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底子还很薄,实现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还有待探索。截至2018年2月,全国仍有585个贫困县,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以及中西部还有不少欠发达地区。这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为此,寻找在探索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的贫困县,梳理其成功做法,总结经验教训,提炼有益启示,可供其他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参考借鉴。
诏安,地处福建省南端、闽粤交界处,其北上可达厦门,南下则直通汕头。身处东南沿海地理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相反,该县是全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一、诏安曾是底子薄、人才缺、发展滞后的代表县
(一)经济基础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7.37亿元,只能保工资、保运转。基础设施滞后,城乡配套不完善,市场小而散,发展条件受限明显。二是县内发展不均衡。诏安1/3沿海、1/3平原、1/3山区,山海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山区乡镇在经济结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区位交通受限。远离省市行政中心,县域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向厦漳泉、汕头区域集聚。2013年前诏安无铁路,山区无高速。
(二)人才缺乏
一是思想落后。诏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重文轻商思想根深蒂固,人民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干部保守,求稳怕乱,促发展意识不强。二是人才难得。由于县域坏境的落后,远不如周边大城市有吸引力,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企业高层管理人才、专业研发人员和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少,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发展滞后
一是经济规模小。2013年,全县GDP为149.8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144元,不到福建省人均GDP的一半。二是城镇化率低。2013年诏安城镇化率仅为39.5%,比全国53.73%的城镇化率约低14个百分点。三是投资乏力。“十五”期间仅28.1亿元,“十一五”期间107亿元,到2013年投资量才突破100亿元。四是产业落后。一产现代化水平不够,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性改变;二产量小质不高,规模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仅为1.77亿元;三产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为滞后,拉动发展的贡献力不足。
二、诏安的主要做法
诏安,是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授牌的“中国長寿之乡”,硒资源丰富,获得“中国海峡硒都”称号。富硒土地面积76.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9.3%,且“优质、安全、环保”,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诏安立足本地区富硒特点以及产业比较优势,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在孵化富硒产业、做大青梅品牌、培育主导工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养生旅游、提升城市品质等几方面做大文章。
(一)全面孵化富硒产业
对富硒产业开展整体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打造富硒产业核心示范带。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试点建设一批富硒种养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引进冷链物流项目,进一步提升富硒产品流通水平,推动富硒产业加快集聚。目前,已形成富硒青梅、富硒八仙茶、富硒名贵中药材等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2016年,全县富硒产品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近40%农业人口从中受益。
(二)做大做优青梅品牌
充分发挥诏安是“中国青梅之乡”的品牌优势,把青梅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青梅文化拉动以及品牌营销推动,解决青梅产品销售和农户就业问题。注重青梅制品加工业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市场拓展,为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县青梅种植面积约13万亩,每年产量达11万吨。青梅鲜果价格也从2016年之前的每斤5角提高至4元。诏安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县现有规模以上青梅制品加工企业21家,2017年实现产值53.96亿元。
(三)培育优势主导工业
培育新能源汽车、婴童文化创意、海洋生物产业、青梅加工等,促进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在工业集中区划出3平方公里优质土地,规划建设新能源小镇。陆续引进新能源产业关联项目,逐步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麦凯婴童用品等企业为龙头,培育产值超50亿元的婴童用品产业集群。加大产学研转化融合力度,培育产值超50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新产业”成长为“新动力”。
(四)推进三产有机融合
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扩种青梅,并给予资金补助,以应对青梅供不应求的局面。积极引导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研发新产品。深入发掘青梅文化内涵,在青梅主产区打造了集观光、旅游、展示于一体的青梅文化示范园。同时,每年举办青梅产业推介会,策划开展青梅购销、产品对接、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发展休闲养生旅游
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抓好“一山一水一村”旅游。“一山”是依托乌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培育发展养生旅游产业;“一水”是抓好滨海旅游;“一村”是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同时,积极推动“旅游+”:发展“旅游+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体验项目;发展“旅游+工业”,带动一批工业企业打造旅游观光工厂;发展“旅游+文化”,深入挖掘书画艺术文化、青梅文化、民俗文化等亮点元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康养”,充分发挥富硒、生态、人文优势,打造休闲养生福地。
(六)提升城市品质与品味
一是提高中心县城颜值。在实施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水城、绿城、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编制。二是充分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诏安画派的影响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优质资源。三是完善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从严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四是着力打基础、补短板,把诏安县城打造成闽粤边界人流、物流的重要集散地。 三、取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改善
2016年、2017年,诏安连续两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2.32亿元,增长10.7%;规模工业增加值116.04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2.21億元,增长28%;公共财政总收入9.28亿元,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3.54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27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9元,增长7.6%。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增幅排名全市前三。
(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诏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创新发展更有力。组织开展项目对接和技术需求征集活动,推动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到诏安对接转化。新增科技重大研发项目31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实现零的突破。培育了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调发展更平衡。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增规模工业多户。现代农业加快提质,全县有家庭农场10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7家。认定市、县级龙头企业近百家。第三产业增加值96.19亿元,年均增长17.1%,诏安成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农村淘宝试点县”。绿色发展更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确保能耗指标不超标。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编制《诏安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诏安县城市绿线规划》。建成多项绿化工程项目和环保工程,创建省级园林县。开放发展更有效。优化招商项目结构,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民企500强、台湾百大企业和“总部经济”的投资项目。2017年出口总额3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亿元,增长13.9%。共享发展更普惠。启动建设363个、总投资190.5亿元民生项目,解决教育、卫生、养老、城乡基础设施四大方面的短板。扶贫工作精准有效,五年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5亿元,29668人实现脱贫。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保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增长。
四、经验与启示
我国即将由全面建成小康,向现代化迈进。广大欠发达地区,没能在改革开放的第一轮发展中率先崛起,也没有搭上第二轮区域均衡发展的列车。目前,最紧要的是如何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利用好自己“未开发”的环保优势和地方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很多欠发达地区,除了有优美独特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优质资源和产品,如青藏高原的牦牛肉、新疆的瓜果、云南的菌类等等,正是人们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所在。欠发达地区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人、财、物的缺失,可以从诏安得到一些启示。
(一)找准发展思路
立足自己特长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提出打造“生态颐养之城、长寿富硒之乡”的发展目标。牢牢抓住“产业兴旺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市场导向的现代生态农业。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让青梅加工、水产品加工等“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第三产业充分发挥“长寿之乡”“书画艺术之乡”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旅游业、书画艺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二)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创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由村干部或党员牵头,吸纳本地致富能手成立青梅种植、蛋鸡养殖、茶叶种植、果蔬营销等农民合作社334个;二是创新“富硒”模式,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孵化富硒特色产业,争取每个贫困村、空壳村都培育一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三是创新“电商”模式,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富硒特色农产品走出诏安,将“贫困户+合作社+电商”串成一条线,在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活跃的卖家达到2000多家,销售总额每年高达15.4亿元。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
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引进恒大农牧集团,投资104亿元开发斗山岩康养小镇;上海木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山河村传统古村落旅游项目等。二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省市财政及省直对口帮扶部门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三是大量开展政策性融资。坚持先行先试,灵活运用各类投融资渠道。
(四)牢树环保思维
把绿色生态作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不断延展“生态+”效益,促进绿色生态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旅游项目、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历史文化等全面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五)激发干部作为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人是第一位的。始终把提振干部士气作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力推行一线干部考察法。制定出台了实时跟踪、实地走访、实绩比较、实名推荐的“四实”一线干部考察工作机制。让干部在一线锻炼、业绩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提拔。同时,践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诏安,地处福建省南端、闽粤交界处,其北上可达厦门,南下则直通汕头。身处东南沿海地理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相反,该县是全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一、诏安曾是底子薄、人才缺、发展滞后的代表县
(一)经济基础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7.37亿元,只能保工资、保运转。基础设施滞后,城乡配套不完善,市场小而散,发展条件受限明显。二是县内发展不均衡。诏安1/3沿海、1/3平原、1/3山区,山海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山区乡镇在经济结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区位交通受限。远离省市行政中心,县域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向厦漳泉、汕头区域集聚。2013年前诏安无铁路,山区无高速。
(二)人才缺乏
一是思想落后。诏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重文轻商思想根深蒂固,人民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干部保守,求稳怕乱,促发展意识不强。二是人才难得。由于县域坏境的落后,远不如周边大城市有吸引力,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企业高层管理人才、专业研发人员和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少,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发展滞后
一是经济规模小。2013年,全县GDP为149.8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144元,不到福建省人均GDP的一半。二是城镇化率低。2013年诏安城镇化率仅为39.5%,比全国53.73%的城镇化率约低14个百分点。三是投资乏力。“十五”期间仅28.1亿元,“十一五”期间107亿元,到2013年投资量才突破100亿元。四是产业落后。一产现代化水平不够,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性改变;二产量小质不高,规模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仅为1.77亿元;三产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为滞后,拉动发展的贡献力不足。
二、诏安的主要做法
诏安,是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授牌的“中国長寿之乡”,硒资源丰富,获得“中国海峡硒都”称号。富硒土地面积76.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9.3%,且“优质、安全、环保”,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诏安立足本地区富硒特点以及产业比较优势,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在孵化富硒产业、做大青梅品牌、培育主导工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养生旅游、提升城市品质等几方面做大文章。
(一)全面孵化富硒产业
对富硒产业开展整体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打造富硒产业核心示范带。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试点建设一批富硒种养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引进冷链物流项目,进一步提升富硒产品流通水平,推动富硒产业加快集聚。目前,已形成富硒青梅、富硒八仙茶、富硒名贵中药材等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2016年,全县富硒产品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近40%农业人口从中受益。
(二)做大做优青梅品牌
充分发挥诏安是“中国青梅之乡”的品牌优势,把青梅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青梅文化拉动以及品牌营销推动,解决青梅产品销售和农户就业问题。注重青梅制品加工业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市场拓展,为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县青梅种植面积约13万亩,每年产量达11万吨。青梅鲜果价格也从2016年之前的每斤5角提高至4元。诏安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县现有规模以上青梅制品加工企业21家,2017年实现产值53.96亿元。
(三)培育优势主导工业
培育新能源汽车、婴童文化创意、海洋生物产业、青梅加工等,促进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在工业集中区划出3平方公里优质土地,规划建设新能源小镇。陆续引进新能源产业关联项目,逐步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麦凯婴童用品等企业为龙头,培育产值超50亿元的婴童用品产业集群。加大产学研转化融合力度,培育产值超50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新产业”成长为“新动力”。
(四)推进三产有机融合
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扩种青梅,并给予资金补助,以应对青梅供不应求的局面。积极引导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研发新产品。深入发掘青梅文化内涵,在青梅主产区打造了集观光、旅游、展示于一体的青梅文化示范园。同时,每年举办青梅产业推介会,策划开展青梅购销、产品对接、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发展休闲养生旅游
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抓好“一山一水一村”旅游。“一山”是依托乌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培育发展养生旅游产业;“一水”是抓好滨海旅游;“一村”是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同时,积极推动“旅游+”:发展“旅游+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体验项目;发展“旅游+工业”,带动一批工业企业打造旅游观光工厂;发展“旅游+文化”,深入挖掘书画艺术文化、青梅文化、民俗文化等亮点元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康养”,充分发挥富硒、生态、人文优势,打造休闲养生福地。
(六)提升城市品质与品味
一是提高中心县城颜值。在实施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水城、绿城、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编制。二是充分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诏安画派的影响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优质资源。三是完善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从严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四是着力打基础、补短板,把诏安县城打造成闽粤边界人流、物流的重要集散地。 三、取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改善
2016年、2017年,诏安连续两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2.32亿元,增长10.7%;规模工业增加值116.04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2.21億元,增长28%;公共财政总收入9.28亿元,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3.54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27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9元,增长7.6%。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增幅排名全市前三。
(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诏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创新发展更有力。组织开展项目对接和技术需求征集活动,推动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到诏安对接转化。新增科技重大研发项目31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实现零的突破。培育了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调发展更平衡。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增规模工业多户。现代农业加快提质,全县有家庭农场10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7家。认定市、县级龙头企业近百家。第三产业增加值96.19亿元,年均增长17.1%,诏安成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农村淘宝试点县”。绿色发展更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确保能耗指标不超标。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编制《诏安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诏安县城市绿线规划》。建成多项绿化工程项目和环保工程,创建省级园林县。开放发展更有效。优化招商项目结构,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民企500强、台湾百大企业和“总部经济”的投资项目。2017年出口总额3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亿元,增长13.9%。共享发展更普惠。启动建设363个、总投资190.5亿元民生项目,解决教育、卫生、养老、城乡基础设施四大方面的短板。扶贫工作精准有效,五年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5亿元,29668人实现脱贫。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保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增长。
四、经验与启示
我国即将由全面建成小康,向现代化迈进。广大欠发达地区,没能在改革开放的第一轮发展中率先崛起,也没有搭上第二轮区域均衡发展的列车。目前,最紧要的是如何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利用好自己“未开发”的环保优势和地方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很多欠发达地区,除了有优美独特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优质资源和产品,如青藏高原的牦牛肉、新疆的瓜果、云南的菌类等等,正是人们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所在。欠发达地区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人、财、物的缺失,可以从诏安得到一些启示。
(一)找准发展思路
立足自己特长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提出打造“生态颐养之城、长寿富硒之乡”的发展目标。牢牢抓住“产业兴旺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市场导向的现代生态农业。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让青梅加工、水产品加工等“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第三产业充分发挥“长寿之乡”“书画艺术之乡”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旅游业、书画艺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二)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创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由村干部或党员牵头,吸纳本地致富能手成立青梅种植、蛋鸡养殖、茶叶种植、果蔬营销等农民合作社334个;二是创新“富硒”模式,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孵化富硒特色产业,争取每个贫困村、空壳村都培育一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三是创新“电商”模式,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富硒特色农产品走出诏安,将“贫困户+合作社+电商”串成一条线,在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活跃的卖家达到2000多家,销售总额每年高达15.4亿元。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
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引进恒大农牧集团,投资104亿元开发斗山岩康养小镇;上海木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山河村传统古村落旅游项目等。二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省市财政及省直对口帮扶部门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三是大量开展政策性融资。坚持先行先试,灵活运用各类投融资渠道。
(四)牢树环保思维
把绿色生态作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不断延展“生态+”效益,促进绿色生态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旅游项目、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历史文化等全面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五)激发干部作为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人是第一位的。始终把提振干部士气作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力推行一线干部考察法。制定出台了实时跟踪、实地走访、实绩比较、实名推荐的“四实”一线干部考察工作机制。让干部在一线锻炼、业绩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提拔。同时,践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