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世界古茶树起源地之一,种茶历史悠久,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重要产地。在贵州石阡县,茶产业近几年发展势态良好,已成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欠发达地区应立足于本地支柱性农业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本文以石阡縣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目前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石阡县
一、前言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投入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论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金融二元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突出,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贵州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茶产业是贵州的“名片”之一,全省茶园面积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一,奠定中国绿茶“新金三角”的核心地位。2015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其中铜仁市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茶叶主产区之一。石阡县位于铜仁市西南部,是该市最大的产茶县,是贵州第三大产茶县。
二、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史书记载,石阡茶叶生产自唐朝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生产的茶叶成为贡品,“石阡坪山贡茶”名声鹊起。解放后,石阡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石阡亲授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县发展茶产业,生态自然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土壤适宜种茶。全县黄土面积达1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1%,海拔600米以上1200以下的土地中,相对集中连片的有66万亩适宜种茶。二是适宜种茶的气候条件。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时数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完好的生态资源。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该县土壤、大气、水受污染程度低,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17%。
自2003年8月以来,石阡县委把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退耕还林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林下套茶”,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努力,石阡县茶园建设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实现了从零星的发展到园区化、景区化的蝶变,从不知名到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苔茶之乡”等品牌的获得。截至2015年,石阡苔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25万亩,茶园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有茶企143家,茶农862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达2736万人,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中南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
三、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石阡县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茶园面积以每年5万亩速度增长,整合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茶苗、肥料的投入和土地整治费用补助。2012年4月11日,该县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合作协议》,启动首批融资25亿元支持茶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茶农、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石阡苔茶产业升级,还为石阡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较好的推动了石阡县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石阡社会知名度的提升。通过“国开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茶园得到有效管护,新植茶园成活率高、茶苗长势良好,并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个2万多亩的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此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石阡县20个乡镇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发放《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收回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调查问卷176份,收回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92份。同时,对部分乡镇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16年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茶叶生产情况、融资情况、借款数额、借款渠道、借款用途等。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样本茶农(包括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和样本茶企(包括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的特征概述。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法人代表的平均年龄均为4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75%和46%。样本茶企法人代表中具有大中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5%,学历层次高于茶农,且从事茶产业平均年限为9年。样本茶农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51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到78%。其中,有73%的茶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家庭务农人口占比达60%。样本茶企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322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93%。通过问卷统计得出:
(一)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调研结果显示,在176户样本茶农中,2016年有借贷需求的有139户,能够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仅有81户,有58户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存在显著的金融供给约束。同时,茶企也存在着类似的金融抑制。
1样本茶农金融供需情况。此次调查中80%的样本茶农有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13万元,额度较小,融资需求在20万元以下的占所有调查样本的84%。
2016年,46%的样本茶农获得了借款,借款额度在20万元以下的样本茶农占到95%(见表1)。少数非正规金融的借款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渠道,这类借款大多没有固定的偿还期,且多数是低息或无息借款;从借款地点看,87%的样本茶农能够从乡镇或村一级获得借款,借款的便利性较好。 2样本茶企金融供需情况接近90%的样本茶企有强烈的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200万元,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以上的仅占32%,100万元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
在92家样本茶企中,2016年有58家获得了借款,融资额度在50萬元以下的有45家,100万元以上的仅有9家,样本茶企获得融资的最高额度仅为600万元(见表2);从借款地点看,大部分的样本茶企能够从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茶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在借款渠道方面,85%的样本茶农主要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说明在石阡县样本茶农的融资过程中,正规金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样本茶企有34家,少数茶企也会通过高利贷或互助协会借款等方式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为茶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其他的商业银行支持甚微。同时,与蓬勃发展的茶产业相矛盾的是,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金融产品的设计极不合理,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贷款业务种类单一,未能充分满足茶产业链发展的信贷需求。
(三)茶产业经营主体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资产抵押
在制约借款获得的因素方面,样本茶农中53%没有抵押和担保,13%经济条件达不到借款要求;同时,50%的样本茶企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存在有贷款逾期记录,贷款用途不合规,企业财务不规范等影响获贷的因素。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已成为制约茶产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
(四)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是弱质性产业,茶产业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该县茶叶生产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一旦受灾,茶产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调研数据表明,仅有6%的样本茶农为茶叶生产销售购买了保险。92家样本茶企中,也仅有4家购买了农业保险。大部分茶农和茶企由于不了解农业保险相关情况,或是无法承担高额的保险费,茶园规模较小,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即使有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茶农,大部分因为价格贵、负担不起的现实困境而放弃。
(五)在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
大多数茶产业经营主体都获得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形式的政府扶持政策。但是,与样本茶企相比,样本茶农与相关金融部门的沟通情况一般,未能及时掌握产业融资的最新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
四、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加强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农业科技推广,增强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扶持茶产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二)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发展茶产业
建议对发展中的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贴息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并将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适当延长。此外,将财政扶贫和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投人到茶产业发展上来,切实解决茶农茶叶管护、企业加工厂建设、茶青收购等资金困难,为石阡县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构建银政企合作机制
降低茶产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的门槛,缩短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间。建议推行微企、家庭农场、茶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贷款需求一定额度以下实行免担保、免抵押的模式。而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借鉴凤岗经验,推出“三资转换”信贷模式,大力支持优良的茶农、茶企发展。即实现政银联合,由政府出台政策,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茶园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赋予茶园经营权抵押贷款全新功能,农信社根据政府确权评估过的证书,发放贷款,实现“资源―资产―资金”的转化。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鉴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涉农信贷、保险在政策机制上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农户人身保险、种植业等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建立“低保费、广覆盖”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
参考文献:
[1]华中昱,林万龙 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 农村经济,2016(09):66—71
[2]黄婧,孙秋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
[3]汪朗,刘志博 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J]. 商,2015(09):256
[4]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5
[5]黄忠石阡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4(10):6
[6]陈良,高建浩,王彬,杨仁德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2):248—252
[7]刘超,朱满德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3(03):214—218
[8]余志刚,郭翔宇 基于农户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政策需求分析——来自哈尔滨市六区六县农户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07:)34—42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石阡县
一、前言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投入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论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金融二元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突出,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贵州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茶产业是贵州的“名片”之一,全省茶园面积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一,奠定中国绿茶“新金三角”的核心地位。2015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其中铜仁市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茶叶主产区之一。石阡县位于铜仁市西南部,是该市最大的产茶县,是贵州第三大产茶县。
二、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史书记载,石阡茶叶生产自唐朝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生产的茶叶成为贡品,“石阡坪山贡茶”名声鹊起。解放后,石阡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石阡亲授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县发展茶产业,生态自然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土壤适宜种茶。全县黄土面积达1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1%,海拔600米以上1200以下的土地中,相对集中连片的有66万亩适宜种茶。二是适宜种茶的气候条件。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时数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完好的生态资源。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该县土壤、大气、水受污染程度低,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17%。
自2003年8月以来,石阡县委把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退耕还林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林下套茶”,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努力,石阡县茶园建设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实现了从零星的发展到园区化、景区化的蝶变,从不知名到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苔茶之乡”等品牌的获得。截至2015年,石阡苔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25万亩,茶园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有茶企143家,茶农862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达2736万人,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中南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
三、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石阡县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茶园面积以每年5万亩速度增长,整合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茶苗、肥料的投入和土地整治费用补助。2012年4月11日,该县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合作协议》,启动首批融资25亿元支持茶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茶农、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石阡苔茶产业升级,还为石阡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较好的推动了石阡县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石阡社会知名度的提升。通过“国开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茶园得到有效管护,新植茶园成活率高、茶苗长势良好,并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个2万多亩的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此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石阡县20个乡镇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发放《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收回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调查问卷176份,收回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92份。同时,对部分乡镇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16年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茶叶生产情况、融资情况、借款数额、借款渠道、借款用途等。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样本茶农(包括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和样本茶企(包括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的特征概述。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法人代表的平均年龄均为4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75%和46%。样本茶企法人代表中具有大中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5%,学历层次高于茶农,且从事茶产业平均年限为9年。样本茶农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51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到78%。其中,有73%的茶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家庭务农人口占比达60%。样本茶企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322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93%。通过问卷统计得出:
(一)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调研结果显示,在176户样本茶农中,2016年有借贷需求的有139户,能够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仅有81户,有58户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存在显著的金融供给约束。同时,茶企也存在着类似的金融抑制。
1样本茶农金融供需情况。此次调查中80%的样本茶农有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13万元,额度较小,融资需求在20万元以下的占所有调查样本的84%。
2016年,46%的样本茶农获得了借款,借款额度在20万元以下的样本茶农占到95%(见表1)。少数非正规金融的借款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渠道,这类借款大多没有固定的偿还期,且多数是低息或无息借款;从借款地点看,87%的样本茶农能够从乡镇或村一级获得借款,借款的便利性较好。 2样本茶企金融供需情况接近90%的样本茶企有强烈的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200万元,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以上的仅占32%,100万元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
在92家样本茶企中,2016年有58家获得了借款,融资额度在50萬元以下的有45家,100万元以上的仅有9家,样本茶企获得融资的最高额度仅为600万元(见表2);从借款地点看,大部分的样本茶企能够从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茶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在借款渠道方面,85%的样本茶农主要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说明在石阡县样本茶农的融资过程中,正规金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样本茶企有34家,少数茶企也会通过高利贷或互助协会借款等方式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为茶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其他的商业银行支持甚微。同时,与蓬勃发展的茶产业相矛盾的是,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金融产品的设计极不合理,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贷款业务种类单一,未能充分满足茶产业链发展的信贷需求。
(三)茶产业经营主体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资产抵押
在制约借款获得的因素方面,样本茶农中53%没有抵押和担保,13%经济条件达不到借款要求;同时,50%的样本茶企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存在有贷款逾期记录,贷款用途不合规,企业财务不规范等影响获贷的因素。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已成为制约茶产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
(四)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是弱质性产业,茶产业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该县茶叶生产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一旦受灾,茶产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调研数据表明,仅有6%的样本茶农为茶叶生产销售购买了保险。92家样本茶企中,也仅有4家购买了农业保险。大部分茶农和茶企由于不了解农业保险相关情况,或是无法承担高额的保险费,茶园规模较小,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即使有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茶农,大部分因为价格贵、负担不起的现实困境而放弃。
(五)在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
大多数茶产业经营主体都获得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形式的政府扶持政策。但是,与样本茶企相比,样本茶农与相关金融部门的沟通情况一般,未能及时掌握产业融资的最新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
四、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加强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农业科技推广,增强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扶持茶产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二)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发展茶产业
建议对发展中的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贴息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并将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适当延长。此外,将财政扶贫和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投人到茶产业发展上来,切实解决茶农茶叶管护、企业加工厂建设、茶青收购等资金困难,为石阡县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构建银政企合作机制
降低茶产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的门槛,缩短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间。建议推行微企、家庭农场、茶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贷款需求一定额度以下实行免担保、免抵押的模式。而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借鉴凤岗经验,推出“三资转换”信贷模式,大力支持优良的茶农、茶企发展。即实现政银联合,由政府出台政策,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茶园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赋予茶园经营权抵押贷款全新功能,农信社根据政府确权评估过的证书,发放贷款,实现“资源―资产―资金”的转化。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鉴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涉农信贷、保险在政策机制上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农户人身保险、种植业等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建立“低保费、广覆盖”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
参考文献:
[1]华中昱,林万龙 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 农村经济,2016(09):66—71
[2]黄婧,孙秋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
[3]汪朗,刘志博 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J]. 商,2015(09):256
[4]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5
[5]黄忠石阡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4(10):6
[6]陈良,高建浩,王彬,杨仁德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2):248—252
[7]刘超,朱满德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3(03):214—218
[8]余志刚,郭翔宇 基于农户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政策需求分析——来自哈尔滨市六区六县农户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07:)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