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标教学”是以任务目标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目标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与当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任务的完成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使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得以贯彻实施。
关键词:教学模式;目标教学;任务目标
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很多从事教学的学者专家就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信息技术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高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基础教育将信息技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随着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逐年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非零起点教学模式的改革前所未有地成为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就该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笔者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内多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状况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方式为主、软件操作命令介绍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地看演示文稿、被动地练习实验操作、被动地应付纸介质试卷考试,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实用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加之教师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机械地执行既成的教学计划,重复讲授学生原本已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不够理想。
在对部分学校2003年到2006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调研分析中,共计64个班级的3 340名被试学生的调研数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分为5分)平均值为4.139,而对教师的评价平均值为4.242,显示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低于对教师的评价;而两者的差异性检验sig=0.000<0.05,表明差异性显著。
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目标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为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理念,明确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该理念付诸实施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多,我们在2006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尝试了以“目标教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00年8月对“目标教学”的定义为: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定义反映了“目标教学”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目标教学”与其他教学理论的区别。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中首先是依据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课程中的知识单元通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转化为任务单元,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过程中实现不同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学习支持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手段建立课程平台。不仅实现数字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学习支持,例如:协作学习支持、探究学习支持以及研究性学习支持,同时还实现了高水平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该平台还将提供学习评价功能,使学生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环境建设
依据“目标教学”理论的特征,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采取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
1.任务单元架构的总体设计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自主学习,教师都要注重以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单元代替知识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将课程计划按照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任务单元。全部任务体系的设计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成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架构,在实现一个任务目标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的设计得以体现。
在任务单元架构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对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已经随之发生了变革,教师不再为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是否准确、完整以及是否覆盖了全部学生考试范围而忧心忡忡,而是放开手脚去协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任务。
2.任务单元的具体化设计
任务单元既包含了知识单元,又具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同当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问题的解决得以体现。
3.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环境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和需要,使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把课堂集中教学与个体自主学习互补地结合起来,这种异步学习的形式是整体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教师收集提供的,还有一些是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后者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网络学习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例如:在计算机基本硬件体系构成方面,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了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各个部件以及完整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协作支持环境的建设
协作学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对于那些难以改变的且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如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等,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加以控制。在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将完成一定的任务,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协作学习支持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协作打破时空的制约,做到4A(Anyone,Anything,Anywhere,Anytime)学习,大大提升了协作学习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我们充分应用自主开发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Web-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rig)实现学生的分组协作学习。对于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由各成员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系统”,各成员是该系统的要素,同时各成员的特征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变量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情感差异、意志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也是该系统的要素。而结构是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同时也包括各种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互补机制。
5.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课程以学生完成的各项任务以及协作学习过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平时的评价测试可以不断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6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此外,我们还尝试用多次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代替单一的期末纸笔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任何一次无纸化考试,学期之初通过考试称为免修考试,学期之中通过考试的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使纸上谈兵的记问之学变为以操作为主的能力测试,实际上是使孤立的知识点整合为具体的任务目标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操控系统的能力。
四、经验归纳
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教学设计环节。
1.以任务驱动方式设计任务目标体系
以任务目标作为教学知识内容单元的设计是“目标教学”的基础设计,是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水平的。要组织熟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知识单元落实在任务目标中,而任务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趣味性。把“教计算机”变成“用计算机”。
2.学习支持环境的创设
学习支持环境是“目标教学”理论得以实施的条件保障,成为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平台。教师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学生在网络支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变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也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平等的“群言堂”。
3.协作学习的支持和别开生面的评价方式
协作学习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还体现在学生在协作活动中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又培养了其社会性,学会了共事。协作学习活动中十分注重各个小组间进行的学生作品评价,成为自评和互评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既参与学习活动又参与评价活动。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两年来的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使一度比较沉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学生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在课程评估问卷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很有用也很吸引人。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教学模式;目标教学;任务目标
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很多从事教学的学者专家就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信息技术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高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基础教育将信息技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随着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逐年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非零起点教学模式的改革前所未有地成为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就该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笔者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内多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状况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方式为主、软件操作命令介绍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地看演示文稿、被动地练习实验操作、被动地应付纸介质试卷考试,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实用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加之教师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机械地执行既成的教学计划,重复讲授学生原本已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不够理想。
在对部分学校2003年到2006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调研分析中,共计64个班级的3 340名被试学生的调研数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分为5分)平均值为4.139,而对教师的评价平均值为4.242,显示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低于对教师的评价;而两者的差异性检验sig=0.000<0.05,表明差异性显著。
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目标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为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理念,明确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该理念付诸实施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多,我们在2006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尝试了以“目标教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00年8月对“目标教学”的定义为: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定义反映了“目标教学”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目标教学”与其他教学理论的区别。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中首先是依据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课程中的知识单元通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转化为任务单元,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过程中实现不同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学习支持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手段建立课程平台。不仅实现数字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学习支持,例如:协作学习支持、探究学习支持以及研究性学习支持,同时还实现了高水平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该平台还将提供学习评价功能,使学生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环境建设
依据“目标教学”理论的特征,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采取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
1.任务单元架构的总体设计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自主学习,教师都要注重以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单元代替知识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将课程计划按照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任务单元。全部任务体系的设计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成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架构,在实现一个任务目标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的设计得以体现。
在任务单元架构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对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已经随之发生了变革,教师不再为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是否准确、完整以及是否覆盖了全部学生考试范围而忧心忡忡,而是放开手脚去协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任务。
2.任务单元的具体化设计
任务单元既包含了知识单元,又具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同当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问题的解决得以体现。
3.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环境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和需要,使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把课堂集中教学与个体自主学习互补地结合起来,这种异步学习的形式是整体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教师收集提供的,还有一些是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后者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网络学习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例如:在计算机基本硬件体系构成方面,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了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各个部件以及完整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协作支持环境的建设
协作学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对于那些难以改变的且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如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等,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加以控制。在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将完成一定的任务,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协作学习支持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协作打破时空的制约,做到4A(Anyone,Anything,Anywhere,Anytime)学习,大大提升了协作学习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我们充分应用自主开发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Web-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rig)实现学生的分组协作学习。对于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由各成员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系统”,各成员是该系统的要素,同时各成员的特征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变量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情感差异、意志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也是该系统的要素。而结构是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同时也包括各种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互补机制。
5.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课程以学生完成的各项任务以及协作学习过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平时的评价测试可以不断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6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此外,我们还尝试用多次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代替单一的期末纸笔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任何一次无纸化考试,学期之初通过考试称为免修考试,学期之中通过考试的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使纸上谈兵的记问之学变为以操作为主的能力测试,实际上是使孤立的知识点整合为具体的任务目标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操控系统的能力。
四、经验归纳
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教学设计环节。
1.以任务驱动方式设计任务目标体系
以任务目标作为教学知识内容单元的设计是“目标教学”的基础设计,是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水平的。要组织熟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知识单元落实在任务目标中,而任务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趣味性。把“教计算机”变成“用计算机”。
2.学习支持环境的创设
学习支持环境是“目标教学”理论得以实施的条件保障,成为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平台。教师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学生在网络支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变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也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平等的“群言堂”。
3.协作学习的支持和别开生面的评价方式
协作学习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还体现在学生在协作活动中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又培养了其社会性,学会了共事。协作学习活动中十分注重各个小组间进行的学生作品评价,成为自评和互评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既参与学习活动又参与评价活动。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两年来的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使一度比较沉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学生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在课程评估问卷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很有用也很吸引人。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