉记忆的后天致盲者,往往无法接受失去视力这一现实,有的人甚至为此多年闭门不出,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看电视和电影,出现了一种内心上的“盲态”。
“我们为盲人传递视觉信息,不仅帮他们看懂一部电影,更让他们通过电影,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
不只北京,很多地方都在发育着各自的助残NPO。
比如在福建,有一个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同人助残”),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早期以自办期刊《同人》为依托,联系各地残障人,互帮互助,如今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志愿者也参加其中。
而在山东济南,有一个“绿色之家”,是由几个热心于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农村残疾人自发组成的民间公益组织。该组织提出的口号是“助人自助”。
该机构的志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农村的残障人士更需要关注,面临的困难也比城市里更多更复杂。他们根据农村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努力为农村残疾人脱困、就业、康复、致富等方面尽其所能地创造条件。比如,他们在帮助一个18岁的农村重度肢体残疾女孩小芳时,先深入了解小芳和她的家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状况、掌握技能和经济状况等情况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才与小芳本人及其家人共同制定了帮助小芳走出困境,走向自立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
残障人自己也在努力创造融入日常社会的条件。
媒体曾广泛报道的案例是:上海的朱双六,他最早设计和开发了盲文输入法软件,使盲人可以直接采用盲文点位输入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汉字的输入操作;广东的王永德,1997年4月开始接触电脑,10月份便开发出盲用DOS系统数据库,1999年末又成功设计和开发出电脑Windows系统的“永德读屏语音软件”,为广大盲人应用电脑进行数据库操作、编辑文章、收发电邮和上网浏览开辟了无障碍通途;湖南的王志渊,成功地设计和开发出另一种盲用数据库操作系统和一套盲人按摩管理软件……
曾有媒体这样说:“残障人士的生存状态或许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最实际的反映。到一个国家,不用去看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街上的车有多气派,看看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就会对其社会状况以及文明程度判断出个大概。”
孙志远说:“我们的愿望很简单,期望将来大街上、餐馆里,博物馆里等等这样的公共场所,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