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早期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讲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是“行为主义”讲的“刺激——反应”理论,都承认由客观事物组成的情境的重要性。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特殊的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情境,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接触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无论其生理潜能有多大,都不太可能激发出来。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设置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在地理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地理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认知具有情境的关联性,特定的情境不仅决定学生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地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1.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诸如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个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2.引导观察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及数据,加以对照、分析,设置问题情境
从心理意义的角度而言: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要解答问题的欲望,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感性认识为学习的出发点,设置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愈丰富,表现智力的思维愈活跃。处处尊重学生的感受,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才能由此获得张扬。
2.必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篇、技能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地理能力。
例如:“在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例中,从地理环境(附近交通、居民点、竞争对象)到商业城内部商品结构的调查,都要由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怎样使用地图,怎样获得所需资料,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等。而这些体验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享受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由此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三)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创设民主情境,激励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老师态度和蔼、亲切,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热
情与积极性。
三、总结及体会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我们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创设,总结以往经验,我以为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境中的问题应处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中,所谓“跳一跳,摘到桃”,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更能长久。
教学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一个教学情境由于没有让所有人都公平地参与,不仅不能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消极。
(二)情境必须具有时代性、生活性
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部分教学内容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尤其是现在新教材尚在试用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结合教材,努力创设,与学生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把问题情境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专题12台风、寒潮和梅雨这类灾害性天气时,由于上海本身也是这类灾害性天气的多发区,因此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这类灾害性天气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这三个课时中,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黑板上粘上师生们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屏幕上播放有关的视频动画,如果有学生制作模型的话更好,然后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的图标,开始这三个课时的学习(在每课时出示的应是与这一课相关的图片及资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得知识。如:这是什么图标?如果看到这样的图标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被动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应有利于合作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需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合作学习使如今的独生子女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了有效地加强,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无论是早期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讲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是“行为主义”讲的“刺激——反应”理论,都承认由客观事物组成的情境的重要性。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特殊的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情境,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接触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无论其生理潜能有多大,都不太可能激发出来。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设置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在地理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地理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认知具有情境的关联性,特定的情境不仅决定学生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地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1.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诸如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个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2.引导观察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及数据,加以对照、分析,设置问题情境
从心理意义的角度而言: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要解答问题的欲望,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感性认识为学习的出发点,设置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愈丰富,表现智力的思维愈活跃。处处尊重学生的感受,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才能由此获得张扬。
2.必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篇、技能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地理能力。
例如:“在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例中,从地理环境(附近交通、居民点、竞争对象)到商业城内部商品结构的调查,都要由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怎样使用地图,怎样获得所需资料,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等。而这些体验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享受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由此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三)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创设民主情境,激励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老师态度和蔼、亲切,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热
情与积极性。
三、总结及体会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我们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创设,总结以往经验,我以为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境中的问题应处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中,所谓“跳一跳,摘到桃”,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更能长久。
教学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一个教学情境由于没有让所有人都公平地参与,不仅不能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消极。
(二)情境必须具有时代性、生活性
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部分教学内容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尤其是现在新教材尚在试用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结合教材,努力创设,与学生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把问题情境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专题12台风、寒潮和梅雨这类灾害性天气时,由于上海本身也是这类灾害性天气的多发区,因此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这类灾害性天气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这三个课时中,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黑板上粘上师生们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屏幕上播放有关的视频动画,如果有学生制作模型的话更好,然后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的图标,开始这三个课时的学习(在每课时出示的应是与这一课相关的图片及资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得知识。如:这是什么图标?如果看到这样的图标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被动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应有利于合作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需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合作学习使如今的独生子女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了有效地加强,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