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清史稿》列传记载:“贵州古称鬼方,自城市外,四顾皆苗。”素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之说。
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其艰难程度可从《蜀道难》这首流传千古的名家诗篇中体会、感悟。
车辆在盘山公路上行进,不仅要有充足的动力,还要有良好的操控性。什么样的盘山公路集险、难于一身?让我引路,带您走进“24拐”。
初识24拐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中原沿海国土先后沦陷,云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成为盟军的前线。中英美苏组成的同盟国集团决定加大对东线战场的支持,将日军死死钉在中国、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屿上,拖垮、击溃直至歼灭他们。
为保证这一计划的实施,首先必须保证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不被击溃。那时,中国国民政府已从南京迁至陪都重庆。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大西南,成为整个中国战区甚至是东南亚战场的总后方。大量的援华物资(含军火)从以著名的驼峰航线为主的空中及陆地历经艰险运至昆明,再由昆明经贵州运抵重庆,以保障抗战期间中国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和正面战场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军队的物资供给。
由昆明经贵州到重庆的陆路运输线,要穿越崇山峻岭、湍急河流、茂密森林,注定了这条运输线上多险关、垭口、盘山公路。这其中,在穿越贵州省晴隆县境时,在晴隆山西南坡就有一段全长4公里、连续24个拐弯的山区公路,这段路即是“二十四道拐”。
晴隆山海拔1799米,建有“24拐”的西南坡从山脚到山顶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斜倾角约60度。
24拐 拐拐急
谈起“24拐”,贵州省交通厅综合计划处处长周明中颇有感慨,他说:“‘24拐’太险了,因此,60年代末,在‘24拐’附近的另一个坡面上,筑路工人把纵坡放缓,修了一条新路,以方便行车,但老路还保留并养护着。现在‘24拐’属于320国道。它仍旧是泥土路。”
但“24拐”早已成了“21拐”。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详细记载了关于“24拐”修筑、管理、改道的历史,并有“24拐”改为“21拐”的地质图。值得一提的是,改造“24拐”的方案是抗战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当时日军已攻占缅甸,截断了滇缅公路,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奉命来到中国,直接参与指挥盟军援华对日作战,遂于1943年秋主持改建了“二十四道拐”路段。
“二十四道拐”首次为世人所知,应该是在1943年5月,美国的随军记者拍摄并发表了“二十四道拐”的照片,轰动世界。此后,“二十四道拐”以其险峻奇特的构图,成为国内外媒体宣传中美盟军团结抗战的象征。
谈到“24拐”的艰险,华南农业大学80高龄的老教授林孔勋说,当时他任负责改造“24拐”的美军1880工兵营第二连的翻译官,营房就在沙子岭即“24拐”附近。林老说,他第一眼看到“24拐”时非常吃惊,感叹从未见过如此险峻的公路:路窄而陡,又这么多弯弯绕。路况极差,时常发生土崩,翻车非常频繁,天天路过此地,都能看见有车翻到在路边。有时车里拉的军火还会发生爆炸,这条路天天都会死人,美军士兵通过时嘴里会不停地祷告。
在实地察勘“24拐”时,亲身感受到了那里弯多、坡陡、路窄,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不仅驾车人的操控技术要好,而且车辆的转向、制动、车架等系统、机构的性能也要优异。否则,难以胜任在这种路况下行驶。
哪儿有艰险哪儿有我
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开车,本身就需要车的性能良好、驾驶者的技术优秀。在这素有“行车杀手”称谓的“24拐”行驶,岂不更要良好中的上品、优秀中的状元。
只有在艰险的环境中才能检验、体会到车的综合性能。福田公司决定,在“24拐”这一有着特殊历史背景、路况极为苛刻的地方,进行奥铃汽车的车辆性能检测。这一想法得到了晴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奥铃汽车在贵州的销售有着不错的口碑和成绩,实践也证明,奥铃品牌的车辆,在贵州这样的山区,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行驶性能表现极佳。
24拐显身手
本刊在2006年4月号和2006年5月号,分别刊登了对奥铃品牌下的捷运Ⅰ和捷运Ⅱ所进行的较为详细的试驾报告,当时,感觉车辆的性能在同等车中比较优异。此次应邀来到久负盛名的“24拐”,再次感受奥铃的道路行驶表现,有些老友重逢的喜悦。
福田汽车为本次活动调配了四款奥铃品牌的车型,其中分给本刊试乘的是BJ5089VCCFG-D2,是四款车型中最大的。别看是辆载重能力3吨左右的货车,关上门后驾驶室内很安静,卡带式车载磁带播放机播放着调节气氛的舒缓音乐,车外的声音绝大多数被挡在了门外,空调吹出习习凉风,使原本闷热的驾驶室气温很舒适;难能可贵的是驾驶室棚灯为门控及左、右分控式复合搭配,便于夜间行车时,副驾驶席上的乘员帮助司机做查询地图等事务性工作;可前、后调节的副驾驶席座椅椅垫,配合倾角可调的靠背给乘坐者一个舒适的坐姿;腿部、膝部空间宽敞自不必细说。
驾车的师傅提醒我系好安全带,车子平稳驶入了弯道。
师傅娴熟自如地操控着车辆,时速表指针指向80km/h,风声“呼呼”滚过,眼见着师傅在弯道内减档、制动,出弯后升档加油,升、减档动作流畅,感觉各档位无咬档、沉重现象。庞大的车身稳定前行,既不甩晃,也不吃力,总感觉尚有力量未用,难怪这车匹配的是六速手动档。除了对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有良好的解析使用外,更为高速行进留有足够的提速空间。另外,也印证该车的发动机扭力输出强劲,在这样连续爬升且弯道密布的路况上,没有“拖档”现象,始终冲劲十足。
由于车速太快,加上轴距也长,我乘的车在通过第13拐时急踩了一脚刹车,车速顿时急剧下降,整个制动距离非常短,制动过程车身未有丝毫左、右摆动的现象。
师傅轻松自在的驾驶使我原本有些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注意观察一番,发现奥铃的排档杆位置布置很合理,司机换档时不需要侧倾身体;方向盘的回正迅捷准确,司机转动方向盘,转向机构对转向力矩的执行精准到位,毫不凝滞;车辆在剧烈的横向扭力作用下,无甩摆、横移现象,悬挂系统的减震性和抓地性都很出色。
正在凝思,跑在我们车前面的车已掉头返回,正与我们在狭窄的路面上会车,双方都未减速,只是轻轻闪了一下方向,两车呼啸着擦肩而过。我们的车也接近折返点了,下车给这位即将分手的朋友留一张影像的记录,愿它在各种艰难险途中都游刃有余,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